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母亲这一词汇在人们心中往往代表着无私奉献,这与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有关,在传统文学作品中,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传宗接代,男性是整个家庭和社会的主导者,而女性表面上是辅助男性,实际上并没有自主权和自我意识,这也是文学作品中传统女性形象的主要特点。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母亲形象的构建主要具有以下意义,第一,母爱神话的消解。在传统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代表着无私、善良和美好,而这一认知表面上是对母亲形象的赞美,实质上是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一旦这一形象在人们心中形成,母亲就必须在家庭中无私奉献,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一切仿佛就是理所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母亲行为和思想的禁锢。而在新时期女性文学中,母亲形象变得多样化,改变了传统文学中的母爱神话,使母亲这一形象变得更加真实和立体。第二,重塑母亲形象,“母亲”是一个被男性话语异化的形象,在男权文化的影响下,“母亲”成为男权潜意识的附和者与执行者。而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不是单纯的丑化母亲,而是使母亲形象更加的完整和真实,同时也打破了男权思想下的母亲形象。
在传统母亲形象中,传宗接代是母亲的职责,这种思想自古以来流传至今,已经根深蒂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母亲价值的评判标准和审美文化范畴,母亲的牺牲、奉献以及隐忍被歌颂,在此过程中母亲是失去自我的、是非理性的,正是这种思想的禁锢,导致母亲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理想和自由。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必须从一而终,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没有选择自己婚姻和人生的权利,在嫁给丈夫之后生命中只有顺从,彻底成为一个男性的附属品。正是这种在当今看来毫无价值的思想,得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极力赞美。母亲这一身份占据了女性大部分生命,母亲是圣母的化身,家庭、丈夫以及孩子是女性生活的全部,正是因为如此女性没有追求自由的权利。
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西方的女权运动中,其中包含女权主义以及男女平思想等,主张女性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独立发展。这一过程是女性自我认知的觉醒,对女性今后的思想解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五四运动时期,反封建和主张个性独立的思潮兴起,女性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女性文学中,母亲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由传统母亲形象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代表着女性逐渐走向自由、平等的过程。
我国进入五四运动以来,先进的思想不断传播,出现了一大批新女性,她们打破了传统思想对女性的禁锢,将人生价值取向放在追求爱情和张扬个性中,在当时社会,部分女性选择追求自由和独立,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女性文学中,母亲的形象不再是神圣的,她们变得更加世俗化和真实化,甚至出现了恶母的形象。在新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母亲开始对抗封建思想,例如在《隔绝》中,女主人公喊出:“生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女性作家开始对传统母亲形象提出质疑,自此过程中发现,母亲不仅是封建社会男权的受害者,同样也是帮凶,因此在构建母亲形象的过程中,重新分析和定义了母亲的形象,揭露了母亲在社会中受到的种种压迫和思想人格的束缚等,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疑惑和不满。
在凌叔华的小说中,多次表达了对痴心母亲的反思,她的作品是世态的一角,同时也向世人揭示出母亲这一形象在当时时代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用犀利的笔触表明“母亲”生命中的挣扎和受到的迫害,除此之外还有黄七巧,她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的更加深刻和张扬,其笔下的角色从最初的无辜受害者,最终变成了一个害人者,这一过程也体现出母亲在当时社会中的无奈和苦楚。这种恶母亲的形象固然不会为人们带来美感,但是会引导人们进行深刻反思,认清现实,从“恶”的角度出发,全方面的展示出母亲形象中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方式追求自由和平等。由此可见,新时期女性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变化,同样也代表着当时女性思想的变化。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在新时期女性文学中,母亲形象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变化,整个形象的构建更加真实和丰满。本文从传统母亲形象以及母亲形象的多样化构建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确定了母亲形象变化中更深一层次的涵义,同时也为人们呈现出更加真实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