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娟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大数据技术应用的超强颠覆力,对人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消费方式、连接方式、商业模式等都产生巨大影响。新技术背景下,大数据的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也日新月异。不得不承认,作为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新闻新样式——数据新闻自出现以来,相较于传统新闻,不论其传播的快捷性还是受众的易接收性或是生动的可视性,在快节奏的大众生活中都显现出自身明显的优势。
数据新闻的制作,主要是对各种数据的采集、统计与呈现,利用适合的可视化表现方式对数据进行叙述。由于数据量的巨大以及纷杂,依照传统新闻的叙事方法,几乎不可能将内容表现完整,而利用数据新闻的叙述方式,则可以将数据简洁明了直观地进行表现,其功能所具有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例如Gapminder基金会利用信息气泡图,向里边填充世界各国艾滋病感染率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其对应的各地区人均GDP进行关联,制作出的数据信息图表。横轴所表现的是人均收入,纵轴表现的是艾滋病所对应的感染率,而圆形区域的大小则是对应相关区域的成活率。信息数据不仅起到了对内容的表现作用,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直观性、概括性的特点对内容做出简洁快速叙述。而这也与传统新闻在叙述表达中所具有的短板形成了鲜明比较,即使新闻概括性再强,但本身文本表达的方式依然会产生许多附加的无关信息。
数据新闻在制作的过程中,记者会提前对其所收集的数据的意义进行熟悉,并找出其中所具有的新闻点。在这之后有意识地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关联,在纷杂的数据之中找到其暗中的关联,并通过这些关联,赋予数据全新的意义。数据新闻的记者,会对数据进行更深层次发掘,关联各组数据,并且借助于数据可视化将这些关联的含义呈现给读者。在这些关联含义之中,往往是大众平时所注意不到的方面。
在传统新闻之中,不论是对于事件的报道还是对于人物的描述,叙事方式主要是通过文本并配以各种修辞方法辅助,做到对新闻细节,或者说新闻所报道事件的某一方面尽可能详尽地进行叙述。数据新闻,从来源来说,其本身就是宏观的大数据所组成的;从制作来说,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就是从海量大数据之中进行筛选与整合,最后将整合结果以简明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过程;从叙事模式来说,可视化的信息图表也更适合对宏观的社会现象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描述;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更加快捷迅速地接收多方面多角度的新闻,而无需像传统新闻那样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和理解。
记者工作性质的转变——由采访报道者转变为数据分析者,在数据新闻中,记者角色的第一重转变就是由之前的被动报道者,转变为主动的数据分析者,数据新闻的特点决定了记者必须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与编辑,从海量的数据之中发现新闻点,并将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汇总与关联,最后将其可视化,简洁直观地呈现给读者。所以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数据统计方法的熟练掌控已经成为数据新闻记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新闻记者顺应大数据的时代特点所做出的转变。
记者工作重心的转变——由对新闻及时性的追求转变为对公众民生报道的追求,数据新闻的报道形式多样,所涉及的领域也千差万别,但大部分数据新闻传递给读者的是与民众生活相接轨的方面。记者巧妙地运用数据可视化方法,将大量抽象的数据概念以及传统文本无法直接表述的社会现象呈现给读者,帮助读者感受数据新闻所表述的事实。
首先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之下数据是过剩的,相较于数据的生产,人们对数据的利用是不成比例的。在此背景之下,记者对于有价值数据的筛选,包括对于筛选后数据的正确理解就显得异常重要。在海量的数据之中,充斥着各种重复数据、无用数据,甚至是错误数据。由于制作主体的不同,或者说不同的记者或制作媒体对于筛选数据的严肃程度不同,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就可能将部分不严谨的错误数据引入数据新闻之中,从而造成数据新闻对受众的错误导向。其次,出于数据新闻自身的特点,其通过对于数据的关联与呈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这里就要求数据新闻制作者挑选公开权威的数据,并对数据正确地进行解读与判断,同时需要对数据之中的关联有一个清楚认识。只有记者自身做出正确理解,才可以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信息。
