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中的大理,老早就是个充满旅游喧嚣的地方了。要是偶尔想到这个地方,我宁愿去想象一下大理石的花纹,或是金庸笔下的大理段氏。但是,当我翻开一本叫《六》的书,从看到下面这段文字时起,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大理夏季多雨,又很干燥,风和太阳都大,路边干活的人唱歌的声音让太阳显得更大。老天爷会毫无征兆地下一场豪雨,你只能加快步子,待走进家门时,雨又停了。这时候,更厚的积雨云又悄悄堆积在天边,蓄谋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一天之中,暴雨和烈日轮番催化着山川田野。雨带走一些什么,太阳又让它长出来。”
我在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作者。透过“风和太阳都大”这种朴素率直的语言状态,其实是足以折射出作者苏娅在面对大理、六和这本书时的内心原点的。就像天生的演奏家,她只用了几个简单的和弦,就触动了你的感官,并把你推向了某种在阅读当代作品时鲜有的宁静。面对那些自然流动的文字,你不可能快速浏览,只能缓慢地读,唯恐破坏弥漫周围的明净气息。写出这样文字的作者,是不会令你失望的。
“我在这里见过最多形状的彩虹。双彩虹、拱形的完整彩虹、彩虹尾巴。从一个村庄伸向另一个村庄,甚至能看清彩虹一截截显现的过程,上升或坠落的头绪。彩虹的尾巴最漂亮,有时是一小段,有时被裁成几段,孤立着。往往这个时候,天空已经黯淡了,暮色四合而来,只剩下这一点凝固的颜色悬在天幕上,发出液态金属般的暖光,有留恋的意味。”
这里并没有细致入微的描写,甚至没有涉及彩虹的色彩,却能把读者瞬间带入作者主观视角下的现场感里,她的声音淡定节制地在你耳畔浮现,就好像你在跟她一起凝视着那些景象的。苏娅所要传达的不是彩虹景象,而是凝视者那貌似无所表达、只想沉潜其中的心境。观其行文,用刘熙载在《艺概》里评《左传》的话说,就是“得其缓”。她能用简练的文字营造景象与意味的缓慢生成。她有种天赋——任何事物于她都是伸手可及的,而无需用力去抓什么,她写任何景物都会给人以信手拈来、理当如此的感觉,能用那些看上去最常见的词语与那些事物产生微妙的呼应与共鸣。这样的文字,在《六》里不时浮现。
“几丛壮硕的仙人掌耸立在墙头,投下钝重的影子,衬着远处的山影,原始而繁盛。淡棕色的狗尾草在瓦楞间摇晃着,毛茸茸地盖住整个屋顶。粉色的牵牛花朵饱满。野菊向上生长的枝干和花冠缩短了视线和天空的距离,云朵仿佛伸手可触、瞬息万变。”
苏娅对景物变化的观察与感知极为细腻,但她绝对不会附加任何主观情绪于其中。她会创建足够开阔的感应空间,将它们与空间在意味微妙的意境里融而为一,能在变化的瞬间忽然发现静止的瞬间,也能在静止的瞬间忽然揭示动与变的本质。当她那样自然而然、不动声色地写下来的时候,会让人不时莫名地被某个瞬间或某种气息所捕获、触动。
你会发现她的朴素文字竟又是那样地饱满。它们安静自在,但又并非静止的,而是悄然流动的,尤其当你不间断地读下来时,就会觉得它们生成的一切就像一些即兴演奏的回旋曲,从那些叙述六的生活经历的段落间隙里阵阵浮现,把她与六身处的大理世界最为独特之处、她与六默契相应而又不尽相同的感知状态不断展现出来,形成了某种类似于复调的效果。
六的事迹与心路历程无疑是非常特别而又动人的。六跟那些深陷城市生活而不能自拔却又时常向往田园牧歌般的自由生活的人们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他是个行动者,而不是那种只会沉湎想象却无力实践的人。这种生活方式,他是在经过四处漫游、各种尝试之后做出的抉择。他知道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无所承担地游走在世界上,而是坚定地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以自己的方式(像用自然农法耕种那样)逐步让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延续下去。他清楚现代城市化生活不仅导致了人越来越远离自然,还导致了人的退化,而城市人的生活又是僵化雷同到了何等地步。他远离故乡日本跑到大理,开始了对自然农法的持续而又沉浸的实践,还跟有共同理想的同胞阿雅成了家、生儿育女,过着简朴自足的生活。但真正触动人心之处,其实并不是他一家人的自得其乐,而是他要以身体力行证明,融入自然的、与自然相伴而生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不仅是可能的,更是人人可行的。
照片上的六,看上去至少有四十几岁,长期做农活、风吹日晒的,已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以至于让人根本不会想到他才三十来岁。但只要仔细观察六的脸、眼神,就会发现,这才是充满生命力的人的脸,那种貌似粗糙的质地,恰恰是他所深爱的自然、土地赐予他的礼物。与他相比,即使是那些热爱运动的城市里的人,那种健康结实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倒更像机器生产出来的精致产品,而不是自然生长的结果。
六的感知力极为细腻深微,其内心世界正如其阅历一样丰富。“他相信人和人、人和事物之间有神秘深刻的联结,相信人应该被信念带领着去和世界对话。”他不会将自己局限在种地这一件事上,同时还是音乐人、按摩师。他心胸开阔、乐于分享,对利益看得很淡、不喜欢说教,他希望能通过各种实践从不同层面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快乐。
这本书的结构还有一独特之处,就是把近半篇幅留给了六,让他说话。只要你能慢慢地读下去,就会听到六的声音,还会清楚地感觉到他内心深处的沉默。他的话语质朴踏实,就像他喜欢吹奏的迪吉里杜管所发出的声音那样低回动人。无论是讲自己的经历,还是表达对人生、自然与世界的认识理解,他都是平静坦诚的,他讲的道理非常朴素。比如,“在关注外面的事情,看太多别人的生活,羡慕别人太多,自己会寂寞。”他也会有直接的反思批判性话语:“我们往往做得太多,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无穷无尽。”“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奴役,一些高高在上的会随随便便地使用权力奴役他人。这样的情形一直都有。不过现在的问题是,人更容易被奴役了。我们很容易被一些广告控制,消费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控制。”他认为“无论是有钱的人还是没钱的人,内心富足都是最重要的”。正如他不会掩饰自己生活中会有矛盾、身心俱疲的时候,他也不讳言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会前后矛盾,但他更在意的是,它们是真实的。因为他最想传达给别人的、最想让别人思考的,也就是“内心与生活的富足”。
从很大程度上,苏娅所写下的,并不只是六的生活与理想,还有她对自己的世界的重新认识和发现,尤其是她用自己深爱的文字所构建起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属于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