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燕山大学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也对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产生“双刃剑”效应,甚至促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娱乐化、实用化、从众化倾向,新媒体传播的“异质化”信息成为诱发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歪曲、颠倒的重要变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范围内的“资”“社”意识形态之争呈此起彼伏、暗流涌动的态势。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影响,各种敌对势力奋力叫嚣,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价值多元、文化多样、思想多变的诸多挑战,斗争呈现白热化、胶着状。
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证明: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释放真理光芒和能量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是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指引和行动遵循。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新焦点新阵地,也是信息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变量”,是对党执政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新考验。要想牢牢把握住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马克思主义就要当仁不让地占领网络这块新阵地。大学生是这块阵地中的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对象,谁赢得了大学生,谁就掌握了制胜先机。因此,高校和宣传思想部门必须要明确肩上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弘扬主流意识形态,防范敌对势力和不良思潮的隐形渗透,引导大学生和广大网民坚定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坚定立场、站对阵营、善于斗争,尤其要增强发声主动性、掌握舆论主动权、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以压倒性态势取得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并坚持不懈地巩固成果,保证网络空间风气清朗、核心价值观长青、“正能量”长存。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了书本里失踪、论坛中失声、教材中失语的现象,着实令人担忧。问题引发思考,不足倒逼改革。创新意识形态发展方式要找准“网络毒舌”之七寸,才能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战略优胜权。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创新思维能力的“二次加压”,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途径,转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的黏合度,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网络空间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时效性势在必行。
首先,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主导权争夺,引导大学生站对意识形态阵营。深刻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党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去长期执政这一关”、“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等殷切叮嘱,党的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特别是高校政工干部和辅导员队伍不仅要深化“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①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要时刻怀有一种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的“本领恐慌”,努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本领、提高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能力,让大学生网民不断得到来自党的精神食粮和政治关怀,紧密地坚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之下,固守意识形态阵地不丢失。
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信息源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化、大众化、通俗化。要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度、精度、广度,做到教育者自身真学、真懂、真信,而后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特别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课,以广大网民特别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气派、作风、风格呈现,增强马克思主义与网民需求之间的黏合度,提升马克思主义在网民中的接纳程度和教育成效,避免出现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失声失语现象。
最后,进行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更多马克思主义教育“精品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适应引领新常态发展的发力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发展也需要供给端的创新,以更加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准的教育内容、更加通俗易懂、见微知著的形式风格,引导广大网民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知与行相统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构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隐性基因。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会提高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网络文化建设与现实文化发展要协同进行,不可偏废。
其一,我们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凝聚和扩大民族共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重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精髓融入网络文化建设和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全过程,发扬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魅力,展示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民族文化自信;其二,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加强我国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输出,提升我国主流网站文化影响力,助力马克思主义世界认同度提升;其三,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堡垒,高校更应注重网络文化软硬件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网络魅力和吸引力,努力搭建师生网络互动平台,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力度,积极开发中文文化信息资源,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将高校先进思想文化成果推向社会,呈现世界,为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打赢网络意识形态之战贡献高校力量。
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对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成败,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坚定理想信念、理论素养过硬、工作能力突出的网络宣传思想骨干队伍。为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人才”,需要重视以下两方面:
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网络思想宣传人才。这些人才是传宣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政策的主途径、主渠道,同时也是同错误思想、思潮和言论作斗争的主力军,担负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抨击假丑恶、消除“负能量”的重任,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主力军队伍。
第二,注重引导和发挥“关键少数人”的作用,掌握舆论主导权。意见领袖的主要社会影响在于其追随者的范围及影响其他人行为和态度的能力。在网络中,通常是积极活跃的信息提供者和观点表达者,其网络态度言行、价值倾向、观点意见往往会影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相当一部分网民。一方面,我们要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和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加强与“网络意见领袖”群体沟通交流,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泄压阀”机制,及时掌握网民诉求、疏导网络情绪,保证网络舆论压力维持在合理区间,也要注重培养“党姓”意见领袖,主动发声、积极与错误思想作斗争,更加高效、快捷地引导网络舆论潮流,营造主流网络意识形态氛围。另一方面,落实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思想,运用法治思维管网治网,强化对网络的监管,惩“恶”扬善,树立国家舆论指向标。
网络空间虚拟性在给每个人提供了均等的参与权的同时,也造就了网络参与者素质参差不齐,层次不一的客观事实,网民思想状况、价值倾向、知识水平、素质能力等各不相同。受网络环境影响,网民的意识形态趋向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这也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难以“一劳永逸”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做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奋战、持之以恒的斗争准备,深刻领会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规律、精准掌控网民思想价值发展趋向、努力引领网络参与者媒介素养提升,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首先,努力培养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质疑精神和辨析能力,提高精准吸收营养、筛除有害信息的水平,引导网民主动形成抵御不良意识形态入侵的“免疫力”;其次,加强网民法律道德意识教育,教育网民坚守《网络安全法》和“七条底线”等网络法律法规,同时倡导文明理性健康上网,做到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统一;再次,在符合基本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充分保障网民言论自由,摒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不当做法,正确处理言论自由与网络管制之间的关系,采取疏导和劝说方式,引导网络虚拟社群理性、客观和道德地对待舆论、传播舆论,达到网络参与的遵规守纪与自由享受相统一;最后,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提升网络文化自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共同的价值追求、独特的精神支柱和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