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秋凤
(来宾广播电视台,广西 来宾 546100)
我国经济发展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繁荣,大数据、互联网等行业的出现催生了新媒体传播形式,从时效性与资源量来看,其确实带给了传统电视媒体一定冲击,但是民生新闻由于自身的本土化,仍保留了一定优势,从精准度与可靠性上提高了自我核心竞争力,相比较于新媒体,更加符合本地群众咨询接收的需求,致力于给观众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服务。
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电视媒体开始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虽然新媒体蔓延速度较快,但是仍存在信息数据不真实、内容价值较低等问题。电视新闻一直都以权威性、真实性、有效性而得到受众认可。相比较于繁盛的新媒体来说,其仍具有一定优势,未来电视新闻在发展时可以整合多种媒体渠道,建立自身品牌效应,从而适应融媒体时代形式,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民生新闻已经是未来发展趋势,民生新闻也就是指关注老百姓生活问题的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倚重。民生的根本要求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层面,电视新闻媒体不仅仅要具有物质特点,同时也要满足精神需求。为了满足群众、市民阶层的信息输出要求,建立属于民众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传播媒介的结合就成为了必然趋势。因此,“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应运而出。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传播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受众面,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关注,民生新闻作为其核心分支,是随着社会群众需求增加而衍生的一种本土化、民主化、民众化的新闻节目。
我国最早民生新闻栏目为2002年江苏卫视开播的《南京零距离》,这也是中国新闻发展上民生新闻的第一次亮相,对于后来本土化电视节目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参考意义,不仅仅丰满了群众信息接收渠道,同时也能够从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天气预报等方面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无论是语言风格、稿件编辑都需要更加偏向“口语化”。例如:辽宁卫视的《说天下》节目,在播报新闻时仍保证了充分的地域特点。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站在群众角度可知,其更加关注“新鲜事”“有趣事”“麻烦事”等等。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要点就是“民生”,其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应当从受众实际需求入手,遵循“见人民所见,感人民所感”原则,注重提高节目内容的实践性与生动性,了解受众最为关注的方向,保持其对于节目的新鲜感与忠诚度,合理筛选播报内容。例如:黑龙江卫视品牌节目《新闻夜航》就做到生动性与实践性,以亲切、随和的态度与受众讨论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激发受众的社会共情心,在观看节目时能够达到“感同身受”,不自觉的带入节目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民生新闻播报时不能出现过于理论的词汇,以免大众不理解,不利于信息的传达。
融媒体时代下,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盛行,群众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每个ID都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节点,信息交互变得更加方便。以往电视新闻节目对信息资源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当前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民生新闻节目应改变这一观点,加快与受众的互动,提高用户黏性。例如:增加“节目热评”环节,在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上收集有特点、有代表性的评论,在节目上统一展示,增加受众对民生新闻节目的参与热情,改变以往单向接收为双向互动,抓住受众目光。
众所周知,融媒体时代下,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开始在速度上发挥出自己独有优势,而电视新闻对于信息的采集都是通过外景记者或采编人员进行收集,资源渠道较为单一。信息内容的收集速度也慢于新媒体平台,例如:很多时候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已经引发讨论的话题,电视新闻中仍没有传达。由此可见,电视媒体既然“慢”过新媒体,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就应该加快信息收集速度,改变以往的信息收集方式,拓宽渠道。制播分离目前是我国民生新闻节目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出的一种应用效果较好的生产方式。通过征集微博、微信受众投稿,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同时还可以减少采编人员的工作负担。例如:广东公共频道的《DV现场》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收集大量拍客提供的新闻素材,丰满节目内容。不仅仅拍客因此可以得到对应稿酬,同时也能增加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提高新闻传达速度。
虽然目前新媒体、自媒体盛行,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其传播门槛较低,且信息含金量较低。这也就导致很多新媒体在传播咨询内容时,仅仅是“转发”,而没有深度挖掘新闻内在要素。为了避免这种“同质化”,未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制作时,可以深度挖掘新闻价值,创新传播形式。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不容小觑的公信力与权威性。这也是新媒体并不具备的优势,民生新闻虽然看起来是琐碎的小事,但是其代表了民众意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坚定自身的服务功能,深入探究事情背后的真相,挖掘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时间,做到“为民请命”,将目光多集中在医疗、教育、安全、社保、民情等方面的内容上,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内容,带动受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其中。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强受众黏性,同时还可以提高社会满意度。
从发展结构上来看,民生节目在2002年以前比较匮乏,2002年我国南京地区播出了《南京零距离》,被广泛学者认为是开设了民生新闻的先河,而2004年我国辽宁电视台开播的《新北方》正式将民生新闻推出舞台,一时间,这种新闻节目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了一致认可。当前我国各个城市基本都推出了自己本土化的民生节目,想要实现广泛传播,获取良好效益。民生节目应树立自己独有的品牌。以品牌的力量带动受众支持,在社会中形成良性循环,加快传播效率。在打造节目品牌时,可以集成新媒体力量,例如:建立公众平台重播电视新闻内容,给观众带来更加全面的体验与服务。
播报风格亲切一直以来都是民生新闻节目的一大特点,当前很多民生新闻都过于关注内容的加持,没有认识到播报风格对于节目塑造的重要性。因为电视节目中的民生新闻主要特点就是本土化,主播担任着信息传播的责任,更需要以贴近人心的形象处理新闻稿件,建立起和蔼可亲、平凡亲切的主持人形象。例如:在播报消防、安全、警情等严肃的新闻信息时,主播应该以冷静、稳定的语气进行,提高新闻内容的可信度与有效性发挥出电视新闻的优势。而在播报生活新闻时,要做到与观众直白、贴合,方便其理解新闻内容,播音员在配音过程中传递出的所有情绪、欲望、语气、停连都能够影响声画结合的饱满度。例如:对一些医疗、养老、教育之类内容,应考虑到听众年龄结构偏高,所以主播要适当放慢语速,保证受众能够清楚理解新闻内容,虽然从民生新闻特点来说,其语音播报速度会略高于传统新闻节目,达到每分钟250~300字,但是需要结合新闻内容判断,语速不能过快,最多不能超过350字/分钟。另外,民生新闻的语言风格应该是友好、亲切的,用风格推进节目品牌的形成,积极与观众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新媒体的崛起,电视媒体作为传统新闻输出方式,要以更加贴合受众生活的方式打开发展局面,民生新闻节目所播报内容通常都具有很强的地区特点,致力于给受众提供更加全面化、细节化、生活化的新闻服务,达成新闻传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