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汉语儿童早期比较句发展个案研究

2019-03-20 01:55:38彭小红吴婷婷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级差副词语义

彭小红,吴婷婷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儿童比较句是指儿童在潜意识里对事物之间的差异的具体外化表达形式之一。儿童差异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首先是类型差别意识的建立,表现为初步的分类和归类能力;其次是性质状态差别意识的建立,表现为对形体的认识;再次是数量程度差别意识(类型差别、性状差别、程度差别)的建立[1]10-22。这些差异意识的建立奠定了儿童比较句习得的心理基础。国内外语言学家对比较句做过很多研究。鲍厄(T. G. Bower)的研究结果表明,6周大婴儿已初步具有大小知觉的恒常性。2岁以上儿童的比较意识较为抽象,可以作出对程度、数量、速度、空间、时间等方面的差别判断[2]。李宇明根据意义的不同,将比较句划分为同一性比较、差异性比较和级差性比较,并总结归纳了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3]。本文从儿童早期比较句习得过程入手,通过纵向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对儿童比较句习得过程详细探讨,并对误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儿童比较句的习得和发展。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对两名说普通话的长沙儿童ZHZ(男)与MHR(女)进行长期定期跟踪访谈。以观察、记笔记和录音等方式收集谈话内容。3岁前,儿童采访频率是每周一小时录音,主要捕捉儿童前期比较内容的细微变化。3岁后,录音频率降至每两周一次。录音采集为自然对话状态的原始资料,并非设定好环境以及内容,完全取自日常生活场景。笔者还查阅了文献资料来分析并比对,运用数理统计法对语料进行分析和探讨。

1.2 语料的收集与整理

本探究在自然环境下对受访的小孩(1至5岁半)与他人的对话进行实时录音和标音,录音约一小时。录音结束后与儿童照顾人进行详细沟通,并根据CHILDES(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对收集的语料进行文字转写,最后由一名非转写人员核查以保证其准确性。

本研究只筛选语言表达层面上的习得数据,排除非语言(比如肢体动作)的习得情况,滤除出现在诗歌、歌曲或故事中的比较现象。统计比较句数量时,同场景同语句只计一次,并筛除模仿、模棱两可的语句以保证客观性。同时参照了Menn和Vihman的习得标准:首先,儿童产出的任何的语音形式、似词形式或词,对问题的回答是恰当有意义的;其次,话语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或所指同一性地出现三次以上,则这个词被看作是一个习得词(冻结型词和模仿型词除外);最后,已被确认为习得词的任一词,即使出现在前面的成人话语中,也被看作是自发性产出词[4-5]。

本文分别选取了MHR( 01;00;20-05;04;26)52个和ZHZ(00;10;19—05;07;24)43个有效数据进行研究,以半年为一个区间进行统计。通过对比较句的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得出比较句习得具体情况,见表1、表2、表3。

表1 各类型比较句的始现时间和习得时间

表2 MHR和ZHZ三种比较句的习得情况

表3 比较句总类型、总次数及所占比例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由表1可知,MHR儿童的差异性比较和同一性比较始现时间稍早,一岁七个月就已经出现了差异性比较和同一性比较,这一点早于李宇明的研究结果“儿童在两岁时才产生比较句”。ZHZ所有类型的比较句始现时间都在两岁左右,两名说汉语儿童的级差性比较的始现时间基本一致,出现在两岁左右,说明两名儿童在两岁时已经具有了比较范畴的概念。两名儿童的习得顺序一致,先习得差异性比较,接着是同一性比较,最后习得级差性比较句。由表2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比较句习得的数量和种类都有增加。三岁到三岁半这个阶段,差异性比较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比较句,与李宇明的研究结果一致。由表3可知,三种比较句中,两名儿童使用差异性比较句的频率最高,其次是级差性比较句,最后是同一性比较,这点与李宇明的研究结果一致。

2.1 差异性比较句的习得情况

比较句中,差异性比较强调的是对事物间的不同点进行区别判断,在语言中形成异同、高下等的比较义。

例1:*MOT:恐龙是吃大的还是吃小的?

