谢志华(博士生导师),邵建涛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难题,而是一个世界难题。只因我国人口众多、中小企业数量巨大,所以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现在的问题仍然在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否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还是说只是一个可以缓解的问题,甚至可能是一个越不过的沟壑。实际上,从中小企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各个国家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力图解决这个问题,但结果并非如人所料,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甚至连缓解都是有限的。这使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本质是出于内因还是出于外因,是一种必然还是或然,是一种规律使然还是社会造成的,是一个总量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基于这些全然不同的认知,我们有必要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每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都十分巨大,中小企业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正处于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大国而言,中小企业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从下面的数据就可以窥见一斑。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占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见,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通过以上数据,还可以看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小企业占据了90%以上的企业数量并吸纳了80%以上的劳动力,但对税收的贡献只有50%,对GDP的贡献只有60%;尽管对技术创新的贡献超过了70%,但技术创新的质量和高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原创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重大创新的高地,中小企业鲜少问津。
更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设立的门槛低、速度快,且生命周期非常短。2018年6月14日,在第十届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我国央行行长指出:“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年左右,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左右。”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有10 万家,而我国有100 万家,是美国的10 倍。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由于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不高、生命周期太短而导致其融资难融资贵,还是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而使得其发展质量难以提高、生命周期短?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各个国家针对此问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导致这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甚至连较大程度的缓解也难以实现。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天然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长期战略。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基于现实的盈利动机而设立的。其在设立之初,或是创立者发现了盈利的机会,或是创立者怀揣发财之梦,或是两者皆而有之,但都没有考虑到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产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目光相对短浅,没有长期发展战略,也就经不起市场竞争的长期考验,终究被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所淘汰。
2.从事传统产业。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在从事传统产业。一方面,所有的新兴产业或者新产品前期都不可能有多大的收益,只有不断地投入,甚至不断地冒险才能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小企业大多只是创立者发现了眼前能赚的钱而设立的,其既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也没有能力较长时间地承担亏损。与此不同,传统产业有了成熟的技术和产品,甚至成熟的商业模式,中小企业很适合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直接用之。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从事传统产业以及“拿来主义”的复制,导致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总是走在市场的后面,经不起市场的大浪淘沙而很快倒闭。
3.处于拾遗补阙地位。任何一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总是处在行业的领头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它能够更早地发现市场需求,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而且在于它规模巨大,且是整个产业的核心,在其周边有大量的配套企业或者附属企业围绕其运转。大量的中小企业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正是与龙头企业进行拾遗补阙的结果,没有了龙头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源,而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也为其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可见,目前的问题仍然在于,中小企业作为龙头企业的附属物,并不能够很好地形成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加之大量中小企业进入同一个行业,生产同样的产品,在市场规模有限的条件下,中小企业之间必然会进行激烈的厮杀,最终不少企业陷入破产境地。
