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京晨/延边大学
田畴(169-214),字子泰,三国时期右北平无终(今河北省玉田县)人,其出生豪强,。田畴二十二岁就受到幽州刺史刘虞赏识,被任命为从事,受命出使长安,以明忠节。汉献帝大为感动,拜他为“骑都尉”,田畴以“天子蒙尘”,固辞不就。初平四年(193年),刘虞兵败为公孙瓒所杀,田畴率宗族他附,入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县),立誓要为刘虞报仇。在徐无山期间,田畴与众乡民约以法律,并施以教化,“至道不拾遗,北边翕然服其威信”①。因此,袁绍也慕名遣使招命,田畴终不为所动。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与田畴相结识,田畴助曹操大破之,立下赫赫功绩。曹操念其功绩,希望他能接受自己的封赏而软硬皆施,但田畴依旧屡辞不受,曹操知其终不为屈,拜他为议郎而作罢。建安十九年(214年)田畴卒,时年四十六。田畴被历来多数史学家认为是一位“隐士”,而这位“隐士”却胸怀兼济天下之志,一生做出了很多功绩。本文拟就对其做出的功绩和他重要的政治抉择做出评述。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袁绍、韩馥等人秘密商议欲立刘虞为帝,结果遭到了刘虞的厉声拒绝,“诸君各据州郡,宜共勠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②。随后便立即派田畴、鲜于银二人“蒙险间行,奉使长安”。此次前去长安,田畴等人便是要“奉使展效臣节”③。原因可能是袁绍等人欲立刘虞为帝,虞想向汉献帝自陈清白,固有此言。替刘虞“展效臣节”的使命,田畴完成的很好。刘虞忠于朝廷,他将如此重要的责任交给田畴,既是对田畴处理事情能力的肯定,更乃是见田畴对汉室的忠心,才决定委以重任。田畴至长安,果然受到汉献帝的赏识,“拜骑都尉”,田畴却因“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④,而“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⑤,田畴依旧推辞。田畴面对朝廷的封赏,不动俗心,始终明确自己的使命,坚守自己的名分,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实属可贵。
总的来说,田畴并没有因为路途艰辛放弃前去长安,也没有因受到朝廷的认可就接受封赏。因为他还需要及时回去复命,告知刺史刘虞交给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不能因个人荣华富贵而忘臣子之义。在得到朝廷的允许之后,田畴驰还幽州,但此时刘虞已为公孙瓒所杀,田畴不顾为公孙瓒所执风险,至刘虞墓前痛哭流涕,“恸哭之音,动于林野”,只为心中君臣大义,其行为足动千古。
刘虞死后,田畴率宗族他附,入徐无山,并与众乡民约以法律二十余条,并施以教化,把集团内部事物管理的井井有条。田畴虽率乡人隐居于此,但是仍希望做出一番事业,他帮助曹操北征乌桓便是例证。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曹操通过田豫结识了田畴,田畴知曹操来意,便欣然前往,其原因何在?首先,田畴对乌桓入塞杀害州郡豪强贵人,抢夺财富很不满,而他本身就是豪强地主。田畴想讨伐他们,又恐力之不及,正好跟随曹操以完成自己的心愿。其次,此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其集团取得了合法性,此时的汉室朝廷尚是正统,正好迎合了深受儒家君臣观念的士人们,田畴自当也是如此⑥。曹操得田畴,彻夜详谈,深得赏识,不久被举为茂才,任修县县令,让他直接随军征乌桓。
出征进行的并不是很顺利,时值七月雨季,道路泥泞不通,且乌桓兵扼险关据守,曹操军不得前进,田畴在此时献计建议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擒也”⑦。曹操听从意见,“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这时乌桓才发觉。白登山之战,曹操的军队与乌桓狭路相逢,曹操以张辽为先锋,乘其阵型不整,纵兵击之,大获全胜,“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⑧。
曹操征乌桓,如果没有田畴做向导,恐怕难以取胜。这场战争的胜利既为曹操除去心头大患,使得幽冀一带更为稳固,同时也为田畴带来了莫大的声誉,完成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在官渡之战以前,雄踞河北的袁绍就曾多次征召田畴,加入自己的集团。《三国志》载,“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受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受”⑨。袁绍死后,“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⑩。田畴不应招命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第一,如前所述,田畴“常忿乌丸昔多杀其郡冠蓋,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⑪,而袁绍对乌桓采取的是联合政策,他们之间在乌桓问题上是截然相反的态度。第二,田畴本来就淡泊名利,所以在曹操屡次进封他的时候,他也屡次推辞,甚至被弹劾“狷介违道,苟立小节”⑫,曹操还下令议论此事,最终曹操随其意“以优其节”。第三,裴松之认为,“田畴不应袁绍父子之命,以其非正也”⑬。实际上,士人在做出自己的政治抉择,选择自己效力的对象时,也是会考虑该集团的合法性和正当性⑭。
