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研究

2019-03-20 01:55吴长城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吴长城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导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与年剧增。“95后”高校毕业生自2017年起逐渐成为应届毕业生中的主力军,高职院校的“95后”更是提前一年于2016年步出校门。从国家和各高校统计的就业情况判断,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社会和高校的就业服务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95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现象的来源,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

2 研究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信阳职业技术学院“95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并根据问卷结果提出对策,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以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的“95后”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工程造价、学前教育、汽车维修、护理这四个专业的毕业生为样本。此次调查采用目的抽样和分层抽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9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是80%。被试对象的基本分布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被试的总体分布状况

3.2 研究工具

采用课题组编制的《信阳职业技术学院“95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由15个问题组成,包括13个选择题和2个开放式问题。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压力感受、就业压力来源、适应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压力缓解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对策等。

3.3 研究步骤

首先,制作调查问卷;其次,明确调查对象,利用学生回校参加招聘会和在校复习参加专升本考试的时间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并回收;最后,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论文。

4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95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感受

课题组对不同专业男女生的压力感受作了统计(见表2)。

表2 “95后”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

通过对抽样样本的调查统计,毕业生中认为压力感受明显的比例分别如下:工程造价专业占82.5%,学前教育专业占80%,汽车维修专业占76.6%,护理专业占76% 。总体而言,男生有80.7%认为压力明显,女生有77.9%认为压力明显。以上数据显示,无论是教育类、医学类,还是工程类,均有超过75%的大学生觉得有明显的就业压力,工科专业女生就业压力高于男生。通过数据统计可以明显看出,“95后” 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寻找工作的巨大压力,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4.2 “95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5后”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有四类:自身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大学因素和家庭因素,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占51.8%,大学因素占20.4%,家庭因素占19.2%,自身因素占8.6%。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因素占主导。社会环境因素不仅包含了社会评价,还包括政府和企业行为,这充分说明“95后”毕业生把减轻就业压力的希望主要寄托于政府和企业等客观环境,“等”“靠”的消极就业思想较为严重。“95后”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时代,是没有吃过苦,很有个性的一代人。这种小时候就形成的“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如果不加以克服,会对毕业后找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以后的家庭生活。

图1 “95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来源

4.2.1 社会环境因素

在调查中,40%的大学生认为扩招使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的供给超过需求,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25%的大学生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没有增加就业数量,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就业岗位反而在不断减少;20%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就业政策不到位;30%的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的就业门槛过高,就业歧视现象十分严重,唯学历、唯男生把许多优秀大学生拒之千里之外;60%的人认为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小微型企业前景不够明朗,企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4.2.2 大学因素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教育和就业体系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调查表明,30%的人认为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工程造价和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的专业理论课程过多,而实践课程过少,导致实习期间困难重重、问题多。27%的人认为就业指导服务效果不明显,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僵化落后,学生实践效果不明显,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效果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实用技术型人才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4.2.3 家庭因素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实后盾,家庭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放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旧观念,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全家的荣誉和耻辱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读大学就应该找到一个体面、稳定、待遇优厚的工作,如果大学毕业生工作不如农民工,他们内心是接受不了的。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无法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在调查中,45%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的就业期望过高。

4.2.4 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是产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过去的两年中,“95后”大学毕业生“待定族”(指调查时处于失业状态、不打算找工作和学习的人)和“慢就业”(毕业后不急于找工作)的现象越来越突出[2]。“95后”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较为优越,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不就业,由家庭提供其生活来源,这些导致一些毕业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在调查中,20%的大学生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有的甚至有排斥就业的心理。一些学生甚至明确表示,他们适应不了受高度约束的生活。根据调查,40%的大学毕业生对其适合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也说明部分“95后”毕业生存在不关心就业、回避就业、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另外,一些毕业生宁愿成为一线大城市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去中小城市或基层工作,这也增加了毕业生的生活和心理压力。从表面上看,他们好像对就业满不在乎,实际上,他们内心十分焦虑,这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关注,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

5 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

5.1 发挥社会作用

第一,社会应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各级政府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要以就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健全发展经济、调整结构、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重点发展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断地开发新的就业领域。第二,要稳步实现产业升级,在发展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制造业时,也要考虑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技术密集、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制造业,重点扶持小微型企业。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部消费需求。例如,进行农村道路、桥梁、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城市道路升级、环境保护等,不仅可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而且扩大了毕业生就业规模。第四,改革现行就业制度,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对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市场就业机制,消除区域间流动的限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项目信息、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金融折扣、政策咨询、商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跟踪支持等,鼓励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建立示范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

5.2 发挥大学作用

首先,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意识,适时研究就业形势和专业人才需求趋势,掌握人才供需状况,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信息和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尤其是为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帮扶服务。高校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为他们掌握竞争技能,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5.3 发挥家庭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家庭的一件大事。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残酷的社会现实生活,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牵动着背后无数家庭的神经。父母对子女不切实际的期望可能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父母在就业时应积极主动地关注子女的心理状况。在精神上,一方面,父母应该立足现实、放眼未来,降低对孩子的期望,不要给孩子制定超出其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父母应该创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找的工作多鼓励,不因工作暂时不理想而埋怨、抱怨、挖苦讽刺孩子。家长应充分认识子女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沟通,鼓励子女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帮助其合理释放压力,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自我调试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4 发挥大学生自身作用

首先,毕业生要加快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必须转变“待定族”和“慢就业”的“被动就业”和“依赖”观念,树立及时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思想。毕业生要树立大学毕业就应该自力更生、不做“啃老族”和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尽快投身就业或创业大潮。其次,要树立一专多能思想,大学毕业生需要拓宽思路,拓宽视野以寻找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存在四个“集中”现象:时间集中、区域集中、产业集中、用人单位集中。这不仅加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导致了人才分布的不均衡。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个性化地进行职业选择。最后,大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就业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和讲座,做好对社会就业的心理认知,提高综合素质,减轻就业压力[3]。毕业生也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总结经验教训,面对现实,不断锻炼自己,增强就业信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中国最重要和最热门的问题之一。“95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就社会和大学而言,关爱大学毕业生,就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坚持积极实施就业政策,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就业结构,做好就业服务。面对残酷的就业压力,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就业生观和价值观,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