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社,湖南 永州 425000)
民生新闻是以老百姓的“麻烦事、关心事、稀奇事、身边事”为主要题材进行报道,通过记者的现场观察、调查、体验等方法,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生活冷暖。民生新闻的兴起源于新世纪初,党和国家积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百姓最关心的教育、社保、就业、分配、稳定作为解决百姓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点来抓,与此同时,各大媒体都把民生新闻作为报道的重点,不停地创新和探索。笔者认为,想要让党报的民生新闻更贴近百姓,就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
媒体报道是政治现状的晴雨表,以亲民姿态开放地方党报,能够充分体现地方的政治文明。长久以来,官方媒体更习惯于将政要活动报道板块放置于头版头条和显著位置,使执政者占据了最突出明显的位置,新闻报道成了宣传政治的专属渠道。实际上,媒体业界已经对将老百姓新闻推送至头版展开了探讨,让群众逐渐习惯在二版看政要。
近年以来,中央不断强调,各级机关和党政负责人都必须要“情系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支持把党报要闻板块留给百姓,让老百姓的声音和身影占据主导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地方已经率先将焦点转向人民,把关乎民生、民意、民情的新闻报道放在头条位置[1]。这不单单关系到民生新闻报纸版面的排定问题,更重要的彰显出地方的服务意识、管理理念以及民本意识。这一突破,有效地提高了党报的公信力、亲和力以及竞争力。
民生新闻是党报舆论的引导中可不断开发的一片绿洲,媒体需要奋力提高民生新闻社会价值,要做到讲求创意并提升理念。民生可包罗万象,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民生问题,记者要抱着忧天下人的胸怀,进行客观报道,并做到忠于职守,投入满腔的热情,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心。民生新闻无处不在,隐藏于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记者要留心观察,以灵敏的嗅觉、敏锐的视角,去捕捉、去发现。记者要知民意、走基层,以百姓的视角来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以其特有的平民化的视角和优势进行报道,更贴近百姓,进而增大在群众中的可信度和传播力度。学会以小见大,拓宽视野,推出典型。
因党报具有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百姓关系的难点、热点问题上,百姓认为真实可信,在某些重大突发的事件处理中,党报有着严格的采编分寸和审查程序,更加有利于事件的解决。所以,党报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要着重关注群众的生活日常,了解百姓的诉求,关心人民的疾苦[2]。直面百姓所遇到的难点,让老百姓知道党报是为大家实实在在提供帮助的,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出“解决民生、引导民生、报道民生”的实际作用。党报能够关注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能够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也能够提升党报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当代版面实际需要遵循便于阅读的原则,版面展现尽量单纯简洁,视觉流程要尽可能的通畅快捷,强调版面的简洁明朗,能够为人们展现出醒目的看报效果。
版面的语言讲究清晰、明快简洁是为了能够加快新闻传递性。简洁明快不代表内容单一,缺少变化。文字新闻也不能一味求短,还要求活、求新,让可读性、可指导性能够充分融于一体。标题和照片也不要过分追求醒目效果,要尤为注意其表达的内容。总而言之,图片、色彩、标题、字号、线条等全是为了报纸要传递的资讯而服务。清晰明快的板块结构、较为一致的标题和字体及字号、有稳定节奏的文字分栏、合理恰当的留白、合适的栏距、协调的色彩,这些都能为读者营造快捷的阅读氛围、轻松的阅读资讯空间。这就是党报在版面语言的经营中所要努力去达成的目标。
第一,民生新闻在采访前应该把好的是策划关[3]。民生新闻的涉及面广,线条又多,事实杂又乱,在新闻报道之前做好新闻的策划工作,能使新闻报道者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报道工作。
第二,民生新闻在撰写之前要把好证据关。新闻是对于正在发生或即将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决定了报道民生新闻必须客观公正。这要求记者在撰写新闻内容时要把控好证据关,对于客观事实不做多余点评,要通过采访大量群众,让百姓自己讲述,自行评说,用老百姓的方法来解决百姓的问题,这样的新闻报道,更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第三,民生新闻在编写前要把控用词关。中国语言艺术博大精深,一个词、一个字都能改变要表达的意思,读音不同,后果不同,应用的语境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所以,在编辑民生新闻的内容前,要先把控用词关,措辞要做到准确无误,事实定性需要恰到好处。
民生新闻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报道民生新闻过程中的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贴近老百姓生活。采用浓郁的地方话来讲述百姓的身边事,更容易拉近读者与报纸的距离,让读者有亲切感,并且从思想上找到共鸣。
首先,报道民生新闻要采用朴实的语言。写新闻和诗词歌赋不同,诗词歌赋主要是强调其艺术性,但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以朴素平实为宜,大多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也可以运用大众容易理解的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此一来,新闻才更具备可信度,文章也更能展现生命力[4]。
其次,报道民生新闻应该更多地讲述故事,真实地还原现场。民生新闻需要立足于本土,把内容延伸到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工矿企业,讲述人民群众的身边事,关注老百姓议论和关心最多的身边话题,突出群众性、情节性、故事性,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更加深入人心。
报道民生新闻的语言需要生动、鲜明,还需要具体、准确地反映出客观事实,如果仅仅注意字句雕琢和华丽辞藻,内容却单调贫乏,这样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很难真正地吸引读者,也很难发挥出对读者的感染力。
党报想要将民生新闻做好,想要赢得群众的关注度,就需要不断地去创新报道方式,做到有情有义、有质量。要摒弃传统的官腔官调、指手画脚、居高临下的做派,要舍弃过去冷冰冰、单调刻板的宣传方式,要改变过去的陈词滥调的文风。
首先,要善于在传统会议报道中提取民生新闻,寻找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热点,通过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增强老百姓对于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与此同时,还要勤于发现百姓的身边小事,发掘民生大主题,将民生新闻做出新高度、做厚、做深。
其次,要善用多种新闻表现形式,各式编辑手段,求变、求活、求新,来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同时还要将民生新闻的资源发展为最大化,最大程度地来提高民生新闻的社会效果[5]。
最后,民生新闻报道不能过于生硬,要做到内容活泼、文风清新,采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理解的语言,真诚地讲述民生故事,不要哗众取宠。
总而言之,党报的民生新闻报道要尽量接地气,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这才是做好民生新闻的重要因素,可以将记者的目光更多地投到人民群众的身上。只有这样才能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报道中,获得老百姓更多的认同,从而让党报民生新闻开辟出一条更适合其发展的全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