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秀
(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近年来浙江松阳县石仓镇发现了大量明清以来的民间契约文书,由于这批契约为记录明清以来石仓地区百姓土地、山林等各种交易的原始档案,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农学、经济学、档案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价值,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浙江大学出版社已整理出版《石仓契约》一至五辑。这批契约为明清以来石仓地区百姓手抄而成,文书中夹杂了大量当地的方言口语和俗写讹字,因此给契约的辑录和整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录文中仍有少量文字和标点讹误。自2011年以来,石仓契约已出版了五辑。有关《石仓契约》前四辑的校勘释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储小旵的《〈石仓契约〉字词考校八则》[1],唐智燕的《〈石仓契约〉俗字释读疏漏补正》《〈石仓契约〉俗字校读十则》[2-3],杨继光的《〈石仓契约〉第三辑校读释例》等等[4]。但是当前学界还未有从文字校勘释读角度研究《石仓契约》第五辑的论著。本文主要就《石仓契约》第五辑第六册录文中的文字、标点讹误展开较为详细的考证校勘,试图恢复石仓契约的原貌,提高契约的整理质量,也为该书将来再版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恳请方家同好批评指正。
由于石仓契约主要为当地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抄写而成,因此含有大量的俗字、讹字,给契约文书的整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文书的整理中出现了一些误认俗字的现象,下面分别举5例讨论。
(1)《咸丰五年(1855)阙翰鹤总簿》录文:“廿九日,来大红一疋,来红枣一斤。”[5](P19)《咸丰六年(1856)至同治十三年(1874)阙翰鹤父子账》录文:“廿六,去毛绿半疋,去标青斜二尺。”[5](P160)
(4)《咸丰六年(1856)阙翰鹤长子玉潘娶妻贺簿》录文:“毛賛洪,礼钱一百□。”[5](P55)
(5)《咸丰六年(1856)至同治十三年(1874)阙翰鹤父子账》录文:“十一月初二,去连纸二△。”[5](P155)《咸丰七年(1857)阙翰鹤总簿》录文:“三月廿三日,来付[腐]干一△。”[5](P228)
石仓契约有相当一部分文书字体为草写体,草写体使许多字的字形发生了变化,给文书的识读整理带来了困难,因而在整理过程中出现了少量误读现象,下面分别举3例来说明。
(1)《咸丰五年(1855)阙翰鹤总簿》录文:“四月廿四日,来树茶一百卅五斤。”[5](P13)
按:“来树茶一百卅五斤”文义难通,疑为误录。查核原契,实作“树”。“”为“葉”的草书。《石仓契约》的其他例句,如《咸丰五年(1855)阙翰鹤总簿》录文:“葉日发”[5](P21)《咸丰五年(1855)阙翰鹤总簿》录文:“葉茂清”[5](P37)《咸丰五年(1855)阙翰鹤总簿》录文:“葉金铨”[5](P37)中的“葉”复核原契,皆为“”,可资证明。而“茶”字有一种草体写法作“”,与“葉”的草书“”相近,如《清宣统元年(1909)八月王丰美立出卖茶萪松杉竹木柴薪并山骨契》:“外至湾心直下至身萪为界。”[14](P346)
(2)《咸丰六(1856)至十一年(1861)阙翰鹤出入银洋簿》录文:“现谷来人洋三元。”[5](P111)
(3)《咸丰九年(1859)阙翰鹤总簿》录文:“来口香十五斤,来葱糖贰个。”[5](P361)
石仓契约文书中夹杂着大量的方言词汇,这些方言词汇给文义的理解造成了不便,导致整理者对文章大意不是十分理解,出现了极少标点讹误的现象,下面分别举2例说明。
《咸丰五年(1855)阙翰鹤总簿》录文:“ 十二日,来钱一百文,大。”[5](P21)
按:“十二日,来钱一百文,大”费解,乍看之后“大”似衍文;复核原契,“大”字落在“来钱一百文”右侧。因思《石仓契约》的录文中常有补足脱字的情况,乃知原契有脱文衍文等情况,编者失察,偶有整理不当之处。且《咸丰五年(1855)阙翰鹤总簿》录文:“来大钱一百文”[5](P21),可资比勘。所以正确的录文应该是“十二日,来大钱一百文”。
《咸丰六年(1856)阙翰鹤长子玉潘娶妻贺簿》录文:“十七日,早米二桶。午,米四桶。十八日,早米二桶。午,米一桶。十九日,早米一桶。午,米三桶。”[5](P60)
按:标点不当。“早米二桶”“早”并非是“米”的修饰语。按照“午,米四桶”的句读来看,“早米二桶”应当是“早,米二桶”,“早米一桶”也应为“早,米一桶”。“早”应当为时间词,与“午”对应。录文不明文义而误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