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明之死,交错了“美国朋友”

2019-03-19 08:16李正明
环球人物 2019年6期
关键词:列日涅夫克格勃阿明

李正明

阿富汗领导人哈菲佐拉·阿明。

2019年是苏联开始阿富汗战争40周年。对这场战争的起源,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久前曾称是“因为恐怖分子将要袭击苏联”。这个说法很新鲜,但找不到史料支撑。媒体常引用的是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务卿布热津斯基的说法:苏联的动机是“打开进入印度洋的通道”。

然而,美方最新解密的资料显示,苏联决策者当年真正担心的是靠政变上台的阿富汗领导人哈菲佐拉·阿明。当时,他已经露出了靠拢美国的迹象。

密会美国外交官

1979年的秋天,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很不平静。

当年9月14日,身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二号人物的阿明,用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了自己的政治导师、亲苏派领导人塔拉基。就在政变前一个星期,塔拉基访问莫斯科,留下一张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热烈拥抱的历史照片。

50岁的阿明,曾半生追随塔拉基。阿明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喀布尔师范学院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后来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思想左倾的进步学生,还当选为阿富汗留美学生联合会主席。1965年,他因参与政治活动遭美国驱逐,回到阿富汗后加入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为总书记塔拉基的得力助手。他帮助塔拉基在派系斗争中取得胜利,又在军队中进行秘密工作。1978年4月,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他是政变行动的总指挥。

然而,阿明与亲苏的塔拉基不同,是个民族主义者,早就不满苏联对阿富汗的控制,主张在大国间走平衡路线。掌权后,他很快与美国搭上了线。

1979年10月15日,美国驻阿富汗使馆代办阿姆斯图兹向美国国务院发出机密电报。阿姆斯图兹说,阿明表示愿意和美方外交官会面。这明显有改善对美关系的意图。但阿姆斯图兹对此事并不积极。一方面,他即将休假6星期。而且他此前也多次见过阿明,主要是礼仪性的,没有进行过长谈。有一次见面总共只有19分钟,前4分钟都在拍照。另一方面,他对阿明印象不好,因为阿明“正在进行一系列令人遗憾的清洗”。当时,塔拉基在家中床上被杀,并被迅速埋葬。阿明下达了处决令。阿姆斯图兹说这种残酷斗争是“一群蝎子在互相撕咬”。他还说,阿明对“羞辱和报复美国”有一种“半精神病式的狂热”。

1979年10月27日,接替阿姆斯图兹的临时代办布拉德与阿明见了面。当天,布拉德就向美国国务院发回电报,称这次会面进行了40分钟,阿明的英语很好,让人印象深刻。他认为,阿明是真的希望改善阿美关系,并推测了几个原因:阿明想减少对苏联的依赖,他需要经济援助,或者他想在巴基斯坦、伊朗、沙特、苏联各方势力间制造混乱。

克格勃負责人安德罗波夫。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安德罗波夫是主谋

布拉德与阿明的会面,引起了莫斯科的高度警觉。

1979年1月,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亲美的伊朗国王巴列维被推翻。这一变局令美国丧失了一处中东战略要地。苏联认为,美国人会想方设法扩大在阿富汗的影响,以便重建原本设在伊朗的苏联导弹秘密监控站。

当年3月,阿明迫使塔拉基将部长会议主席(总理)一职让给自己,架空了塔拉基。当时,苏共中央政治局就研究过是否要出兵干涉,经过深入讨论,否定了出兵。但到当年底,决策主要由以克格勃负责人安德罗波夫为首的一小批官员做出。尤其是安德罗波夫,越来越倾向于干涉。他在1979年10月29日向苏共中央做的报告中称,要采取一切行动来防止阿富汗出现“反革命的胜利”,避免发生阿明倒向西方的局面。而决策层中认为“出兵阿富汗很愚蠢”的一些官员,被排除出了关键的会议。从10月到12月,克格勃在喀布尔的高级官员只有鲍里斯·伊万诺夫将军一人没有被撤换,因为他是唯一主张干涉的。

12月初,安德罗波夫手写了一份备忘录交给当时已经年老体衰的勃列日涅夫,其中说:“我们已经得到情报,阿明在搞秘密活动,可能会在政治上倒向西方。他一直在和美国临时代办接触,而且此事对我们保密。”时任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支持安德罗波夫的干涉立场,并坚持要派出7.5万军队,而不是仅靠部署在喀布尔的苏军特种部队。

