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茹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
当代山东秧歌群舞作品的创作,从素材择取来看,主要是以三大秧歌为主要素材编创而成;从作品分布来看,更多的集中于三大全国性舞蹈赛事上。从编导的地域分布来看,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专业舞蹈院校的民间舞蹈编导,通过搜集山东秧歌的动作语汇和特有的文化因素,以“课堂”教学为桥梁,进行了山东秧歌的素材提炼与整理,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以傅小青为首的一批山东本土年轻舞蹈编导,以发展地方民间舞蹈文化为己任,积极投入到采风与创编之中,编创的许多作品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傅小青作为山东本土民间舞蹈编创的领军人物,凭借着自身的悟性与执着,至今三十余年几乎保持了每年一部作品的创作热情。在山东实属高产的舞蹈编导,且这些作品大多以山东秧歌为舞蹈素材进行了编创,几乎每年都有作品获奖。下面,笔者就以傅小青创作的山东秧歌群舞作品为例,分析其创作特征。
在傅小青创编的山东秧歌作品中,其题材特征有两个显著之处,一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如《闯关东》;二是以弘扬民族精神情感为基点,如《娘的眼泪》。傅小青用一个舞蹈编导敏锐的感知力、精确的观察力将山东人民敢闯敢拼、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融入到他的群舞作品《闯关东》之中,通过作品表现历史事件,传递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是对过去的怀念与崇敬,也是对现时的教育与延续。
舞蹈以鼓子秧歌为基本动作元素,鼓子秧歌中“撩、劈、跑”的特点与《闯关东》中所要表达的敢闯敢为、勇猛向前的意象相吻合,鼓子秧歌特有的“稳、沉、抻、韧”的审美特征也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闯关东”虽是山东人民背井离乡的无奈之举,但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冒险的精神受到了大众们的赞扬。
傅小青很多的山东秧歌群舞作品都是以民间形象为蓝本,特别是以人物、动物为形象模本的。如《又见沂蒙》中以“人”来体现沂蒙山革命老区女人们善良、坚韧的山东女人形象特征;《喜鹊喳喳喳》中以“动物”为形象载体,表现一群小喜鹊活泼可爱的形象特征。
舞蹈就是以“喜鹊”为形象,所选择的服装道具与真实喜鹊的羽毛颜色几近相同,对舞蹈演员动作的编排也是最大程度表现喜鹊灵动、欢快、活泼的舞蹈形象。无论是两只小喜鹊叽叽喳喳的斗嘴场景,还是一只小喜鹊出来劝阻的场景,都充满了“小喜鹊”活泼欢快的性格特点。傅小青正是对现实生活和生活中的场景及各式形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与提炼,才能通过“喜鹊”这一形象来表达人、动物、环境这三者间的相互和谐共处,这是《喜鹊喳喳喳》的成功所在,也是这部作品要突出的文化内涵。
小嫚形象是胶州秧歌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小嫚动作活泼俏丽。“喜鹊”的形态与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形象有相似之处,胶州秧歌中“女性角色”步态所特有的“抬重”、“落轻”、“走飘”的审美特征与喜鹊灵动活泼的样子十分合适[4],使得喜鹊的样子更加生动。
道具是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之一,通常一提起胶州秧歌,最为常用的道具就是扇子与手绢,并且一般是右手拿扇子、左手拿手绢,两者一同使用。但在舞蹈《又见沂蒙》中,编导选择了只用一个手绢作为道具,祛除绚丽的扇花,非但没有影响整个舞蹈的意蕴,反而使视觉效果更为简单、纯粹,从一定程度折射出沂蒙革命先辈的自然和淳朴。
在民间舞中,舞台调度大多是用情感推进的,但在《又见沂蒙》中,傅小青将调度和情感合二为一,可以说用情感推调度,亦可说是因调度推进了情感。舞蹈《又见沂蒙》中,人民群众积极救助受伤革命战士的情景,从内容而言并无太多新意,但其出彩的部分就在舞台调度上。
本文通过对傅小青三部山东秧歌群舞作品的简要分析,试图探究地方舞蹈编导对于地域性民间舞创编的取材、形象塑造、舞台调度及道具运用方面的特征。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作为山东本土优秀民间舞蹈编导的傅小青对山东秧歌群舞作品的编创特征,也可看到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所蕴含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