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芸
社会变迁是导致人口流动和大量移民出现的重要原因。移民迁出地文化与迁入地文化碰撞、交融,产生出既不同于迁出地文化、又有别于迁入地文化的新文化,即移民文化。因此移民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新性、开拓性、多元性、丰富性、包容性等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包括移民地区的搬迁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步增长,但当前一些地方包括移民地区的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还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移民地区的文化发展来说,面临着文化建设的差距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移民文化建设。
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移民文化的发展历程受到移民地区的影响,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因此存在一些问题。
(一)移民文化发展规划不完善。移民地区的建设资金大都偏向于经济和社会基础建设,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够,资金支持力度小,而且由于缺乏经营和开发经验,现有的文化资源根本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和管理,文化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在人才方面,文化人才政策欠缺,移民地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使得人才招聘缺乏吸引力,这些问题都成为移民文化发展的“瓶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很多移民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基层部分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的文体活动开展和宣传教育载体比较单一,文艺作品质量不高,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文化引领风尚、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文化馆的编制不足、人员不足的现象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临时搭台、应付唱戏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移民地区受经济条件制约,城乡居民消费仍然以物质消费为主,文化方面的需求相对滞后。同时,由于现有的相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总量比较少,档次水平低下,而且文化专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缺乏。移民地区普遍存在着文化市场低迷,基础薄弱等问题,相关文化产品数量少,有质量的更趋缺乏,和文化市场比较繁荣的地区相比较,市场竞争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弱,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四)移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后。很多地区没有形成大抓、快抓、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的氛围,缺乏移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移民人才的培训层次相对较低。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中,年龄通常较大,且都是相关文化的爱好者,不具备专业的文化素养。文化经营者的文化程度也普遍偏低,经营理念和手段落后,难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
移民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移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重视不够,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精品文艺创作上的责任感、紧迫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还不够,财政资金投入仍显不足,移民文化发展的财力投入不够;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不匹配,提升公共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在满足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城乡居民多层次文化需求方面还有差距;移民文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移民文化人才培养缺乏专业引领等。因此必须有效应对相关问题和原因进行规划和改进。
(一)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丰富移民文化发展思路。
1.建立有序管理机制。优化文化展业结构和布局,移民地区应该深入研究,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在准入、投资、金融财税、文化园区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支持项目和优惠政策,全方面扶持和促进本地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构建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的文化管理体系,实行政府全方位引导投入,社会民间资本在政府的科学引导下积极参与投资和建设,并逐步构建良好的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机制,对于有发展前景和文化项目给予重点培植和支持。构建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镇一级的综合文化站点建设,不断推进村一级的文化大院或社区文化站点完善,对于所需要的基本设施、设备给予足够的支持,确保软硬件基础设施到位,逐渐在每个行政村都建设和建立起一座或多座多功能文化活动室。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设立文化系列奖项,对于那些在文化创作方面有突出贡献和重要成果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应有的奖励,对于在文化站点经营管理上成绩优异,并且创造出社会经济效益的管理人员给予奖励,激发移民文化人才创作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奖惩机制,逐步培养和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移民文化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整体素质高,人员构成结构合理,而且具有强大的创新力,最终推动推动移民文化的发展。通过系列激励措施,有效释放移民文化的活力,使经济实力、发展活力、文化魅力刚柔并济,推进移民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合力效应。不断丰富各种形式的社会文化举措,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移民文化全面发展,提升移民地区文化形象。
(二)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1.加强文化领域人、财、物的投入力度。通过建立相关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广大老百姓中间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健身、娱乐、竞赛、文艺表演等,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对移民文化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引进更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文化行业,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和扶持,做到专项专用。
2.丰富各种形式社会文化。以当地文化站、文化室等场所为活动平台,以文化馆和城乡各类业余文艺团体及文艺机关文化、老年文化和农村民俗文化等为主要活动内容,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举办移民文化展览交流、慈善募捐义演等文化艺术活动,提高文化市场的影响力。
3.构建科学、积极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建立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增强移民文化人才引入后劲,推动移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平台,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通过不同形式、多渠道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不同移民文化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重视和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强有力地开展文化市场管理和各种网络信息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移民文化产业的法规培训工作。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促进文化市场竞争更趋公平。
4.突出区域特色,打造移民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性的民俗文化特质相融合,形成具有开放、包容、共享、和谐的移民文化。通过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移民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
(三)加强移民文化阵地建设。
1.抓基础完善人才库。对培养对象建立档案,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各级各类移民文化人才的基本情况,为加大培训提供客观基础。指定文化馆干部为管理人员,做日常的材料收集管理工作,建立文化电子档案。充分结合本地区文化市场发展实际,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努力创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积极大胆地引进先进人才。同时,加大对现有移民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与学习精神,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从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2.抓培训提升队伍水平。聘请相关文化专家和移民文化爱好者举办广场舞、刺绣、农民书法培训班。先后选派农民创作人员、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书法爱好者参加各级地方组织的培训班。通过采取校地合作、集中办班、专家指导、交流学习等措施,重点培养公共文化领军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文化产业带动人,提升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效地发挥人才引领和带动作用。以文化馆免费开放项目为依托,开设声乐、书法、剪纸等培训项目,扶持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群众文化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才和文化产业带动人才。进一步加强文化阵地和文化协管员的管理,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的能力。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文化供给能力。
1.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能力。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组织实施,建立文化扶贫机制和特殊群体服务工作机制,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益性文化单位中设置面向特殊群体的服务区域和项目。也可以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每年在各村举办刺绣、剪纸培训班,将残疾人纳入培训范围,使他们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提供“菜单式”服务。根据各个民间文艺团队、文化大院的需求,投入一定资金,配备文化器材,扶持他们开展文化活动。也可以按照群众文化需求与各个乡镇“结对子、种文化”,帮助指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形成常态化帮扶机制。
(五)紧扣群众需求,精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一是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方面,坚持中心下移、贴近群众,对标建设、填平补齐的原则,通过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等形式,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二是建设农家书屋,达到全覆盖。通过统筹各项资源,完善各级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盖一定范围的智能广播网和应急广播平台切实提升广播电视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方面,制定相应制度,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积极实施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采取定点、流动放映等多种形式,深入各村进行巡回放映,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文化建设不但能够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对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准扶贫的同时要实施文化扶贫,结合实际实施各种形式的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移民地区文化市场的兴盛和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通过在人、才、物、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把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