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丽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网络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在使用网络时对潜在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的防范意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我们已经和互联网进行了深度融合,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已经被互联网深刻影响,网络已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和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1-3]。
互联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普及,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由于网络环境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很多不法分子会利用网络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侵害,由于大学生尚未完全接触社会[4-6],对网络的各种潜在隐患并没有充分认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当前的社会形势给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7,8]。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引导、干预和支持,使得大学生端正自己的思想,深化对网络的认知,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为此,本文将从高校常见的网络安全教学及培育出发,探讨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
网络安全意识是指用户群体在日常网络生活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大学时期是学生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将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必要技能及独立思考能力[9,10]。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网络安全意识培育关系到我国新形势下安全战略发展,当代社会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如果我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培育没有及时跟上,那么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提升竞争力都是巨大的安全隐患[11]。网络信息安全与国家的多个行业都紧密联系,一个环节出现漏洞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主要的建设者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信息使用习惯将责无旁贷。因此,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是保证国家安全战略推进的必要环节。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给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学习路径和展示平台。因此,大学生在更方便地接收信息时,背后也隐藏在巨大的安全隐患。高校的环境相对于社会更简单,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较少,暂时还不能完全自主甄别及抵制网络犯罪活动,一旦受到侵害后果十分严重。为此,高校应制定相应对策,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且根据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习惯提供可行的培育路径和引导方法。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网络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当今的网络环境和内容却良莠不齐,存在大量的负面信息和安全隐患。如果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的网络安全意识,很可能会受到网络犯罪侵害,轻则遭受财产损失,精神受到困惑,重则对大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轨迹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既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交际圈,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自己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网络环境相对于现实社会环境具有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尚未完全融入社会,对各种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网络环境里的各种安全隐患没有深刻了解。因此,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时,需要有足够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而具体到网络环境下就是大学生对于网络中可能存在的威胁和漏洞,有足够明确的心理暗示和自我保护的行为习惯。只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达到潜意识里激发出自我保护本能,才能树立起网络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传统的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技术手段和思维理念都已经逐渐被淘汰,大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网络时,如何保持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意识将是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关键一环。对网络安全的学习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性和新应用领域学习的主动性。
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如何调配,网络购物及休闲时如何避免潜在的骗局和甄别钓鱼信息,并且根据自己所学的安全防护知识,给日常的学习生活划定安全的网络活动区域,培养出良好的个人信息管理及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约束是指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懂得网络基本的网络安全法规及管理条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以上这些是大学生树立自我约束意识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条件。
自我约束意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具备良好的网络安全道德,在保证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不能做侵害他人的行为;
二是坚决抵制网络低俗内容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三是在网络交往中彼此真诚相对、不欺诈不作假,能够冷静面对各种不良诱惑;
四是积极主动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扬网络生态阵地的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凝聚正能量。
提高高校的网络环境安全环境并且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我们期待安全意识培育体系的完善和协调机制的运行,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自我提升的意识,将被动防御网络侵害改变成主动防御网络安全隐患。在新社会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体系既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未来全面型人才的必然趋势。高校应积极同社会和家庭紧密联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并探索适应新环境下网络安全意识培育机制,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全国人大在2016年11月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高校可依据此项基础法律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育开展新的实践创新。在高校的理论实践课程中可增加必要课程及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用引导的方式逐渐代替灌输式教育,并与学生的培养考核相结合;根据高校学生群体年级和专业的不同设立灵活的培育方式,设立长期的培育效果追踪及反馈体系,结合大数据分析系统将效果突出的培育方法及体系进行总结,并提炼出可操作的实践环节进行逐步推广。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利用新媒体资源,占领网络空间舆论和价值评价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参与创作健康、文明并切合时代主题的文化产品,并且在网络安全意识的培育及普及上形成制度体系,最终是网络安全意识培育与高校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有机整体。
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涉及的范围和参与人员十分广泛,高校在其中肩负的职责仅为教育和价值引导,只依靠高校的教育资源来承担当代大学的培育工作,显然力量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圈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里,社会和家庭仍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育可由高校的社会实践课程开展,由政府部分和公益团体举办网络安全教育普及活动,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宣传与学习,并与高校形成联动机制和课程考核挂钩,为不同学生定制个性化实践方案和深入研究的培养方向,根据不定期的反馈效果对培养细节进行有针对性调整。
同时,可将家庭成员与大学生的交流和教育情况,并入大学生网络意识培育的培养方案,将反馈结果与在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及时了解并适度疏导、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环境的认知。只有统一协调高校教育、家庭关怀及社会引导,才能切实将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育融入大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
政府部门可以为高校和网络安监部门建立合作渠道,安监机构可为高校提供高效、实用的自查技术和机制,同时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智力资源的优势,与网络安全监管机构合作开发更适合学校科研教学的网络体系,同时将可操作的简易技术方案在大学生中普及,给高校网络安全资源的净化提供保障。
并且不同高校可根据自身优势打造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云平台,各个高校将自己优质课程和防范案例上传到指定专区,组建成资源优势互补的网络安全培育公开系统,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力水平,结合算法推荐匹配功能发挥学生的功能开发和技术推广能力,并对丰富资源内容、提高匹配效率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
最终逐步形成以学生群体差异和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安全意识学习平台,并且在线上和线下建立反馈机制,同时在平台内部建立大数据处理模块,定向跟踪和服务当代大学生,不断丰富平台的培育方法和升级服务理念并形成良性循环,让大学生通过平台的学习形成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
提高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是培育合格高等教育人才和保卫国家青年一代的重要使命,高校在这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当前网络环境的净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面对当前网络安全意识培育工作相对滞后的局面,高校需要结合实现有的资源和平台,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并加强实践教学,将社会、家庭和高校的力量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网络安全培育环境,从多方面共同改进和完善当前高校的培育体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辟多种网络安全培育路径,最大程度上实现网络安全意识的培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