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洋 黄杏洁 倪 昕
(1.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
近年来,转基因话题备受争议,本文无意讨论转基因话题本身,意在研究政务类微信公号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传播模型。
英国学者约翰·杜兰特是最早一批研究科学传播模型的学者。20世纪80年代,杜兰特以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公众科学知识与对科学的态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缺失模型”的主要思想。
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总结,当前国内外主要有三个科学传播模型: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对话模型,分别代表了科学传播的三个阶段: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有反思的科学传播。[1]
中心广播模型强调科学权威、科学信仰,认为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偏重具体知识和技术,基本不提科学的社会运作。[2]
缺失模型的核心是公众需要科学知识、需要掌握技术。这一模型对科学进行了价值判断,认为科学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知识体系,如果公众掌握知识,他们就会支持科学研究,政府也会给予科学研究更多资金。它所隐含的意思是,公众相对于科学家,在科学素养上十分欠缺。寻求公众理解和支持是缺失模型的最显著标志,试图把对科学的认知强加到公众的脑海里,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此模型是在缺失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强调公众的态度,公众的发言权,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综合国内外科普、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科学传播的三种典型模型的变迁顺序为:
(1)传统科普:中心广播模型,自上而下命令、教导,“知”与“信”中强调“信”;
(2)缺失模型:自上而下教育与公关,“知”与“信”并重;
(3)有反思的科学传播:公众参与模型,公民接受义务科学教育,就科学技术事务可以参与协商,强调“知”和“质疑”。[3]
自1983年首例转基因作物问世以来,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讨论一直是舆论热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转基因议题的讨论表现出多重争议性和复杂性,一方面,媒体、科学界、公众等多方因为身份、立场的分歧而态度各异;另一方面,各群体意见在社交网络的传播机制中以一定的聚类关系彼此影响,共识难以达成,影响着国家的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因此,政府机构在转基因传播活动中承担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农业转基因管理是农业部转基因安全管理官方微信,2016年4月开始发声,至2017年8月发表46篇转基因问题推文,宣传政府对转基因的安全监管,向公众宣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对于转基因食品,农业部的立场是,经我国政府批准的转基因农产品是安全的,我们借鉴美国、欧盟管理经验,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文章试图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中国农业转基因管理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概括我国政务类微信公众号传播转基因议题的特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中国农业转基因管理微信公众号2016年发布20篇推文,2017年26篇,立场是支持转基因。其中关键词是基因、转基因的有13篇,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的11篇,关键词农业转基因监管的10篇,关键词转基因安全的6篇,关键词转基因辟谣的5篇,关键词政策通知的5篇。关键词转基因辟谣的5篇均在2017年发布,阅读量相对较高。文章选取阅读量高的《十大问题带你了解“转基因”》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发布转基因十大谣言真相》两篇加以分析,总结我国政务类微信公众号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传播模型。
《十大问题带你了解“转基因”》一文从转基因食品的十大问题出发,通过图文的形式,传播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目的是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放心食用转基因食品。
文章分点介绍市场上常见的转基因食品、市面上销售的水稻种子和大米是否是转基因、美国人是否吃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物有哪些好处、虫子吃了会死的抗虫转基因作物人是否能吃、动物或人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自身基因是否会改变、长期吃转基因食品会不会有问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否需要用人做试验、转基因安全性是否有定论等9个问题,采用微信H5的形式辟谣,形式新颖,从问题入手,各个击破,答疑解惑。
从科学传播模型角度分析,文章假定公众不了解转基因,文章是绝对正确的知识,立场是自上而下的教育公众。比如选取美国人是否吃转基因食品这一问题,假定公众不了解美国人的食品安全,假定公众需要知道美国人是否吃转基因食品,假定公众根据美国人吃自己就会吃,而不是从转基因的生物学等科学角度分析其安全性。
另一篇文章,《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发布转基因十大谣言真相》,从辟谣角度出发,揭露转基因十大谣言,目的在于强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再次提醒公众转基因可以放心食用。
文章针对十大谣言,“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生产出来都卖给中国人” “转基因大豆毁掉了阿根廷农业” “转基因导致广西大学生不孕不育” “转基因致老鼠减少,母猪流产” “转基因食品影响子孙后代”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圣女果、紫薯、彩椒等都是转基因品种” “转基因食品会致癌,导致不孕不育” “抗虫转基因作物虫子吃了会死,对人体同样有害” “转基因作物不增产,对生产没有任何作用” “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会产生‘超级杂草’”,逐个辟谣,每一则辟谣隐含了文中的回答是绝对正确的知识的潜在假定,并且假定公众对转基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公众的要求是“知”与“信”并重。
这篇辟谣文章也体现了“缺失模型”的传播特点,缺乏科学家角色参与、缺乏公众互动,微信公众号自说自话。
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转基因管理微信公众号的两篇文章加以分析,发现该公众号的传播模型完全符合缺失模型的特点,由此得出我国政府机构对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传播模型是缺失模型。
该公众号在传播转基因议题时,都假定公众相对于科学家,在科学素养上十分欠缺,认为公众既然缺少科学知识,就需要掌握科学知识、掌握技术,因而通过推文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推文内容隐含了文章中的科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知识的潜在假定。
该公众号从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官方立场出发,以政府的姿态答疑解惑,科学家的释疑角色缺失,公众的反馈也缺失,最终该公众号也没有达到释疑的初衷。
该公众号推文选取的部分内容本身具有争议性,而公号以官方立场传播争议性内容并进行判断,这是先验式认为自身内容没有问题,只要公众了解了这些内容,公众就能理解转基因并使用转基因。
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在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技术的同时,内容上也应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潮流,以接地气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权威的科普知识,让公众愿意听、乐于听,但同时也要增加与公众的及时有效互动,强调公众的发言权,以公众参与模型解答转基因问题,并强化科学家的角色,政府、科学家、公众等各角色在释疑中层层递进,形成强大的闭环链,让公众对不了解的科学领域有新的认知。
转基因食品不仅仅是科学传播层面的问题,还涉及伦理、文化、社会、经济、法律和政治等诸多因素,笔者的研究选取这一政府机构的微信公众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能反映我国政府机构在转基因食品上的传播特点。对政府机构的新媒体来说,最关键的是发布及时,客观、准确、科学地释疑信息,在科学传播中起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做好和科学界的沟通,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强调公众的态度,由“缺失模型”向“对话模型”过渡和转化,为增强科学传播效果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