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改革分析

2019-03-20 14:12
传媒论坛 2019年20期
关键词:叙述者主体改革

王 悦

(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河北 廊坊 065000)

一、引言

时代化资讯背景条件下,新闻界发生了多次改革。新闻改革不仅作用于当下的新闻界,还有利于推动未来新闻事业的发展。学界对我国新闻写作有很多不同批判,但是多数人持着消极轻视的态度,认为新闻写作是一项雕虫小技,对此,需要从叙述学与新闻写作关联性的内容着手,对其在新闻写作改革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叙述学和新闻写作的关系

在某种层面上看,新闻写作就是在书写历史,今日的新闻就会成为明日的历史。叙述是构建历史的过程,历史产生的话语就是在阐释史学家曾经掌握的资料和知识,阐释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是简单的编年史还是复杂抽象的历史哲学,都具有叙述式的表达特点,需要将叙述对象还原于历史,这是新闻写作中非常重要的叙述方法。正如克罗齐所说:“没有叙述就没有新闻”,新闻写作的本质就是对新闻事实的叙述[1]。

新闻的表现形式就是用事实说话,新闻走下生产线需要通过意义的框架和叙述的框架,叙述即为“用事实”,意义即为“说话”。叙述框架对意义来讲也有框架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说话的方式是用事实,新闻作品由于单元和单元搭配所产生的规律性才具有了意义。新闻写作的根本就是通过选择事实和安排事实,卡西尔曾经说过:“艺术,意味着对象被转变了形式”。无论是叙述学中应用的转义技巧,或新闻写作中贯用的事实描述方式,都是追求同一种艺术形式。叙述学的研究对象是虚构事件和非虚构事件,而新闻叙述只是叙述学中一小部分。目前看来,新闻只是叙述学著作中的简单案例,可以遵循叙述学的理论。在叙述学界,重视虚构而轻视非虚构的转变方向已经不是叙述学本身的问题,而不以利用叙述学研究新闻写作,就是当下新闻写作最大的问题。

三、用叙述学研究新闻写作的意义

叙述学为新闻写作提供着系统理论依据和科学的分析工具,转变传统的感悟式分析方法。传统的新闻写作研究局限于对选题、选材等,只能大致粗糙描述,没有分析工具导致新闻说服力弱,并影响其实际操作效果和使用状态。反之,在叙述学中,由于超越文体理论和细读法的存在,可对新闻中复杂的内部结构进行剖析,在叙述视角、叙述主体、叙述结构的内容与形式中,展现自身理论优势。

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大多数的新闻写作作品中都存在叙述,但是绝非所有新闻写作都适用于叙述学中的细读法。用叙述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去分析新闻作品可以开拓新闻工作者的视野,还能拓展新闻写作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新闻写作中不单纯是句型组合,每个信息片段,都要有独立的语法与单位。因此,仅凭借语言学理论不能深入研究新闻写作。叙述学的研究对象是话语,将叙述学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必将开拓一片新天地[2]。

四、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改革

(一)新闻叙述视角的变化

新闻写作的改革包含了叙述视角的转变,目前的新闻视角正从单一视角开始向多元视角开始转变。新闻的叙述视角,是新闻“看”世界的角度。作为一种通信形式,新闻叙述者在叙述新闻中一定会留下一些痕迹,例如:本杰明曾经说过制陶人在陶制器皿上必将留下手印。新闻记者由于带有个体的独立性视角与立场,势必会在新闻观察与写作中,为读者呈现出差异化的客观事实也不相同。作为话语的新闻会有真实和虚拟、主观和客观的区分,视角的不同是新闻写作中最主要的差异。

