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树下

2019-03-19 12:06王开岭吴正兵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统

王开岭 吴正兵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还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阴。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了。

几千年来,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幡旆。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鬢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那年去贵州,走到从江县的月亮山,遇一苗地,叫岜沙。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是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林中有径,当你跨外一步,去沟边小解时,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难以落脚。

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

恐怕再没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树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发髻,象征山上的树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树皮。

在岜沙,凡重大活动和节庆仪式皆在林中进行,祈愿、盟誓、婚约的证人是大树,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树倾诉。按俗约,盗木者除了退赃,还要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请族人谅恕。

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之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作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若黑发人早逝,则取用长辈的树。)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

他们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诞生,森林里消失。

“我们都认得哪棵树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说。

有一棵树,将陪伴一个人出生、长大,直至死去。除了葱茏,生命在世间不落任何痕迹。

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

至少一棵。

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

适用主题:敬畏;承载;陪伴;思乡;大自然的亲属;精神寄托;人与自然的契约;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的衰落……

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照应文题“人生树下”,引出叙述对象“树”,指出“树”传递亲情和美德,还承载光阴与家世。家乡的“枣树”养育了人们,树是家舍的象征,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树是女子童年的儿伴,陪着度过了美好时光。“树”是人们的亲属,与人们感情浓厚。树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与“树”相守,就是人与自然的一个契约。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的一棵“树”。在文章末尾,作者表达出的应是现实生活中的“树”的消失,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对传统文化衰落的忧思。以上角度都可以立意。

示例一

“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丢失了传统,可丢失的又何止传统呢,还有情怀”。王开岭先生曾在《古典之殇》中感慨诗经之美: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古代没有斑斓的霓虹灯,夏季只有萤火虫的微弱光芒,照亮着旅人脚下坎坷的路,因此萤火虫有了那么多诗意的别名,也有了那么多漂亮的诗句。曾经,有一个生动的词形容睡得很好,叫“黑甜一觉”。环境黑了睡眠才甜。而现如今呢?城市的灯光能透过厚厚的窗帘,再透过你的眼皮,令你蹙眉,无法安睡。月还是千年前的月,却早已不复千年前的光彩,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心境,遑论写出那样的词句呢。传统终究还是随着时代随风而散了。

——江苏扬州公道中学 牛永旗

示例二

“今所见若此,反不如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安全无恙也”。这是张岱在初游西湖后写下的。现在的西湖仍然深陷在此种窘境中,但如今的游人们和张岱不一样。游人们过于热衷于做一个过客,匆匆浏览,匆匆拍照,匆匆发朋友圈,匆匆离去……我们失去了一份情怀与热情,我们去这个名胜那个名迹,不是因为自己向往,不是想追寻哪个先人的脚步,漫无目的,随波逐流,不再拥有长途跋涉抵达目的地的纯粹喜悦之感,自然也就不会有兴致提笔写下三两行,随口吟上四五句。这是丢失了的过往,丢失了的情怀。

——江苏扬州公道中学 常国森

(编辑:王莹)

猜你喜欢
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世界各地的新年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传统石的聚散巧拙
“竹”的传统与创新
礼与传统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