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目才让
(甘肃省甘南广播电视台,甘肃 甘南 747000)
甘南广播电台成立到现在已走过了近60年的风雨历程。该台从最初创办到今天,在广播过程中长时间以来都是运用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其服务对象主要为藏区的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甘南广播电台严格遵循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竭尽全力把党“咽喉”做好,和党在各时期的中心工作相配合,将各种各样的节目制作了出来,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为党和政府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甘南广播电台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藏语为主,办活专题,丰富文艺扩大服务,加强新闻”的方针,在革新设备的、扩大广播覆盖面的时候,对广播的宣传内容、宣传形式、节目的布局、设置和编排进行创新,以求把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的节目创办出来。如今甘南广播电台的全天播音时间9个小时,其中有7个小时为藏语自办节目,用于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节目的时间由1个小时,创办的藏语新闻节目有《甘南新闻》和《新闻译播》两档栏目,《甘南新闻》栏目对时代脉搏予以充分把握,以甘南州委、州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为核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对主旋律展开大力弘扬,借助权威报道对我州不同领域的先进经验、先进人物以及不同时间段的新成就与新面貌进行宣传,通过点播的形式向甘南草原的每个角落传达党与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惠农惠民政策,让甘南州广大的藏语群众接收各种不同的新闻咨询,视野更加开阔。《新闻译播》栏目则结合甘南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中心工作为核心,在第一时间将党的理论、路线以及方针政策,准确、客观、生动地传达给所有国内外的藏语听众,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发生于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使广大藏语听众“听不懂”的问题得到解决,可以第一时间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到,享受到国内外新闻服务。
(1)新词术语翻译的统一性不强。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多元化时代,诸多文化相互汇合,快速的信息传播也大大拓宽了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而不断涌现的各种新事物也产生出了诸多新的名词术语。甘南广播电台在翻译藏语新词或术语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而因为新词术语的较为零散,不够规范,便大大增加了汉藏翻译工作的难度。如此一来既让民族语文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阻碍了和省区藏族群众的顺利沟通交流,同时也使党和国家政策方针、法律的宣传落实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广播新闻翻译的书面化过强。广播新闻和保持有很大不同,其传播书面文字主要依靠的是声音。所以,广播新闻对时效性有一定要求,且要求语言与口语更为接近。甘南广播电台有着非常广的受众范围,其中一些农牧民并未接受过较多的教育,如果书面语使用过多,他们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困难,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广播新闻翻译的传播效果,时间一长,受众也将逐渐失去收听广播新闻的兴趣。因此,广播新闻译文应以口语为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取代深奥的书面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3)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甘南广播电台面向的人群非常广,诸如商人、干部、学生、牧民群众、寺院僧侣等都是甘南广播电台的受众。因此,如果要让藏区听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播报语言,就对翻译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翻译者不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那么其在进行新闻翻译就会感到非常困难,并误解跨文化交流,出现用语失误,甚至会产生误导。
(1)进一步规范管理语言。新时期,藏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规范藏语翻译,使之更加标准。针对出现在广播电视新闻中的新词术语,将其正确翻译出来,电台可以构建一支翻译工作小组,由权威翻译骨干担任组长,其主要承担着对新闻翻译进行审核的职责。同时,向相关专家学者发出邀请,让其到电台担任翻译顾问,以有效解决各领域相关术语或具有较大难度的新词翻译问题,使翻译工作更加规范统一,让其更加标准。
(2)加强翻译队伍建设。新闻翻译既要充分掌握到汉藏两种语言文化,同时还应熟知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和表达方式,必须具备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针对现阶段,翻译工作人员理论知识不足、年轻翻译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服务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甘南广播电台应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排序方式,使人员视野更加开阔,不断提高新闻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历史文化知识更加丰富。同时,在专业翻译人才和播音人员的引进上下功夫,打造高素质新闻翻译工作队伍,有效增强全台翻译工作和新闻报道水平
总之,广播电视新闻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广播新闻汉藏翻译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好。虽然当前甘南藏语广播新闻翻译工作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本人坚信,只要翻译工作者不断积累和实践,坚持学习,提升自身语言文化素养,准确挖掘出新闻翻译的特点,便一定能够做好广播新闻的汉藏翻译工作,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准确且及时地传导给广大藏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