田畴不应袁氏父子的招命,有他充分的理由,体现了他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也体现出了他忠于汉朝王室的大义,这同他对刘虞的思怀相互印证,后不愿受封于曹操,或与此也有关。
田畴一生多次让封,有之前奉刘虞之命赴长安,“展效臣节”,却屡辞朝廷封赏。后有曹操因念其有助击乌桓之功,欲封之,田畴屡辞不受。前后同样的行为,背后却是不一样的理由。之前推辞朝廷的封赏,原因是“天子蒙尘”,加之有受命在身,故不可接受。而他推辞曹操的封赏,是与曹操的野心相关。
随着统一战争的胜利,曹操集团越来越强大,曹操的野心也不断膨胀,一系列僭越的行为,任司空,当丞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⑮,曹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引起了集团内部仍然心向汉室大臣的不满。
田畴熟读经典,怀儒家君臣之义,见信于皇室宗亲刘虞,刘虞派他赴长安以尽人臣之忠节,终不辱使命,此时刘虞已死,汉室将倾,但是田畴还存留着对汉皇室正统的信仰。曹操封赏田畴,即是笼络之举,自赤壁战败后,一边忙于西征关中诸将,一边为自己称“魏公”做准备,为此,曹操必须拉拢更多的郡国名望之士,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提高自己的声望。田畴面对来自曹操的封赏,田畴采取温和的抵抗态度,屡次都以“负义”之人为托辞。“负义”乃是负于刘虞,从对刘虞引申至对汉室的那份忠贞,田畴终不能忘却。元代学者郝经认为,田畴“不幸而遂为曹有,故终不臣曹仕魏。其义烈矫矫,非豫让诸人所能及也”⑯。田畴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立场,自己志节不改,更不会支持曹操。
建安十九年,也就是曹操称魏公的第二年,田畴去世了,时年四十六,史书并没有写出他的死因,也许跟两年前不同意曹操进魏公的荀彧一样,在孤独中,郁郁而终,汉室倾覆,再无死节之臣。纵观他的一生的重要事迹,皆止乎礼,合乎义,始终都在践行着心中那份儒子的信仰。大约八百年后,出使辽国的北宋学者刘敞,在出卢龙塞时,回首看着身后这险峻的千山万壑,望着马前无边的荒野,寒风呼啸,想起了这位曾经在此帮助朝廷击败乌桓,却始终不愿变心效力曹操的忠义之士,不禁悲从中来,留下千古传唱的诗文,“稍出卢龙塞,回看万壑青。旷原开碛口,别道入松亭。虏马寒随草,奚车夕戴星。忽悲田子泰,寂寞向千龄。”
注释:
①陈寿.三国志·魏书二·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M].上海:中华书局,1974:343.
②范晔.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M].上海:中华书局,1974:2355.
③④陈寿.三国志·魏书二·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M].上海:中华书局,1974:340.
⑤同上。
⑥朱丽平.试论曹操集团——以地域性和人才来源为中心[D].长春:吉林大学,2008.
⑦陈寿.三国志·魏书二·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M].上海:中华书局,1974:342.
⑧陈寿.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M].上海:中华书局,1974:29.
⑨陈寿.三国志·魏书二·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M].上海:中华书局 ,1974:341~342.
⑩同上。
⑪陈寿.三国志·魏书二·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M].上海:中华书局,1974:342.
⑫陈寿.三国志·魏书二·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M].上海:中华书局,1974:343.
⑬陈寿.三国志·魏书二·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M].上海:中华书局,1974:344.
⑭刘慕智.汉魏之际士人的政治抉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⑮陈寿.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M].上海:中华书局,1974:36.
⑯郝经.陵川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