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顶层设计

2019-03-20 06:02:05□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顶层中华文化经济

□王 琦

作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新思维、新理念,“顶层设计”旨在从宏观视角,在最高决策层的主导下,从战略层面对改革发展进行整体规划、长远布局。“顶层设计”首现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促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我国各个领域的深入改革。随着国家对文化与发展内在关系认知的深入,从更高层次谋划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文化经济治理的题中之义。文化的“顶层设计”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被正式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在继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明确要求之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了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加强顶层设计”[1]的战略部署。中华文化走出去顶层设计的提出源自文化发展观的深层驱动,标志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由分类突破进入到融合发力的发展阶段。

一、以顶层设计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定位”与“定向”

如何以顶层设计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定位”与“定向”,首先要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当今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已不再仅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新一轮国家间竞争的核心所在。文化走出去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地,已成为各国的必争之地。我国的文化走出去起步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面临的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与美国、法国、英国、韩国、日本等文化输出强国相比,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感召力与竞争力的差距依然明显。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文化走出去成果斐然、别开生面。海外文化中心世界范围的落地生根加速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进程;“欢乐春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极大地拓展了中华文化海外的认知度与影响力;我国的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官方统计数字来看,我国的文化产品化贸易连年实现顺差。然这一局面并不容乐观。文化走出去作为复合文化、经济、政治、创意、技术等多要素的集合体,如果没有对国际及对象国形势的方向性指导,没有利益主体的协同、没有对内容由生产到孵化的针对性引导,对渠道、技术的有效整合、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分析,那么很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品牌,更无法形成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此外,理论支撑乏力、政策机制跟进不及时等方面也极大制约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与速度。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崛起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兴趣空前高涨,基于中国智慧,又能满足世界人民对和谐、共赢、进步、健康、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共同价值诉求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绝好的契机。此外,信息科技及新兴媒体为中华文化的跨国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顶层设计的路径

“顶层设计”虽是国家治国理政的新词、热词,但纵观中国砥砺奋进的历史,每一个历史性转变的阶段都闪耀着顶层设计的智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五大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国家的最高意志。当前,文化的功能作用早已溢出了文化自身的领域,文化与政治、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多领域融合发展、统筹联动的集中体现。因而,对中华文化走出去进行顶层设计,要运用系统论的思维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相关领域进行全局统筹、战略谋划应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时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顶层设计要明确当前与今后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方向,形成系统的战略部署,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长远及近期目标进行规划,对实现的模式路径进行有效组织与有序安排,有步骤、有重点、有路线地层层推进。

(一)源于顶层的前瞻性引导。“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文化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同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标定位与意识眼光不仅事关到当前与今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事关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走向。中华文化走出去顶层设计体现在对文化走出去的规律科学认识和对发展趋势准确预判上。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与全球治理问题贡献度的提升,中国已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结成实际的命运共同体。将共同体紧密连接的既有经济贸易的深度合作又有文化价值理念的融合碰撞。因此,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胸中有世界,眼光向未来,主动将中华文化的理念、价值融入到世界人民对进步、和谐、生态、和平与发展等共同的美好愿景之中,融入到国际化标准的塑造、制定当中,潜移默化地推进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文化领域的国际竞争开始进入文化产品国家化标准的制定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能在发现、塑造新的现代人类共同价值方面处于主动地位,那么就有可能在文化产品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2]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借重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与“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对世界格局与地区格局的影响,增加区域与国际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参与度,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规则的修改和文化贸易标准的制定,变“中国造”为“国际范儿”,切实增强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动各民族国家间的文明互鉴,在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提供“中国方案”,引领国际文化市场需求,使中华文化成为全球主导性文化形态,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3]。

(二)多维一体的全方位设计。不同于一般性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活动,文化走出去关联领域众多,利益关切重大。就文化领域而言,文化走出去是化解文明冲突、获得价值认同,促进文明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文化强国的有效保障;就政治领域而言,文化走出去肩负着增强文化软实力,赢得国际话语权和参与权,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就经济领域而言,文化走出去承载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动经济走出去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原生动力的重要职能。因此,将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国家安全、外交进行多维一体的全方位设计与整体谋划应是现阶段文化走出去顶层设计的题中应有之义。

多维一体的顶层设计意味着文化走出去不再拘囿于文化的一维,在伸张文化自主发展诉求的前提下,走出文化自为的理想王国,回归其应然的位置,在新的发展时期与历史语境中重新确认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位置与作用,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互为支撑,发挥溢出效应。与此同时,借助资本市场、外交、科技等策略手段实现文化的共享、民心的相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素供给效率变化、资源配置效率变化、资源约束增强”[4],经济的结构性减速态势渐显,经济学“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的外在拉动模式的效力式微,经济的长期繁荣与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需要持续的内生动力,文化创新作为内生的驱动模式已成为中外学者的一种共识。新经济条件下,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要由分别推进转向融合发力,发挥文化的整合和引领作用,顺应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发展趋势,形塑现代化的文化强国。

(三)内外联动,促进文化走出去的整体协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化走出去实施影响的对象在外,实施的基点在内。文化走出去的过程是由文化的内在复兴、特色彰显,到为世界了解、接受、认同的过程。因此,要“形于中”而“发于外”,由“内圣”到“外王”,内外联动,互为支撑,共同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文化走出去要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民间团体、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的职能定位,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抱团出海;强化制度协同,确立部际联席会议、部省(文化部与文化省厅)、部委(文化部与相关部委)、部外(文化部与驻外机构合作)协同制度,促进国内外、区域间、政府间、部门间有效联动,产生“点轴联动”效应;强化新兴媒体平台的协同,打破流通与传播壁垒,突破西方主流媒体对渠道、话语权的垄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和客观认知,变形象“他塑”为“自塑”,展示文化中国的历史和时代风采;强化移动互联的整合功能,将人才、创意、资本、技术要素资源有机整合,形成跨界协同效应,催生新模式和新业态。

三、结语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其重要性、长期性、系统性决定了顶层设计既要在框架上统筹融合多个行业要素,又要在方法路径上注重契合性与可操作性。因此,中华文化走出去要以文化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铺设适合的路径与载体,由文化认同带动文化贸易、文化投资,形成经济、文化、政治融合促动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顶层中华文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顶层设计
加快顶层设计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2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中国卫生(2014年2期)2014-11-12 13:00:16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