*CHI:恐龙吃小的。(ZHZ02;00;22)

例2:*INI:鹅比鸭子还大,鸭子小一些。

*CHI:这个小一些,这个大,有两个大鸭子呢。(MHR02;05;10)

儿童两岁时已基本建立类型差别意识和性状差别意识,此时已能从同类事物集合中通过比较选择带有区别性特征的事物,并赋予定指性[1],认知的发展过程也表明儿童首先习得差异性比较。从上例可以看出,两岁儿童多使用对外在事物的性状判断来表示比较的概念。这类比较句从言语形式上看只出现一个单一的比较项,句法上表现为对一个对象的性质描述,这种比较间接反映了儿童思维中的比较意识。当比较时带有程度修饰语,比如“小一些”中的“一些”就是对“小”的程度修饰,则说明儿童的差异性比较发展逐渐趋于具体化,比较精度有所提高。

例3:*INN:我找娃娃啊,那我就找这个。

*CHI:不准选大的,只准选小的。(MHR;03;00;27)

儿童逐步融入社会,在潜意识驱动下,从自身需求出发,与周围其他人或客观事物建立联系。但儿童往往受“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影响,表达时常常会把自己作为其中一部分,而较多使用对自己有利的积极比较,以对外界索求的方式来使自我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在食物的个体、玩具的形态选择上,都想要得到外形大的,不想要小的,这也是原始比较句的产生。

例4:*INI:乐乐姐姐比你大还是小。

*CHI:比我大。(MHR02;06;11)

例5:*INR:那这是什么树啊?

*CHI:那种厚脸皮的叶子起码要比这种叶子<还要>[/]还要扁一些。>[<](ZHZ04;10;01)

例6:*INK:哦,掉了一个东西出来啦。

*CHI:这不是上面的!它可以把别的车子撞飞!体积大,比体积大的车子我都可以撞。

*INK:这个大车子你来撞一下试试看把谁撞飞了,是把你自己撞飞了吧。(ZHZ04;06;11)

“比”字结构的差异性比较句始现于两岁,此时的“比”字结构的差异性比较句句式简短,句中的比较项都是单个的名词,如例5中的比较项是“我”和“乐乐姐姐”,但儿童已能从不同事物中准确作出大小判断。随着儿童的成长,“比”字结构的差异性比较句逐渐发展,句式由简短到繁杂,比较点也越加复杂。如例5中的比较项不仅仅局限于儿童自身,脱离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比较项由名词性偏正短语(厚脸皮的叶子)充当,比较的范围已从“自我中心”过渡为自己生活的集体或社会空间,这时儿童的社会化意识进一步增强,思维的角度以及广度有所扩展。例6的差异性比较句句式更加复杂,“比”字结构充当了句子的定语,该表达方式在句法上是相当复杂的,儿童能正确地运用说明儿童对比字句具有深刻认识以及运用熟练。

2.2 同一性比较句的习得情况

比较句中,同一性比较强调的是对事物间的相同点进行对比判断,从语义角度来看,即相关的比较成分构成一定格式的句子。

例7:*INJ:这个lei?

*CHI:这也是小鸟.(MHR02;04;10)

例8:*INM:你为什么说它是客机呢?

*CHI:因为<客机>[/]客机声音小一点的,战斗机好大的,和雷声一样大。(ZHZ03;09;25)

例9:*INK:恩,两个零和一个零,哪个大啊?

*CHI:都一样大。(ZHZ04;06;11)

由类型差别意识引导,儿童可以对事物类型种类作出异同判断(例7)。两岁儿童的比较概念比较模糊,形容比较的词汇也很少,作出的比较判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随着儿童性状差别意识和程度差别意识的建立,可以对事物作出性状和程度的差别判断,当儿童对同类事物作出判断时,会引入表示同一性比较的标记词,其中“也”和“一样”是儿童使用频率最高的表同一性比较的副词。且“一样”结构的同一性比较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也”字结构。四岁左右的儿童已能用“A和B一样+adj”“AB是一样+adj”等形式来表述同一性的对比,表明他们已能正确认识不同事物间的相同点。如上述例8和9都是“一样+adj”结构的典型同一性比较。同时例8的比较项不在他眼前,但他仍能对记忆中物体的相关属性进行关联,并通过语言表达,表明此阶段儿童思维的记忆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例10:*CHI:这是我的宝宝。<我当>[/]我当狗妈妈,你当狗姐姐,她当狗仔仔。

*INP:还可以当枕头ei,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可以抱着它。夏天会热了点冬天会暖和。回去把它拆了抱一下了,身上毛茸茸的。

*CHI:像小白兔的毛一样的,小白兔的毛也是白色的。(MHR04;11;12)

随着儿童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增长,同一性比较在语义类型和句法结构上逐步趋于复杂化。儿童能熟练地并用同一语义类型。如例10包含“也”和“一样”两个结构的同一性比较,表示比较的比较项和比较点更复杂化、多元化、多维度化。一是拿狗狗的毛和兔子的毛相比,二是比较毛的颜色。与此同时,同一语义类型的并用也扩展了比较项和比较点的发展。

2.3 级差性比较句的习得情况

比较句中的级差性比较强调的是对事物间的异同点进行对比且作出程度差别判断,从多个事物中区分彼此的差距和关系的句子。

例11:*MOT:来,谁的大呢?