从数据新闻报道模式来说,在当今数据新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出现了大批模板化的数据新闻,不论从内容或者形式上都有固定化的倾向。数据新闻的报道主要手段是依靠数据的可视化,但可视化形式的创新却越来越少。近年来,有部分数据新闻采用之前已采用过的模板直接进行制作,将数据直接套入其中。确实这样可以增加新闻制作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制作程式化的倾向,并抑制数据报道模式的创新性。
相较于传统新闻,数据新闻的传播速率更快,受众的阅读效率更高,在这些方面数据新闻有着自身明显的优势。但出于数据新闻自身的特点,本身主要由数据组成,在某些方面也有其叙述方式的天然短板。虽然表现各种数据间的关联以及向受众传达数据关联背后的意义是数据新闻的主要功能之一,但若需要说明具体事件的内在及背后的关系时,以数据新闻的叙事方式就显得捉襟见肘。当表现微观层面的具体关系包括各种势力背后的暗流涌动等,仅仅依靠数据是无法进行说明的。
在传统新闻的传播中,用户若想从中获取信息,则必须对文字进行逐一阅读。记者藉此就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述、语法的运用、情节的设计等方法为新闻增加趣味性以及人性,并依靠此类方法增加读者对新闻的阅读兴趣,提高新闻的普及效果。但在数据新闻之中,虽然通过各种形式的数据可视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读者的新鲜感,提升读者对其的阅读兴趣。但当人们越来越多接触到数据新闻,或是数据新闻的制作模式产生上文所说过的固化之时,人们会渐渐丧失刚接触时的新鲜感。而完全由数据所组成的数据新闻,在进行叙事的时候也采用可视化数据的叙事方法,相较于传统新闻,既没有语言的描绘又无法进行情节设置,仅仅依靠各种数据必定会缺乏一些人性和生动性,这也是其局限性的一个方面。
新闻题材选定的好坏决定着将来整个新闻报道能否博得大众眼球,能否成功。大数据背景下,民意多通过新媒体来传达。因此新闻工作者借助职业本身的敏感性在繁多的数据中挖掘充分表达民意的数据或是通过网友对某一事件的犀利评论获取灵感确定选题,在内容上迎合大众的新闻兴趣和情感需求,再或是进行数据深度挖掘,二次分析数据,突破传统新闻选题的瓶颈,走上选题的创新道路。[1]
新闻的生命和价值都在于它的真实性,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才能有存在的价值意义。大数据环境中新闻数据冗杂,很难让新闻工作者区别来源的真实性,此时新闻把关人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把关人的作用在于禁止那些虚假信息或是不符合公共利益的信息进入传播渠道或是阻断其流向下一个环节,新闻把关人通过在冗余的数据信息源中鉴别出有价值的信息,在加工后传递给大众,把数据的“增值”作用挖掘发挥出来。深度发掘数据背后的新闻,加以严格把关,提高新闻质量。
可视化手段的普及给枯燥无味的数据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带来了现实的可能。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形成可观的数据图表、动态视频、动画形式,运用文字和直观的图形表格,借助媒体完成新闻相关的动态演示,增加新闻的生动可看性。数据新闻可视化手段日益创新,如何在众多可视化新闻里面独具创新性是当下传媒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互动化、游戏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的应用会让数据呈现更多样化。
在数据时代以前,是“读”的时代,而现在是“看”的时代。通过运用大数据加工成的新闻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呈现,而是借助更加直观明了的数据图,使得整个新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使故事本身更加精彩。比如南丁格尔的玫瑰图借助特殊的图形,通过强势的视觉冲击力讲述公共医疗背后的大大小小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在新闻产品中用数据技术将文字可视化,数据能增强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文字更加直观。
受众的反馈往往决定着传播者的传递形式和传递内容,受众的反馈信息对传播者来说是尤为重要。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根据受众反馈信息及时对新闻产品做出内容和结构的调整,满足受众心理和情感的需要。早在非数据背景下受众分析对新闻来说极为重要,传统的受众分析是用内容分析法或是抽样调查进行,所获得数据不具有精确的准确性,不能全面地反映受众的市场需求。
综上,数据新闻的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对国外数据新闻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借鉴其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不断丰富国内数据可视化新形式,结合本土文化讲好具有人文关怀的故事是新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形式千变万化,内容优质为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