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青
(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 武汉 430000)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基层网络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依托。但目前基层媒体存在用户活跃度低,新媒体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有的地方媒体还面临着生存危机。在当下如何做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转型?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要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千家万户,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爆款产品,县级融媒体中心必须跟上时代的变化。如何建设好县级融媒体中心,首先是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意识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凝聚共识、汇聚民心、服务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顺应形势出台相应的机构改革方案、找准发展定位、明确牵头部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升薪酬待遇、给以资金扶持等,在借鉴成功经验时,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规律是要以用户为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只有注重用户体验,才能发展得更好。那有人会问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用户从哪里来,大量时政类报道,如何才能更受用户欢迎?这里举例说明,近年来,湖南日报以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为导向,着力于一系列重大时政报道,初步形成了融媒体报道新路径。他们根据不同用户的兴趣,推出了微视频、长图文、H5等深度浸入式的融媒体报道,增加了产品的互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如两会期间,推出的H5《来新湖南晒晒你的奋斗海报》,就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时,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这是我的军装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户上传自己的头像,选择喜欢的照片,就拥有了一张个性海报,并可在线分享,这种创意将原来说教枯燥的宣传,变得生动有趣。再如部分试点较好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整合当地政府部门资源,为当地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采取的“新闻+政务”“新闻+服务”“新闻+监管”“新闻+电商”的模式,运用自己的优势,不仅为政府部门提供新媒体内容服务和运维服务,也成为当地群众获取有效信息的权威渠道,这种模式的运营,不仅有了收益,也成为搭建了政府部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为政府分忧,替百姓解难,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传统媒体中,存在着人员结构相对老化,互联网思维较弱,观念相对落后,专业人员稳定性差的窘境。人才紧缺是制约县级融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融媒体中心建设区别以往的电视、广播、报纸和其他“三微一端”的传播体系,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政治素养必须过硬,业务上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同时又懂融媒体传播经营。那这样的人才从哪里来呢?首先,从目前的传统媒体中,挑选融媒体意识强的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加快打造一批符合要求的人才;其次,加大与发展势头好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广泛业务合作,倒逼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最后一点很重要,当地政府要改革人事和薪酬制度,激发活力,让合适的人才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拿到合理的报酬,体现出相应的价值。
县级融媒体中心必须跟上互联网时代发展,用互联网思维生产内容,改变生产方式,再造生产流程,全媒多渠道分发,才能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从调研结果来看,部分区域媒体融合仍处于传统模式“相加”阶段,缺乏必要的平台联动与内容整合,难以形成传播合力。
因此,在县级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该破除一切壁垒,建立真正相融,有聚合效应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统筹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科学评价、有效应用”的全新业务模式。
“选题策划”即每天由融媒体中央厨房编辑部开展新闻选题策划,统筹协调信源,规划当天重点版面;“信源采集”,即优化整合采编资源,根据目前现实情况,一个编辑记者很难做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所以在重点选题时,编辑部应充分考虑实际,做到“一组记者,一次采集,多种生成”,让外出采访的小组里,(小组成员不超过3个)熟悉不同分发平台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编辑”根据平台特点对记者采集的一手信息进行分头制作;“发布”即各个平台在全媒体平台进行集中统一发布;“评价”即根据各平台反馈的数据流量,对新闻宣传效果及社会舆情进行评估分析;“应用”即为当地政府部门决策和开展工作提供智库支持,强化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绝不是仅仅改个名称,换个牌子,加个大屏,也不是媒体相加,简单相融,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用户理念和技术,是涉及采编流程再造、传播理念和方式革新、内容资源整合、社会服务资源等全方位、多领域里的融合。前期建设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用创造性的思维,大胆摸出一套属于地方特色的县级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