4.就业门槛低。就业门槛低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所以中小企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的需求者。但也带来了另一个负面问题: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要求不高,这就导致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正因如此,中小企业才缺乏发展的后劲。实际上,不仅中小企业所吸纳劳动力的就业门槛低,即便是企业的创立者也因中小企业设立门槛低,而对其素质没有更高的要求。综上,企业主和企业雇员的整体素质都不高使得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
5.企业财产边界模糊。大量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虽然它们设立为公司制企业,但是家庭财产与企业财产的边界并不清晰,家庭消费与企业成本费用支出的边界也不清晰,企业产权不能得到明确界定和很好的保护。公司制企业之所以创立和发展,根本上就是明确了公司的法人财产边界和财产权,任何个人,包括股东都不可以越过这个边界侵占其利益。但中小企业财产边界的模糊性常常会导致企业的法人财产被家族股东侵占,家庭和个人的消费被列入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这无疑损害了企业股东以及其他资金提供者(如债权人)的利益。
6.企业制度不完善。企业制度首先是组织制度,中小企业的组织体系不稳定。从外部来看,中小企业可以随时注册、随时注销,企业作为组织体很容易受设立者左右,如果遇到重大风险或问题,企业主可以“一跑了之”,这对于资金提供者来说是一项最大的风险。从内部来看,中小企业设立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调整内部组织结构,甚至可以基于仅仅考虑自身利益的视角,构建内部组织架构。在组织内部,设立者有可能成为“太上皇”,其一人说了算,无人监督,也无法制衡,这必然会给资金提供者带来巨大的风险,轻者是设立者决策失误的风险,重者是设立者产生背德行为的风险。
现实中不少中小企业实行单一业主制或者合伙制,不能按照规范的股份制模式进行运作,也就不能通过上市募集资金。更有甚者,不少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由于担心企业控制权转移而不愿进行股权融资,其结果是企业的决策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集于一人之手,内部没有约束机制,资金提供者很难控制资金使用者的行为,因担心资金去向和利益分配问题而裹足不前。企业制度也包括分工负责相互牵制的治理体系,但中小企业的设立者不愿授权他人分工负责,也不愿意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体系,“家长制,一人说了算”,使得中小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和创造力,最终弱化了其竞争力。
7.信息不对称。融资是否顺利归根到底是资金提供者愿不愿意向资金需要者提供资金,关键在于两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如果资金提供者能够充分了解资金需求者的全部信息,就会简洁而快速地做出决策。如果资金提供者认为资金需要者在未来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壮大,其就会提供资金,反之则不会提供资金。问题仍然在于,资金提供者总是处于信息劣势,这主要表现在:如果资金需要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挖掘、分析和理解与资金使用有关的所有信息,资金提供者就相应处于信息劣势;资金需要者可能出于私利性目的故意不提供、少提供甚至虚假提供信息,导致资金提供者上当受骗,从而出现信任危机。实际上,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源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任缺失。但问题是,没有一种可对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甄别的机制,而资金提供者往往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进行这种甄别,有可能得不偿失,因此不愿意提供资金。正因如此,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提供者和需要者实际上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市场关系,没有一个资金提供者不愿意把资金提供给未来能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也没有一个资金提供者会愿意将资金提供给发展前景不明甚至可能出现失败的企业,这也许就是资金提供者“嫌贫爱富”的本质。大企业也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之所以这些小企业能够发展成为大企业,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企业在未来确实能可持续发展,从而为资金提供者提供资金创造了前提;另一方面是因为资金提供者发现了这些企业未来能可持续发展而为其提供资金。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而其中最关键和根本的前提是中小企业自身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这个意义出发,中小企业能否得到资金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本质上是一个总量问题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总量问题是指中小企业作为整体从整个社会获得的资金量不足;结构性问题是指在中小企业群体中,应该获得同等成本资金的企业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而有的企业不应该获得或者至少不应该获得那么多的同等成本的资金,却得到了相应的满足。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粗放增长模式所导致的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日益显现[2]。结构性问题也可能影响总量,当应该获得同等成本资金的企业占比上升时,资金总量也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这种通过结构调整而增加的资金总量,其质量必然是高的,而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结构性调整,增加的资金总量未必会带来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盈利的增加。
归根到底,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总量多或少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优化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应该得到资金保证,有的中小企业从其整体状态和发展趋势来看,没有资金提供者有意愿向其提供资金,只能靠自身的资金和积累运转;有的中小企业从其发展的必要性和趋势来看,应该给予资金支持,只是由于未来的发展还存在不确定性,从市场融资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为其提供资金保证;还有的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发展趋势都能很好地符合市场预期,市场上的资金提供者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可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不能仅从总量视角缓解,而是要通过结构优化,提升资金使用的质量,进一步带来资金总量的增加。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特别是资本市场融资来缓解,为此中小企业本身必须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前提:
一是必须要成为公司法人。公司制企业是一种现代企业制度,是与自然人企业相对应的一种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运行的基础是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是与自然人财产权相对应的,只有公司的法人财产边界明晰,公司能够实际地占有、使用、处置和分配法人财产,才可以通过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对外融资,资金提供者也才敢于和乐意提供资金。如果公司不能占有、使用、处置和分配法人财产,就不可能面向市场独立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也就难以保证可持续、稳定的盈利和发展,资金提供者也难以向其提供资金。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企业的资金经历了拨改贷、贷改投、投改筹的过程,之所以没有直接从拨改为筹,就是因为企业没有建立公司法人制度,公司的财产边界和财产权不明确,不可能直接从资本市场取得资金。
二是必须要建立公司治理结构。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与绩效的正向关系在中小上市公司中同样存在[3]。公司制企业的运行是以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的,这能有效地保证公司决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也能较好地防范内部各部门、各类人员发生侵吞资金等损害资金提供者基本权益的行为。
三是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体系。这一信息体系不仅要能够报告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且必须有助于建立资金提供者对企业的信赖,减少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这一信息体系,首先要站在资金提供者的角度,确定一整套信息提供的标准,以及按照这一标准提供信息的实现机制。其次,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提供第三方评价。这种信息体系有利于发挥信用资本在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拓宽信用甄别渠道,提高企业信息传递能力,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4]。
基于上述三个基本前提,中小企业只有在未来能够持续稳定地盈利或者发展,资金提供者才愿意提供资金,企业才可能通过市场筹得资金。
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其向资金提供者支付报酬或者还本付息都是以公司法人财产为基础、以公司持续不断地盈利为条件的,所以资金提供者提供资金的对象是企业,资金收回或获利的基础也是企业,这显然是资金提供者与法人的一种相互关系。与此不同,自然人企业取得资金并不是以企业的盈利为充分必要条件,而是以企业的设立者或者企业主的个人信用为前提。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自然人企业取得资金大多都采取民间的形式,最为广泛的形式是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显然是建立在资金提供者对资金需要者的个人信用非常认可的基础上的,即便企业不盈利,只要企业的设立者或者企业主个人信用状况好,除企业经营以外还有着很好的收入来源或者财产保证,资金提供者仍然会向其提供资金。与银行提供的个人消费信贷比较相似,银行在提供这种消费信贷时,并不在乎资金需要者是否拥有企业,而是关注借款的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信用和还款能力。一旦自然人企业要转向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如果不能按照上述三个条件改造为公司制企业,要想得到市场化的筹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能苛求一定要为这类企业提供市场化的融资,这类企业主要的资金取得方式仍然是民间借贷,其筹资成本必然较高,这也与这类企业使用资金的风险较大的特征一致。
因此,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建立了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中小企业,但由于这类企业所处的产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下同)不同,其资金的提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小企业按照其产业不同可以分为抑制产业、萎缩产业、饱和产业、发展产业、新兴产业等基本形态,处于不同产业和生产经营不同产品的企业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不同,资金成本也存在差异。
1.抑制产业(产品)的中小企业筹资。抑制产业就是国家不鼓励发展的产业,不同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不同,产业选择也会有差异。我国在经历了制造业的大发展后,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不得不重新涵养生态、恢复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和谐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凡是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生态均衡的产业都必然要受到限制,对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要限制其发展。但是由于这类中小企业数量多、遍布城乡僻壤,而且承担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如果直接对其“抽刀断水”,必然会导致社会经济的震荡。因此,对这类企业应该采取软着陆的方式,要逐渐提高其资金获取的难度和资金成本,同时提供退出的相关优惠措施。如此,既有了鼓励退出的政策,也有了收紧发展的政策,通过政策的互补效应防止大的震荡。
2.萎缩产业(产品)的中小企业筹资。萎缩产业是指市场需求不断减少的产业。一个产业是否萎缩,根本上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的产业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少或者没有需求而走向萎缩、衰落,有的产业则是由于被新产业替代而被挤出市场。萎缩产业的基本命运就是规模越来越小,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弱。对于萎缩产业中的中小企业,由于该产业不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需要和大趋势,对其提供资金也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对于这类中小企业,国家应该按照市场平等自由竞争的法则,由资金的提供者和需要者相互讨价还价,确定是否提供资金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提供资金,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让这类企业逐步地缩小经营或者退出市场,保证该产业的整体规模与市场需求一致。
