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磊
(中国地图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我国图书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各出版单位都不断推陈出新。然而,当今不少出版物出现“脱离读者”的现象,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可能是编辑没有充分调研,也可能为了冲业绩而草率出版。想要图书产生社会效益,首先要影响人。充分研究人的心理,才能做出成功的出版物。
图书是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编辑不能凭自己意愿来做书,而是要考虑读者需要什么书。调研、售后服务甚至投诉处理这些工作,实际上都是编辑在和读者沟通,在研究读者。
读者需求千千万万,但大致可以归为直接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类。当读者购书目标已经非常明确时,就是形成了直接需求,这往往直接和读者本人的身份、职业、爱好挂钩。相比而言,潜在需求便不容易摸透,需要编辑去探究和激发。我们都见过书店靠门口处会有一块畅销书专区,其功能之一是促进销售,另一功能是给那些犹豫不定的读者一个参考,将他们零散的购买需求收拢起来,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读者的直接需求他人无法把控,但优秀编辑一定能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畅销书编辑往往能感读者之所感。现在人们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健康、财富和社交方面,畅销书刚好有很多都以这几个方面为主题。
事实上,调研是获取读者需求的唯一途径,策划编辑应该多观察多调研。以建立微信公众号为例,目的是组建读者群,直接提供读者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利用在线问答、在线点评、问卷调查、好书推荐等形式搜集读者的需求信息,成本低,读者积极性和有效反馈率也较高。作家、图书策划人蒋振东为了策划选题经常做市场调研,有时通过在书店和读者聊天,有时通过网络与网友交谈,了解哪些人群需要哪类书,哪类书在市场上还未饱和。
策划编辑要选题前景、可操作性要做详尽的规划。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选题策划还需要思维创新[1],但仍是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优秀的编辑在策划选题之前,一定是万千读者中的一员。
一个选题有时源于一段故事。图书策划人张健鹏曾经策划过一套《小中见大智慧文丛》,这个选题的创意就来自他听朋友讲的一个关于马戏团大象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昨天做不到的事情不见得今天还做不到,这使得张健鹏深受鼓舞,于是策划了以自创小故事为主并加上一句话点评的这套启发性图书。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开来,恰是因为故事有听众,听众对故事中的思想感同身受,乐于讲给他人听。听众即读者,可能有着与故事中同样的处境,有着对美好结局的向往。张健鹏便抓住这个契机,把故事分享给更多想听的人。
无论是撰写策划方案,还是选题论证,在从作者和编辑自身角度发表见解之前,一定先要站在读者角度审视这项选题。
(1)以读者视角去策划。选题策划有一个重要步骤是读者定位,也就是分析目标读者。实际上编辑也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目标读者。选题,要从对读者有用,为读者排忧解难、解疑释惑的角度去选择。如养生类图书设定中老年人为目标读者,编辑应该知道读者最关心的是一些疾病的防治方法、日常饮食和锻炼方式、有关专科医院信息等等,围绕这些来策划。另外,也要根据读者的审美来研究、决定书稿的版式和装帧。虽然出版物以内容为重,装帧等外在表现也有助于提升作品价值。
(2)适应读者需求变化。世界在不断变化,读者需求也时刻在变,适应读者需求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选题,是提高图书生命力的有效途径。影响读者需求的因素包括新政策、新思潮、新事物以及读者自身的新追求和不断变化的消费理念。一本好书在投入市场后,如果不能随形势及时改变,很快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优势。所以策划新选题之前,编辑一定要深入了解读者需求有没有变化,变成什么样;也要了解同类产品,特别是失败案例,找出问题所在。只有与时俱进,顺应读者需求的变化,才能实现读者与产品的良性互动,使产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版式和装帧,图书的营销也需要设计。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读者越来越依赖网络,“一对一”的个性化网络营销方式已经蔓延到整个市场。在整个图书营销过程中,要不断与顾客交流,每一个营销决策都要从消费者出发,而不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简言之,无论编辑还是营销人员,都要为读者着想。当前,团购、打折等促销手段已成为常态。充分利用公众号、APP等数字化资源和恰当的促销手段,既让读者得到实惠,又节约宣传成本,更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潜在需求和购买欲。
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出版单位为读者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读者就会给出版单位以正面回报,读者满意,才能对产品、出版单位予以高度重视。因此,建议编辑始终以读者为核心精心策划图书,用心培育富有生命力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