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学说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2019-03-19 11:59郭文艳
决策探索 2019年4期
关键词:全人类阶级命运

郭文艳

马克思认为人类终将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的联合,并通过联合友爱共存,共同繁荣,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 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主義指引着广大劳动者挣脱枷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一、全人类解放与无产阶级解放的关系

人类在掌握劳动这一技能后正式与动物区分开来。在一系列社会实践中,人类不仅在不断地征服自然,更是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这才有了辉煌的中华文化、神秘的玛雅文化等多姿多彩的世界文明。在最初的原始阶段,人类无拘无束,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阶级划分,开始受到物的约束,这与人类的本质南辕北辙。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人的异化达到顶峰,资本更是成为了人类的主宰,人类迫切需要被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人类的解放指明了道路,创建了解放全人类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下,不仅研究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且从中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前进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消亡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胜利。

全人类解放与无产阶级解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无产阶级解放自身是要从资产阶级的奴役中挣脱出来,为改变自身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必然要消除一切剥削制度,消除阶级。无产阶级的解放内在地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无产阶级解放要求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各种变形和后果罢了”,所以当无产阶级获得彻底的胜利,人类社会将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奴役,全人类也就解放了。人类解放是要从阶级对立的社会环境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二、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与途径

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而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依靠自己,“无产阶级的解放应当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情”。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最革命的阶级,它的诞生为人类带来了终极光明。同农民阶级不同,无产阶级受到的压迫是最深的,因此是革命意愿最强烈、革命决心最坚定的阶级,“它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工人阶级既不可能把自己解放的事业委托给资本家和大土地占有者,即它的敌人和剥削者,也不可能委托给小资产者和小农,小资产者和小农自己被大剥削者压迫得喘不过气来,除了站到大剥削者一边或站到工人一边以外,别无其他选择。”另外,因为它“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所以注定要承担解放全人类的重任。

《共产党宣言》为我们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步骤与路径,明确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首先是联合,各阶级的联合。面对强大的敌人,受压迫的各阶级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增强力量,才能与资产阶级相对抗。当然,阶级联盟的领导者只能是无产阶级,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所决定的。通过暴力革命的主要手段,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本阶级专政,掌握国家的军队和经济命脉。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政权稳固后的当务之急便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应该是物质水平极度发达的社会,同时也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彻底消灭私有制这一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经济根源。人类解放的最终条件是消灭阶级,当私有制烟消云散,成为历史,阶级也就不复存在,人类也就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学说的极大丰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伟大历史使命在当代中国的践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加入世贸,打开国门,在本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是中国对全球治理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一浪潮下,各国人民命运相连,利益共存。随着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联系的增多,世界格局开始了大的调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进入了大变革时代;全球气候变暖、灾害天气频发等问题,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利益格局的调整、后发国家的崛起、局部战争的增多等都为世界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式提出以前,我党也提出了很多具有全球思维的和平发展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被世界熟知并被广泛认可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尊重各国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国与国之间的相处原则;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立足于世界高度的和谐世界理论,是建构良好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的殷切希望。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实质上已经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做了《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的演讲,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瑞士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的难题作出了回答,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那便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利益往来越来越密切,各国利益依存度增加,虽然局部冲突依然存在,大国行事依旧我行我素,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條件下,渴望和平发展、渴望共同繁荣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对世界利益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及时反映,更是一种“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是对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共识的凝练。

(二)“一带一路”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

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共同繁荣的倡导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开放包容,古有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途经新疆,到达中亚、西亚,这条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中西方的商路,沟通了西汉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往来,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促进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往。它并没有随着西汉的消亡而终止,在此后的千年时光中,直到明朝结束时依然是中西方交流的最重要渠道。郑和下西洋始于明永乐年间,在28年间先后七下西洋,从南京出发,远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共计到访30多个国家,极大地开拓了海外贸易市场。这一壮举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航行,也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洋航行。

到了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它包含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种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贸易往来越加频繁现状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一带一路”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下的中国实践、具体行动。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理想是美好的,但是如何实现这一愿望需要达成全球共识,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中国便踏出了这伟大的第一步,为理想变为现实提供了可能性,为通往理想彼岸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有人将“一带一路”看成了地区经济合作,认为它并不具备世界战略意义,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合作体系,中国并没有对它进行绝对的边界划分,而是欢迎任何爱好和平、尊重各国领土主权的国家加入进来。它不是一个排他性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国际经济合作网络。

四、结语

马克思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所有人的解放是他一生的追求。人类的解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实现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全世界人民的精诚合作,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民的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博大的世界情怀,为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学说注入了新鲜血液,是对全人类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同时也向世界人民传递出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决心。

(作者单位:南方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全人类阶级命运
命运的更迭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关于献血
命运秀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