12月8日,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和时任外长葛罗米柯一起说服了勃列日涅夫,做出了出兵的决定。根据葛罗米柯的回忆,让勃列日涅夫改变立场的转折点是塔拉基被害,因为塔拉基与勃列日涅夫的感情很好。根据苏联前驻美大使多布雷宁的回忆,当时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在谈到失去阿富汗的危险时,提到了苏联南部边境的安全问题,以及美国有可能在阿富汗部署短程导弹瞄准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等地的战略目标,并说美国中央情报局可能在苏联南部的加盟共和国加强活动,而巴基斯坦可能会侵吞阿富汗的部分领土。

参加“333风暴行动”的苏军官兵。

阿明在喀布尔的住所塔日别克宫(摄于1979年12月27日)。

12月12日,由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和葛罗米柯组成的核心小组完成了“关于A情况的备忘录”。这份高度保密的备忘录由未来的苏共总书记契尔年科手写,即便克里姆林宫打字员也无法看到。经过勃列日涅夫同意后,文件送交政治局委员签名。这次没有辩论,大家只是签名。时任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没有签字——当时他生病住院了。不过,他一直是反对干预的。

12月26日,最后一位政治局委员签署了这份文件。阿明的命运被决定了。

悲惨的结局

12月27日,苏军“333风暴行动”开始了。参加此次行动的有24名苏军阿尔法特种部队军人,30名克格勃特工,还有345近卫空降团的87名士兵和苏军“穆斯林营”的520名军人。这个营的士兵全部来自苏联南部加盟共和国,外表上看与阿富汗当地人一樣,原本是应阿富汗领导人要求在苏联组建并派去保护其住所的。阿尔法部队负责对付阿明,克格勃负责搜集阿明与美国人合作的证据。这两支精锐队伍都混杂在“穆斯林营”中,努力让外界认为行动是阿富汗军人主导的。

苏军开始攻击阿明住所塔日别克宫时,阿明还以为是其他敌对势力,并且仍相信苏联人站在他一边,还告诉他的副官:“苏军将帮助我们。”副官说,正是苏军在袭击他们。阿明最初说,这是谎言。他尝试联系总参谋长,但没有成功。这时候他才说:“我猜,这都是真的。”

关于阿明的死亡细节,一直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他是在住所被活捉的,被捕时处于半昏迷状态,痛苦地抽搐。当年喀布尔广播电台正式宣布阿明的死亡原因是:“阿明因对国家犯下的罪行而在革命审判中被判死刑,判决已经执行。”

当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阿明是被此前遭他罢免的宣传部长古拉布佐杀死的。古拉布佐与两位前部长一同参加了袭击行动,以向外界表明这是阿富汗人主导的行动。阿明的一些支持者也被逮捕,经简短的“审判”后当场遭处决。阿明的儿子受伤后死去,一个女儿也受了伤但幸免于难。还有约100名阿富汗人(包括阿明的私人保镖和卫队成员)在战斗中丧生。守卫阿明住所的150名正规部队士兵意识到攻击者是苏军时,就投降了。

苏联方面也有损失。几乎所有参战的克格勃人员都受了伤。包括克格勃指挥官博亚纳罗夫上校在内的5名克格勃特工、6名“穆斯林营”士兵和9名伞兵被杀。正在为阿明治病的苏联军医库兹涅琴科夫上校被误杀,事后被追授红旗勋章。

阿明死后,卡尔迈勒接替了他的职位。苏联在阿富汗这个泥潭里足足陷了近10年。旷日持久的战争耗尽了苏联的国力,某种意义上也助推了苏联的解体。

英国前驻苏联大使布雷思韦特在其关于苏联侵阿战争的著作中称,苏联当时也许是做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决策”来防止其南方邻国情况的恶化。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防卫性”的决策,导致的严重后果却是安德罗波夫未曾想到的。

哈菲佐拉·阿明 1929年生,阿富汗普什图族人,曾留学美国,回国后追随阿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1978年参加政变夺取政权。1979年9月推翻塔拉基掌权。同年12月,阿明政权遭苏军推翻,本人被杀。

猜你喜欢
列日涅夫克格勃阿明
海明威与克格勃
好教练
普京从中学起就想加入克格勃
两种不同的管理
妹妹的本事
勃列日涅夫维护稳定举措分析
痴恋勃列日涅夫,一个女人孤独的爱情守望
前克格勃高官家中自杀
高强度运动
爱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