按照新闻叙述特征与时代视角变化条件,可以将新闻叙述视角简单分为四种。其一,“上帝视角”。这一概念下叙述者在新闻中无处不在,不受任何限制地掌控一切,不仅能了解人物内心想法,还能对新闻事件加以高姿态的评价,托多罗夫曾经用叙述者大于人物的公式表示新闻写作中叙述者的地位。其二,是人物视角,新闻叙述中,为了完成特定目标,在限定视角信息范围的同时,始终以独立人物视角,完成对新闻的叙述。如果确定了对应的人物,就需要以相应人物的知识、情感、感觉等特征表达所有信息。此时,新闻叙述者与内容人物形成统一体,并适当地省去相应人物所无从知晓的信息内容,完成叙述。注意,在这一形式中,新闻叙述者可以采用多线迅速的形式,完成整体新闻描述,但在行文过程中,务必要保证每个任务的独立性于真实性。其三,完全客观视角,在这一视角装填下,需要以近乎机器的客观状态,对事件做出描述,并杜绝一切存在的情感引导性语言,并省去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分析,避免对事件进行深入评判。新闻叙述的最后一个视角便是复合视角,新闻叙述视角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叙述者权限的问题。当新闻作者在选用叙述聚焦方法时,也确定了信息数量与叙述角度。而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转换叙述中的视角,在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判断的前提下,使叙述超越单一视角限定的信息,这一视角便称为复合视角。

(二)新闻叙述主体的变化

新闻文本中的记者形象是新闻叙述的主体,新闻叙述主体也是新闻文本中主观表达感知与认识判断的核心。在考察新闻作品主体时发现,一方面人称新闻的形式开始明显增多,与此同时记者介入事件的过程由浅入深,再由深到浅,强化了新闻主体的见证人作用。同时,在记者身份不断分化的过程中,也同时展现出了作为主体的个体意识与作为新闻陈述者的中介身份。

在新闻改革之后,新闻中叙述主体的显著特征就是从原来的单一角色记者逐渐向三个方向分化,并形成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在新闻文本中站在集体立场以政治作为代名词用事实说话的记者角色用“我们”指代;代表个人价值标准以知识分子为代名词的记者角色用“我”指代;在客观角度上以中介者为代名词的记者角色用“记者”指代。新闻叙述主体角色经历了“我们”到“我”,再从“我”到“记者”的转变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叙述主体发生一些倾向性的变化。叙述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记者形象成为新叙述主体,并在叙述主体声音中体现着自身特征。通常情况下,将叙述主体声音分为言语形式与非言语形式表达出来。由于一篇新闻中只会有一个叙述主体,所以也只会存在一个新闻叙述者,但是新闻中人物叙述者可以有多个。叙述的人物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可以占据一部分的新闻主体意识。新闻中的话语逐渐“民主化”,例如:在刘其中的《诤语良言》一书中,指出我国编辑队伍中善于使用直接引语的人比较少。他对1956年到1996年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新闻记者在新闻中使用的直接引语不仅没有增多,反而还在减少。

(三)新闻叙述结构的变化

新闻写作改革前,新华体作为新闻核心叙述形式与结构,相对来讲比较单一。在新闻写作改革之后,新闻叙述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散文式新闻的推广。散文式的新闻揭开了新闻结构创新的新篇章,例如:在《首都隆重举行郭沫若同志追悼大会》的新闻中,全文有3030字,其中导语部分占据4%,而关于追悼会信息占据5.6%,领导人致辞占据24%,此外66%的内容都是“一长串名单”。这篇新闻报道定位是政府的一次大型活动,主要宣传政府而非进行新闻报告,所以关于郭沫若同志的信息会比较少。此次新闻的视角由固定的全知全能视角转变成融入限定视角描述的复合视角,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与此同时新闻语言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叙述主体从一个人物分散到多个人物[3]。

个性是散文式新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当下独具个性的新闻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一方面,散文所具有的文类瓦解功能在侧面迎合了新闻改革的要求,包含了具有一定“反抗性”的边缘文体。另一方面散文新闻结构毫无心机,采用一种无结构的结构,为新闻增添了类似散文的“自由”特征,使其叙述结构从单一化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并不断朝着多元化形态发展。目前对于散文式新闻的论争依旧没有停止,但是从挑起论证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间隔足以说明散文式新闻的研究价值。散文不等同文学,文学也不是全是虚构的内容,新闻在虚构上的作用不等同于在其他方面上的作用,文学技巧本身不会威胁到新闻的作用。

五、结论

持续推进的新闻改革,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足迹,其中最多的内容便是新闻写作。如果想准确描述新闻改革的整体局势,那么需要分析新闻写作的改革。上文对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改革进行详细分析,为未来专家学者对新闻写作改革的研究提出经验参考。

猜你喜欢
叙述者主体改革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改革之路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改革备忘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改革创新(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