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芳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面临读者到馆率走低的局面,主要原因,一是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学生为主,知识需求和学术要求不高,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相对较少;二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再也不完全集中在图书馆,读者不必到图书馆也能获取知识资讯。要改变现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职能作用,就必须创新服务模式,把传统图书馆单一、被动、静态的服务模式变为多元、主动、动态的服务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
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服务创新是指开发一切有利于创造附加价值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活动;是指发明、创造或开发、应用新的服务方法、服务途径、服务对象、服务市场的活动。
图书馆服务创新就是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通过更新服务理念、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探索新的服务途径、拓展新的服务范围、创新新的工作方法、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模式。
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现状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存在不少问题。
尽管图书馆界一直在研究服务创新,提出了诸多的服务方法和服务模式,多数图书馆也在探索创新服务,但据调查,仍有不少高职院校图书馆停留在“被动服务”的观念和传统的服务模式上,存在着馆员知识陈旧和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功能、服务的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
(一)观念上没更新。传统纸质图书馆时代,由于资源集中在图书馆,知识传播手段单一,师生要学习更多知识、查询更多信息,只能到图书馆。图书馆成为“卖方”,师生需要求助于图书馆和工作人员,造成图书馆及工作人员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完全是一种“被动服务”模式。尽管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很多图书馆及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仍停留在传统图书馆时代。
(二)模式上没变化。根据调查,不少图书馆的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等着读者来到图书馆,被动开展服务工作。虽然多数图书馆都建有网站,但也是被动服务,只不过是从线下换成了线上的被动服务。
(三)功能上没拓展。现代图书馆不仅具有信息存储、知识传播、服务读者的功能,还有为教学、科研服务、协同育人的功能。但不少图书馆仍将图书馆定义为:“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
(四)方法上没创新。一些图书馆还是停留在图书借阅、期刊阅览、自习服务、读书节阅读推广等传统服务方法上,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进行服务创新的不多。
(五)馆员知识陈旧。技术的发展超乎人的想象,任何人不及时学习,都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图书馆工作人员,由于学习的知识较为传统,新知识、新技术没有及时掌握,造成新的服务手段得不到及时应用,处在落后状态。
(六)馆藏资源滞后。由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仍以纸质资源为主,纸质资源往往滞后于互联网上的资源。一般人都有“先睹为快”的心理,滞后的资讯和知识,无法引起读者利用的兴趣。
面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服务对象的不断变化、面对馆员知识的陈旧,传统的服务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必须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一)更新观念,主动服务。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应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紧密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围绕学院的产、学、研主动开展服务,变传统“以我为中心”的“被动服务”为“以读者为中心”的“主动服务”,主动去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情报和育人的职能作用,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
(二)变换模式,改变现状。传统方式有需求才服务已经落后,必须要变成用服务引导需求的方式。传统方式是读者进入图书馆后,图书馆进行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较少进入图书馆,因此针对此现状,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主动提供服务,一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移动图书馆,开发图书馆APP,让读者可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二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走出图书馆,到系部开展参考咨询、资源推广等嵌入式服务;三是到教学区、宿舍区等公共区域进行图书、教材展览,主动服务师生;四是在各区域安装自助借阅机,方便师生借阅图书。
(三)拓展功能,服务教育。现代图书馆要拓展其功能,切实做好协同育人工作,不能停留在搜集、整理、借阅及简单咨询的工作层面。在空间功能划分上,将图书馆物理空间分为借阅区、自主学习区、查询区、学习讨论区、学术论坛区、党建示范区等,以达到图书馆服务教学、服务学术、教育学生的功能目的;在时间服务上,图书馆开放时间尽量延长,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实施,可以做到24小时随时随地的自助服务。
(四)创新方法,吸引读者。
1.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图书馆。利用RFID技术,将每本图书资料都贴上带有图书信息的RFID标签,读者在RFID读写器上填上学号或者工号,即可进行借阅,离开图书馆时,RFID接收器自然记录借阅人信息,完全实现无人自助服务。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把各项独立的事务处理通过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具有事务处理管理和决策机能的服务智慧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和感知用户的位置及其当前所从事的学习、研究、工作内容,可以主动地为其推送关联信息并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立体的、适合的个性化服务。
2.成立读者协会(读书俱乐部)。定期举办读书会,吸引学生参与,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微信等进行线上读书分享,线上线下结合,读者之间的交流更具有灵活性、互动性、广泛性。社团是学生较为看重的学生组织之一,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既可以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增进情谊,又可加综合素质拓展分,图书馆可加强与学生处、团委的联系,共同管理,以此服务学生。
3.创新图书馆德育、美育方法。围绕学院“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中心工作,创新图书馆德育、美育方法,发挥图书馆协同育人的作用。图书馆不但是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场所,还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地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带动美育的创新,除了向学生推介美育相关的图书,还可以开设“经典阅读”选修课,举办“名著、名画与摄影”、“图书馆空间设计大赛”、“演绎经典”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4.与教学主管部门合作。将学生读书活动纳入选修学分,制定规范和要求,达到一定阅读量和参与一定读书活动的给予一定学分。
5.构建交流平台。构建文化交流中心、创新思想碰撞的平台,加强与师生的互动,建立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平台,线上,利用微信平台搭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设读者专栏,发布读者的文章、书评、影评及建设性意见;线下开展各种人文、艺术讲座、研讨、交流活动。
(五)加强学习,有效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是制约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图书馆工作人员应通过自学、课程学习、参加会议、集中学习、学历提高等方式加强学习,学习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知识,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增强馆员利用数字化的各种手段进行信息搜索、提炼、整理的能力,编制二次文献,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文献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图书馆用户的满意度。
(六)更新资源,及时服务。纸质资源必然会滞后于互联网上的电子资源,不过现在一般纸质资源在出版前都会先出电子版。为此,图书馆可改变采购方式,精挑细选一些好的对应的电子版资源,让读者一睹为快,弥补纸质资源采购入馆时间较长的短板,待纸质资源到馆,读者即可借阅。
一个国家、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不断的创新力,同样,图书馆的发展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读者用户的需求并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以创新为驱动,推进图书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