3.饱和产业(产品)的中小企业筹资。饱和产业是指现有的需求总规模与总供给处于基本平衡的产业。通常情况下,这类产业的供给会稍稍大于需求,但需求的总量相对稳定,而且其中的企业会有一个平均收益率。由于是饱和产业,一般也是传统的产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导致这类企业的设立比较快和多,容易产生重复生产、重复经营的现象,市场竞争的压力也比较大。国家应该从宏观政策上调节这类企业设立和进入的门槛以及退出的条件,通过投资限制和产业预警间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5],使得这类企业有进有出,进出大致平衡,这有助于稳定供给的规模,从而保证其与需求的总规模相适应,不会造成市场的大起大落。由于这类企业能够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率,资金提供者也应该以市场平均收益率为标准,按照市场法则向其提供资金。当中小企业的收益率高于平均收益率时,可以低成本提供较多的资金;反之,应减少资金提供,或提高资金成本,或者双管齐下。这样有利于市场优胜劣汰,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特别是整个市场的效率。处于饱和产业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采取互助式的融资方式,如建立各种互助式基金或者互助合作银行为自身提供资金,这一方面有利于这些基金和银行更好地了解资金需求者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助共担风险,从而分散风险。
4.发展产业(产品)的中小企业筹资。发展产业就是正处于起步或者初步发展阶段的产业。这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已经度过了发展的风险阶段,正向着规模化发展的阶段迈进,其盈利处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盈利增长必然会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形成巨大的资金需要。这类企业本身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应该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因此,解决这类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建立完善的、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体系,使其更多地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降低融资的门槛,强化融资前的公司化改造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加强融资后的资金使用监管。国家也可以通过相应的会计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增加对其的资金供给,减少其相关的资金支出。
5.新兴产业(产品)的中小企业筹资。新兴产业是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顾名思义就是以前没有出现过而现在刚刚开始初创和形成的产业。有研究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表现明显较好,应该在发展战略上引导中小企业向新兴领域聚集[6]。新兴产业通常代表着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既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可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动能,也是提升经济社会运行质量的新要素。每一次新的产业革命都会带来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从孕育到初生再到发展都会经历较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企业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保证,资金的提供者一方面会为新产业的出现而欢欣鼓舞,积极寻找投资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会因投资风险的存在而止步不前。为了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敢试敢为,必须要得到资金提供者强有力的支持;为了使资金提供者获得必要的、合理的报酬,国家必须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得资金提供者愿意为新兴产业进行风险投资。这样就形成了政府推动资金提供者进行风险投资、资金提供者支撑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联动体系。
在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无不体现了这一联动体系。就整个世界而言,为了支持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也形成了一个与此相适应的资金保证体系,天使投资用以支持新的理念、设计、方案,创业投资用以支持新的创业者的创业,风险投资用以支持创业者在初期不确定性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股权投资用以支持可持续稳定发展的企业扩大规模。可谓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资金提供者不仅把企业“扶上马”,还送上一程,使其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中小企业能够进行创新创业,国家仅规定了最低的筹资门槛;为了让资金提供者有意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国家提供了许多的政策优惠,保证资金提供者能够获得正常的投资报酬。
总之,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缓解这一问题,中小企业自身必须要按照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资金提供者有必要根据中小企业所处的产业或生产经营的产品差别化地提供资金;国家要根据产业和产品创新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对资金提供者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整体上,中小企业仍然主要通过市场获得资金,国家根据产业和产品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调节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维持市场公平和市场秩序仍然是国家最根本的作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