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杰婷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指向标。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必然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增强社会法治观念,营造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力量,法律意识的高低将对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产生直接影响。高校是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场所,伴随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加快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得益于社会法治氛围润物无声的影响和高校法律知识系统持续的教育,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得到较大提升,已经形成运用法律维权、分析案件的意识。
法律意识指的是人们对于法律和与法律相关的各种现象的看法、评价,其表现方式包括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方式、法律情感的强弱和评价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标准。高校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逐渐养成使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习惯,与破坏法律的行为作斗争。所以,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当成为高校法律相关课程教育的重要目标[1]。
互联网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在近40年的发展时间里,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对于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而言,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输渠道和载体,它已经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日渐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当下的高校学生,他们成长在互联网络的全方位包围中,这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人群成为庞大网民群体的主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的行为养成和价值观养成也在持续产生着影响。不可避免的,网络对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养成也在持续产生着影响。
(一)丰富了高校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途径。高校学生培养正确法律意识的前提是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正如前文所述,网络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内容的有效载体。作为拥有海量信息的查询途径,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动习得法律知识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不仅能够随时查询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内容,随时补充自身所匮乏的法律知识;还能够随时了解有关法律知识的社会热点事件,通过热点事件的追踪了解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提高了高校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与传统媒体不同,与法律相关的社会事件经过网络平台的传播报道,增强了在高校学生间的传播力度,提高了学生对此类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在对这些社会案件关注过程中,一些与高校学生息息相关的侵权案件,让学生在关注过程中提高了对自身权益的认识。在关注社会法律案件过程中,高校学生还获得了更为充足的法律应用实践机会,学生们利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让仅能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法律理论知识的高校学生找到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实践空间。同时,网络为高校学生创造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途径,学生不仅能通过网络途径迅速查找维护权益的举报电话,还能直接通过互联网举报端口进行权益的维护,维护权益诉求得到满足。
(三)增强了高校学生对于法律公信力的认识。网络环境中,高校学生获得了更多参与“法律事件”的机会。国家监察法(草案)、网络安全法(草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信息经过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布,让高校学生切实看到社会公众参与国家立法的具体举措[2]。近年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报道的有关法律内容的负面社会案件有所增多,无论是出于猎奇心理还是关注事件圆满解决的心态,这些往往也都会成为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其中虽然有一些虎头蛇尾的仓促解决方式让高校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失望,但多数有关法律内容的社会案件都能得到符合法律规定的解决,或是直接起到改变法律传统应用的作用,让高校学生树立起对法律应用的崇敬,从而更加端正自身的法律意识。
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虽然为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作用,但网络环境中各类信息的良莠不齐、网络监管法规制度的不健全、高校法律教育内容的严重不足、学生自身控制能力的缺乏,都对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过度依赖网络地获取信息,影响法律知识的学习掌握。网络信息获取的方便,信息传播的零碎,都成为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影响因素。遇到与法律相关的问题,高校学生习惯性地进行网络搜索,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来解答法律问题,是否真实并不在高校学生的考虑范围内。高校学生对网络的无条件信任,导致其很容易就收到网络错误信息的误导[3]。同时,长时间接受大量碎片化、片面化信息的影响,高校学生无法形成有关法律内容的整体性和深入性认识,影响其法律知识的储备,导致无法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降低高校学生守法意识。网络环境与实际社会环境截然不同,其虚拟性和行为主体的隐匿性,导致传统法律无法全方位规范活跃于网络环境中的行为主体,法律威慑力降低。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尤其是刚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体会到了更多的行为自由,无论是对社会事件发表过激甚至是人身攻击性质的言论,还是通过寻找免费途径来下载已经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种信息,都不会受到相关法律的惩罚,由此便使学生存在违反法律规定而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影响其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一)多方共同发力,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体系,2017年6月1日起,我国的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实施,为我国网络环境管理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仍然缺乏完整的网络环境管理法律体系,关于网络环境出现问题的管理散布在多个法律之中,无法形成系统性的法律体系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管[4]。同时,要加强网络环境中的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网络执法素质和业务能力,对发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惩处,提高网络环境中的违法成本,才能在网络环境中、在使用者心中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引导活跃在网络环境中的高校学生增强法律信仰、提高法律意识。对于充斥在网络环境中的各类信息,要做好源头监管,不仅需要网络监管部门的参与,更需要网络平台运营者做好信息的筛选,从源头减少虚假信息、违法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完善法律教学课程体系。高校要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目标,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法律教育课程纳入改革工作当中,完善高校的法律教育的课程。同时,高校要树立全面的法律教育目标,合理设置法律相关的教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另外,高校法律课程教师要针对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丰富教学内容,针对网络环境中高校学生易遭受的侵权案件进行讲解,对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容易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警示,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更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随时更新,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相比较于从网络平台获取法律知识的便捷性、快捷性、吸引性,高校的法律相关的课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无法很好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让课程教学更有效,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不断地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案例讲解、时事分析、观看案例视频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法律意识。
(三)引导高校学生积极主动提升法律意识。高校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充足的法律知识,培养鉴别能力,进行法律知识的自主学习,充实自身法律知识,注重课程学习、查阅法律图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形成系统性的法律知识,为提升法律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在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用法律严格规范自身在网络中的行为,加强网络道德修养,在网络环境中做到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法规。在参与法律相关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当中,理性发表言论,不受不良舆论的影响,利用这些机会锻炼自身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从案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
网络环境中庞杂多变的信息内容构成了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虚拟社会环境,这一环境所展现出的特殊性,对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学生们通过网络能够了解当下最新的有关法律内容的社会时事,通过网络平台发表个人见解和评论;网络构建的虚拟性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了发表言论的自由;极容易发生网络环境中学生权益遭到侵害的状况——种种现象都表明,分析网络时代给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所产生的影响,探索网络时代背景下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总之,网络时代下提升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多方共同发力,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完善法律教学课程体系;引导高校学生积极主动提升法律意识来共同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