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天
(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设备的进一步发展,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以一直播、快手为代表的移动视频直播的崛起宣告了新直播时代到来,开启了全民直播的新时代。
当下,微博、腾讯新闻等新闻类APP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同样一条消息几乎会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各类新闻客户端的消息推送中。[1]竞争内容的高度同质化已经成为新闻客户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新媒体技术打造内容上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各家新闻客户端突出重围的关键。
数字化、及时性、互动行为特征的互联网新传播技术改变了传统组织内部的沟通流程和机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递和分享平台的同时,也给了新闻媒体更大的竞争和考验,于是多模式的新闻生产纷纷出现,新闻媒体也通过使用直播这一简便却实时性强的技术,产生新闻生产的模式。新闻生产者通过运用实时视频搭配语音直播的方式展现事件,从而展现全方位的如身临其境的新闻形态称为视频直播新闻。
视频直播新闻这一新闻生产模式不仅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信息生产传播的要求,同时也在移动设备上强化了对于新闻客户端的应用与需求。新闻生产的新模式在操作层面上得以实现的同时,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完善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出现更多更好的优质稿件的同时,也有利于整个媒介报道环境的优良发展。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中,新闻生产的过程与受众见面的新闻产品之间隔阂变大,新闻原本的隐晦复杂并不直接面向公众传播,媒介组织的社会信息生产过程局限于狭窄的专业空间。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可以凸显新闻报道的严谨性与准确性,但却在时效性和真实性上大打折扣。而在互联网和数字媒体共同发展、相互作用的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已成为平常”,互联网社会的大信息量、高频率传播量以及传播的高效率都直接为新闻传播模式多样化以及传播范围扩大化,和信息传播的反应及反馈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依托互联网及移动设备的视频直播的新闻生产新模式,完全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新闻生产制作流程,利用移动设备及各类辅助拍摄设备与技术,如自拍杆、VR眼镜、谷歌眼镜等,完成了新闻现场第一时间的信息采集、编辑以及大规模传播的一站式流程。
新闻产品多模式多样化的生产传播是互联网时代对于新闻发展的必备要求,也是传统新闻媒体及新兴网络新闻媒体适应并满足当下分众化、需求差异化化、信息碎片化,以及获取信息便捷化的必然要求。网络视频直播也为新闻生产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视角与思维模式,促进了新闻生产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视频直播开展报道与分析。并且现有的资料还有利于传播者或新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二次利用与开发,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信息一次利用后便失去价值的落后模式,提高新闻产品的附加值,是最大化地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
虽然直播模式的加入给新闻传播这一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但有新的变革与进步的同时,“直播+”的新闻模式因为出现时间不长、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原因,仍旧存在不少的局限与弊端。因此,直播的模式在现下以及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不会成为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主流模式。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移动直播技术仍在发展初期,各方面的技术与体系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其次也因为移动直播技术与传统新闻的融合还在不断地进行尝试,仍有不少潜在的不稳定因素。[2]如果这些问题得以良好的解决,移动直播的新闻模式将会得到非常好的效果,否则将会将会导致整个新闻行业的无序与混乱。
(1)单一的观看模式引起用户的得不自由感。无法选择快进、回放、暂停,是直播的一大弊端,这对用户观看直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用户有充足的时间与极大的耐心。相比其他的互联网新闻传播生产模式,直播的展现方式更加局限,并不能完全符合用户的兴趣与阅读偏好。并且,集采写编播于一体的,进行实时报道的新闻报道模式,需要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内容进行实时编辑与传播,也对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了传播者的业务水平,以及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如果传播者准备不够充分或对于事件的报道评判不够客观,或对事件的报道缺乏冷静、全面的认知,则会导致报道偏差、错误甚至出现新闻事故。低容错率与实时播报的形式不仅对传统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养和全媒体能力,同时,对新闻的主题、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也有了更大的限制。
(2)用户导向存在弊端。大数据时代,用户的一举一动、偏好、口味,乃至心理需求都不再成为个人隐私,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数据而存在。于是顺应用户的偏好、行为,关注点也成为互联网新闻产品的一大盈利模式,在以市场为主导,消费主义至上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新闻产品为了博取关注以及盈利,去一味地满足广大受众对于八卦新闻、幽默、恶搞等内容的猎奇心态。也因此直接导致了许多视频直播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低俗、滥情、猎奇内容充斥直播平台,这些参差不齐的新闻直播内容,不仅对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存在巨大损伤,同时也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对整个社会来说,过多的去关注没有意义的社会性话题也会使整个社会丧失黏性。并且依据大众偏好、行为设置的新闻也大大削弱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降低了本应受到关注的社会事件的关注度。
(3)即时传播深度不足。因为直播新闻现场情况实时报道的特性,可以传播的内容信息量、表现形式,及深度都非常有限。因为新闻的传播者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对事件进行深入思考、精细深挖,以及明确清晰的报道思路。尤其是一些背景较为复杂、事件脉络不清晰的新闻事件,直播者无法第一时间理清新闻事件的真相,而是凭着现场的所见所闻以及传播者的个人意志去进行新闻报道。而当下互联网主导的信息传递环境使得抢头条、抢话题、抢流量的行为层出不穷,导致反转新闻频频出现,使得新闻有了话题度,缺失去了本该有的深度与严肃性,而对于事件本身的深度挖掘仍旧需要其他媒体以及报道形式去做,无法在原有基础上做新闻的延伸。[3]这一缺乏深度、严肃性,仅以“快”和现场感为主要优点的新闻生产传播模式,在从业者素质高低不均的情况下,新闻质量良莠不齐,真实与准确性有待考证,而对于新闻本身来说,在探索新闻价值、挖掘新闻深度的方面,直播新闻还需要很大的提高与发展。
在数字化、及时性、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运用视频直播的新闻生产模式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而随着直播这一形式在各个年龄以及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媒体加入新闻直播的大军里,也因此,直播新闻的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下,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有效合作,打造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让新闻的传播与延伸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视频直播的新闻生产模式将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方式,进行大胆且有意义的新闻实践尝试,但视频直播这一方式能完成到什么程度、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还需要不断观察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