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艺, 黄 娟
(1.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72; 2.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水电站进水口设置拦污栅的目的是防止污物进入进水口,进而进入压力管道和水轮机。拦污栅结构为框架式结构,在静力工况下,结构的整体稳定较易满足要求,结构应力也较小,其地震工况为结构的控制工况。因此,应加强连接点和支撑部件的强度和刚度,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足够的抗扭刚度以满足抗震要求。
某电站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进水口按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基岩动峰值加速度220 gal进行设计。本文对其进水口拦污栅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探讨。
进水口为岸塔式,由拦污栅、闸室段和回填混凝土组成。塔高39 m,底板厚3.5 m,单塔横水流向宽度43.5 m,顺水流向长度24 m。进水塔前部为拦污栅段,设7孔拦污栅,6个宽1.9 m的拦污栅中墩,两个宽2.45 m的拦污栅边墩。栅墩间净距3.9 m,长度6.07 m,栅墩与底板连成整体,栅墩之间设置横撑,横撑断面1.0 m×1.2 m(宽×高),栅墩后部与塔体胸墙之间设置纵撑,纵撑断面1.1 m×1.2 m(长×高)。横、纵撑沿竖向分四层布置,层间高差分别为:6.5 m、6.5 m、7.2 m。闸室控制段,采用喇叭型进口,内设事故闸门和通气孔,事故闸门孔口尺寸12 m×14.5 m(宽×高)。
1.2.1 模型及边界条件
方案一(原始方案)塔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选取为进水塔结构长度并向上、下游各延长40 m,左右侧各延长30 m,竖直向向上、下各延伸40 m。模型采用SOLID45实体八结点六面体及其退化的四面体单元,整个模型共分为85 341个节点,86 116个单元。计算模型见图1、2。
图2 初始方案塔体模型(取一半)
模型的约束条件为:基础上下游及左右两侧边界施加法向约束、基础底部边界施加全约束。
1.2.2 计算参数
拦污栅及闸室段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门槽二期混凝土为C30,塔体右侧及塔背回填混凝土为C15。塔体地基按地质剖面图大致可划分为Ⅲ2、Ⅳ类,基岩计算参数均按中限取值。具体计算参数见表1。
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进水口结构为非壅水建筑物,按50年超越概率5%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即水平向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为220 gal。
表1 材料参数
说明:X方向为顺水流方向,指向下游为正;Y方向为为横水流方向;Z方向为竖直方向,向上为正,方向符合右手法则。
1.3.1 位 移
拦污栅结构在地震工况下各部位的位移峰值见表2。
表2 初始方案拦污栅各部位位移峰值 mm
从位移结果看,拦污栅结构各部位位移均不大,最大位移出现在横撑和栅墩处,其值为3.286 mm,结构的位移能满足规范要求。
1.3.2 应 力
拦污栅结构在地震工况下各部位的应力峰值见表3。
从应力结果可以看出,拦污栅结构各部位均出现较大的拉应力。横撑沿横水流方向上最大拉应力达到了8.81 MPa;纵撑沿顺水流方向上最大拉应力达到了14.1 MPa;栅墩在竖直向最大拉应力也达到了6.54 MPa。如此大的拉应力,不利于结构的稳定安全,特别是纵撑和横撑,断面面积较小,其应力水平很难通过配筋措施来解决。因此,需要对结构进行调整,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表3 初始方案拦污栅各部位应力峰值 MPa
从方案一(原始方案)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拦污栅结构在地震工况下产生较大的拉应力,需要对结构进行调整来降低其应力水平。为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提出两种优化方案进行分析对比:方案二将上面两排纵撑沿竖直向连成隔墙,将第二排纵撑沿水平向连成板;方案三将上面三排纵撑沿竖直向连成隔墙。详见图3~5。
2.2.1 位 移
地震工况下拦污栅结构三种方案各部位的位移峰值见表4。
由计算成果可以看出,结构调整后的方案二和方案三位移较原始方案均有所减小,方案二横水流向的位移更小,而方案三在顺水流向和竖向的位移更小。总体来说,几种方案位移水平均不大,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表4 拦污栅各部位位移峰值 mm
2.2.2 应 力
地震工况下拦污栅结构三种方案各部位的应力峰值见表5。
表5 拦污栅各部位应力峰值 MPa
由表5可知:三种方案的应力分布规律相同,结构横水流向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横撑部位,顺水流向最大拉应力出现在纵撑部位,竖向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栅墩部位。经结构调整后,各部位的拉应力明显减小,横撑结构横水流向最大拉应力方案二较原始方案减少了17%,方案三减少了23%;纵撑结构顺水流向最大拉应力方案二较原始方案减少了26%,方案三减少了54%;栅墩结构竖直向最大拉应力方案二较原始方案减少了16%,方案三减少了39%。
可以看出,方案三各部位的拉应力比方案二更小,更利于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特别是对于原始方案中拉应力特别大的横撑和纵撑,方案二虽有所降低,但纵撑最大拉应力仍达到10.5 MPa,而按照方案三调整后,各部位最大拉应力均小于7 MPa,可通过配筋措施来满足其应力条件。从施工角度看,方案三也更利于混凝土施工。因此,该工程的拦污栅结构推荐采用方案三的布置形式。
(1)拦污栅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在结构设计时,需要注意地震工况下结构的应力薄弱部位:横撑部位的横水流向拉应力往往较大;纵撑部位的顺水流向拉应力往往较大;栅墩部位的竖直向拉应力往往较大。
(2)横撑和纵撑的断面尺寸较小,地震工况下结构的连接点易出现较大的拉应力,可以考虑将部分横纵撑连接成板,增强其整体性。本文分析中,经结构优化后,相比于原始方案,横撑横水流向最大拉应力减少了23%,纵撑顺水流向最大拉应力减少了54%。调整后的结构应力水平改善非常显著,可以对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