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视野下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BBC纪录片《中国春节》为例

2019-03-20 12:27:34刘梦宇
传媒论坛 2019年9期

刘梦宇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16年,BBC播出了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以下简称《中国春节》),以他者视角,记录了春节期间中国的真实图景。《中国春节》共有三集,即《回家》《团圆》和《欢庆》,以中国春节文化为切入点,建构了多维度的中国形象。

一、他者视角下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包括两方面,“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他者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社会观念、文化价值、话语体系在跨文化的传播及与他国互动中产生的。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完成了国家形象“自我塑造”和“他者塑造”的过程。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语言媒介,可以产生最直观的视觉符号,成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的最佳载体。BBC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在他者视角下完成了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其主旨、框架、话语选择都较为客观,真实地传递了中国形象。

二、《中国春节》建构的中国形象

纪录片全方位展现了春节文化,表现了在春节期间的中国人的饮食和风俗习惯,其中穿插了社会的变革、中国人的生活娱乐等元素,纪录片的整体基调欢快轻松,同时又紧紧围绕“团聚”这一主题,表现了思乡之情和团聚后的欢乐之感。纪录片的拍摄覆盖了中国很多的地理范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涵盖了哈尔滨、北京、天津、河北蔚县、四川、香港、云南、广东、吉林、湖南浏阳等地,纪录片的叙事深入个体中,选取了社会典型,记录下了春节故事;并且关注到中国经济、社会、科技等的发展,以一种历史纵深视角,体现出社会的变革。从而纪录片实现了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一)思乡念家的情感形象

在《回家》一集中,开篇便是“春运”——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1]。拥堵的交通,加开的列车,人头攒动的火车站,通过连续的画面勾勒,表现出了中国人的期盼,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伴随着主持人的视角,通过个体的采访回答,传递出了归家的急切之感和沉甸甸的思乡之情。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故土情感、家族观念在春节之际被放大,《中国春节》巧妙地抓取到“春运”这一关键现象,让中国具有的思乡念家的形象完整地展现出来,体现出了中国最为深沉,也最为深情的形象。

(二)多元的饮食文化形象

中国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春节》通过对多个年夜饭镜头的串联,对春节饮食进行了介绍。饺子是过春节时必不可少的美食,其中,还特别提到了饺子形似“金元宝”,有着招财进宝的美意。在除夕夜的餐桌上要有鱼,象征着来年可以“年年有余”。春节期间也多吃火锅,热气腾腾、热热闹闹,不同于西方安静的用餐环境,中国人更喜欢热情的欢聚。《中国春节》通过展示春节饮食,表现了饮食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构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形象。

(三)丰富的民俗文化形象

民俗文化也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环,《中国春节》巧妙选取了兼具特色与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如贴春联、寺庙上香等,体现出了传承,表现出了历史厚度。最值得提出的是,《中国春节》抓取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传统民俗活动“打树花”,蒙古族最原始的捕鱼方式——凿冰拉网捕鱼。这些非遗在《中国春节》纪录片中的展现,体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性,构建了国家丰富的民俗文化形象。

(四)传承发展的开拓者形象

《中国春节》展示了中国人的开拓精神。面对春运的考验,交管部门用最先进的手段进行指挥调度;在建设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时,运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极为传统的拜佛求签的场景中,也有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的出现。中国一直在向前大步发展,不忘创新,开拓进取,《中国春节》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展现了中国不断传承发展的开拓者形象。

三、对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跨文化传播是在交往和互动中产生的信息传播活动,BBC的《中国春节》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春节的窗口,中国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春节》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完成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在跨文化传播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主旨明确、内容真实。《中国春节》展现了春节期间中国多地的真实状态,通过“返乡、年夜饭、欢庆”三个主题表现了春节前后中国人生活的真实图景。庞大的返乡大军,中国人购买年货、中国人的冬日娱乐活动、除夕之夜、烧香祈福、舞龙舞狮……丰富的素材使用表现了一个热闹、欢乐、吉庆的中国春节,其中所展现的中国形象清晰地跃然于屏幕之上。

其次,通过故事化的表达,打造情感共鸣。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隔阂、观念冲突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要注意用有代入感的叙事手法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春节》的拍摄深入普通人的生活中,探寻平常人的春节故事,受众从中感受到节日的温情以及幸福的暖意。在《回家》一集中,拍摄了一个叫李彤宇的人带着她的家庭从萨里回到北京过春节,她的家人在机场等待他们的到来的画面,受众直观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激动和期盼、喜悦与幸福。

再次,运用符号化表达加强传播效果。美国大众传播学者法本曾经说过:“我们借着符号生活,我们透过它们生活,符号是人们出于想传播的动机而创造出来的。”[2]《中国春节》通过符号意义的传达展示了中国的“春节文化”。鱼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会出现在中国的春节中,人们通过“鱼”与“余”的谐音期盼来年的丰盈富足,以达成“年年有余”之意。介绍了“龙”的内涵,还有十二生肖的故事。为守护幸运,大年初一还有许多不能做的事,像扫地和吃药。通过春节习俗的“符号化”,寻找到了文化象征,直观地进行了文化的传递。

最后,加入“国际化”基因。纪录片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在纪录片中加入差异文化的互动会更有利于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传播[3]。在《中国春节》中引入了外国主持人的参与互动,如主持人与中国家庭一起做年夜饭,以他者视角,近距离感受中国的除夕之夜,表达出自己的理解。除此之外,《中国春节》采访的一些中国人,都可以用很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体现了中国人可以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四、结语

BBC通过他者视角,实现了对“中国春节”的跨文化传播,构建了中国形象,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春节的窗口。春节作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很重要的文化符号,BBC在拍摄《中国春节》中,没有过度追溯历史文化根源,而是从每一个个体入手、从一个个小故事讲起,用符号化的表达、融入国际基因对中国春节进行展示和传播,传达了中国人的真实情感,表现中国丰富的饮食风俗,展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