*CHI:我爸爸的手最大?(MHR02;06;11)

儿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级差性比较是在两岁半左右,这表明级差性比较句是最后习得的。随着层级性比较意识的形成,对事物间的差别区分也更加精细,程度差别的表述也更加精确。儿童使用最多的是单项层级性比较句,且大部分比较句都是由最高级程度副词“最+adj”来表示。

例12:*LEL:我比你还要画得好呢。我画得最好呢。

*CHI:我画得更好。(MHR04;00;29)

例13:*MOT:这样嘛,拇指放这里嘛。大拇指才有劲。<再近一点>[/],对。你以为你是神枪手啊?还要近一点。

*CHI:太近了吧。(ZHZ05;07;24)

儿童使用进层级的程度副词“更”和过量级副词“太”替换了“最”,这表明儿童对同中有异的差异性关系已能认识并表达,也表明级差性比较句的发展是由单项级差性比较句向递进性双项级差性比较句发展。在级差性比较句中,最高级的程度副词“最”结构级差性比较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过量级副词“太”结构,最后是进层级副词“更” 结构。

例14:*INO:<谁最厉害啊>[//]她厉害你厉害?你们两个谁最厉害?

*CHI:我妈妈最棒。她是多极客。多极客是最厉害的。(MHR04;06;06)

例15:*WMY:你这个笨蛋,不晓得我要从上面过来呀。不晓得我的目标是灰太狼啊?

*CHI:你以为我的老虎不厉害呀,哼。老虎的指甲,哼,想得美。我的老虎指甲可厉害了,是最厉害的,比灰太狼的指甲还厉害些。(MHR05;01;18)

随着儿童对级差性比较掌握更熟练,理解更透彻,他们不仅能准确地运用级差性比较,而且在准确的基础上句子长度更长,结构更加复杂,能熟练地结合多个级差性语义类型,也能结合不同的比较句语义类型。例14中儿童正确地合并了两个最高级程度副词“最”结构的级差性比较句。在例15中儿童将不同语义类型混合使用,句子的比较角度更加全面,语义内容更加丰富,比较句更具表现力。儿童正确地运用这种复杂比较句说明儿童的比较句的习得趋于成人水平。

3 比较句误用情况分析

3.1 语义上的偏误

儿童对词义的习得和掌握遵循一定顺序,当使用还没完全习得的形容词时常常产生偏误。E.Clark和Bierwisch的调查表明儿童空间维度的形容词习得顺序为:大小>高矮、厚薄>深浅[6]。习得顺序常使儿童产生偏误,如例16和17,儿童将浅、矮一律说成“小”。

例16:*INI:但是闪闪的紫色比这个浅一些是吧?

*CHI:嗯。

*INI:阿姨这个颜色怎么样?

*CHI:小一些。

*INI:颜色深一些。

*CHI:深一些。(MHR02;09;12)

例17:*INI:闪闪高还是妈妈高?

*CHI:<还是>[/]还是妈妈小,我高。(MHR03;02;26)

3.2 语法上的偏误

在儿童掌握了各比较句类型之后,比较句中的两个比较项常不分前后,经常出现比较项前后顺序不分的情况。在例18中,儿童认为自己是姐姐,说的就是“我大些”,但是儿童错误地表达为“他比我大些”。儿童不能准确地分辨到底谁大些。

例18:* A aunt:哥哥叫你下去玩啦。

*INJ:他和你说什么,他叫你妹妹是吧。

*INJ:你叫他哥哥吗?

*CHI:我是姐姐。

*CHI:<我大些>[/]我大些。

*INJ:你大些呀。

*CHI:他比我大些。(MHR02;09;27)

由此可见,儿童在语义和语法方面掌握不够熟练,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在比较句习得初期不能准确地把握作为比较点的形容词的语义,对语法的理解也不够透彻,所以经常出现比较项前后顺序不分,由于对比较句的语义和语法把握不够精准,导致不能准确地理解比较句。

4 结语

儿童比较句发展在儿童语言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分析MHR和ZHZ两名儿童各类型比较句习得过程,发现儿童比较句的习得顺序为:差异性比较,同一性比较,级差性比较,各类型比较句由一般的性质判断逐步复杂化和精密化。儿童差异性比较句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级差性比较句,最后是同一性比较,这与李宇明的研究结果一致。儿童差异性比较句和同一性句的习得速度较快,而习得级差性比较句的速度稍慢,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加强级差性比较句的语料输入,从而使儿童更好地运用比较句。

猜你喜欢
级差副词语义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语言与语义
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层系优化组合合理渗透率级差数值模拟研究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高校招生(2017年5期)2017-06-30 10:49:44
农网10kV配电线路分段开关级差保护优化研究
电子制作(2017年1期)2017-05-17 03:54:38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副词和副词词组
纵向渗透率级差对注水井吸水特征的影响
断块油气田(2013年2期)2013-03-11 15: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