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鲁迅导读》教研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2019-03-19 18:43蒋永国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狂人日记杂文鲁迅

蒋永国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都开设了《鲁迅导读》这门课,在教学教研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不同高校的任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侧重地设定教学内容,这样就有随意化的倾向,而且不能达到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因此,推进此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还要解决三个问题:回到完整的鲁迅生平;有鲁迅文化遗产的整体意识;应示范性地解读鲁迅作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对鲁迅作品的理解,还关系到继承鲁迅的文化遗产,当然也对增强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启示意义。

一、回到完整的鲁迅生平

鲁迅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1]这里所讲的“顾及作者的全人”就是要了解完整的作者生平,因此进行《鲁迅导读》课的教学首先应回到完整的鲁迅生平。日本的著名鲁迅研究专家丸山升曾说:“离开了具体的历史条件而陷于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议论并无意义。”[2]这意味着只能在鲜活的历史现场中才能理解鲁迅作品,而回归鲜活的历史现场就是对鲁迅生平史料的全方位复原。

教学中处理鲁迅生平史料,需着重把握鲁迅一生中几个关键节点。走异路、弃医从文、登上文坛和成为同路人作家,是鲁迅一生中四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走异路”一般理解为寻求新的出路,接受异于中国传统的新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容易偏重这一点,而忽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关注。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鲁迅接受了进化论、西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知晓鲁迅没有抛弃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弃医从文”已成共识,但竹内好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表示怀疑,而且日本后来于仙台发现了鲁迅上学时所用的幻灯片,但只留下了15张,遗失了5张。在存留下来的幻灯片中没有鲁迅观看的那一张,因此有些日本学者就认为鲁迅虚构了“幻灯事件”,而中国学者对日本学者的观点并不完全赞同。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提供内证(鲁迅的回忆),而要把中日学界关于此事的各种看法都展示出来,然后以此提出问题:鲁迅回忆是根据史实还是对史实有所加工?散文是不是完全真实?这些开放的问题,会让学生加强对文学的理解以及对回忆真实性的认识。“登上文坛”使周树人成为鲁迅,是人际机缘、历史机缘、心理机缘和知识机缘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课前的预习中,可以让学生阅读鲁迅传记,了解鲁迅日本留学时的同学关系,然后在课堂上呈现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与这些同学的关系,这样就能明确地看到鲁迅人际关系对他登上文坛所发生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对鲁迅是一个历史机遇,它让鲁迅在被动的状态下逐渐走向了文化生活的前台。在教学中了解了“幻灯事件”的真相后,还应把创办《新生》的失败与《呐喊·自序》放在一个历史链上,让学生感知鲁迅的心理变化过程。绍兴时期(1881-1898)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留学日本(1902-1909)西方知识的储备使鲁迅具有中西文化的丰富知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中西文化知识怎样在小说中被形象化的,最终说明正是鲁迅具有了中西文化的丰富知识,才创作了这篇非常成熟的作品,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鲁迅成为共产党的同路人作家的教学,必须要去追溯新青年阵营的解体、共和政治的失败和文化复古。教学重点最好放在鲁迅翻译俄苏文艺政策和理论上,并把他与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论争渗透进去,在充分的事实展现中让学生弄清楚鲁迅成为同路人作家是他的主动选择。

理解鲁迅文学作品必须回归完整的鲁迅生平史,否则就会陷于丸山升所说的“鲁迅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形而上之中。更进一步说,就是“只有理解了鲁迅的真实的人生世界与思想世界, 才能真正深入理解鲁迅的作品, 并在其中寻求到现代精神确定的意义所在”[3]。

二、有鲁迅文化遗产的整体意识

中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改革削减了鲁迅作品的数量,这一现状导致了进入高校的学生对鲁迅文化遗产的认识缺乏整体性,所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鲁迅导读》课就必须重塑鲁迅文化遗产的整体性。

首先是鲁迅的文学创作。鲁迅自己认为他只有五种文学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和《朝花夕拾》[4]。他显然把杂文排除在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遵循鲁迅自己的看法?还是重新界定?事实上,鲁迅的杂文是跨文体的,往往把小说、散文、诗歌、杂感和述学文的元素融为一体,这既是西方人所说的杂文(essay),也是中国人所讲的大文学。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进行鲁迅文学创作的教学时,就应把杂文也归入鲁迅的文学创作中,理由是杂文乃广义散文之一种(中国古代指诗歌以外的所有作品),而且鲁迅的杂文本身就是对他纯文学的补充和说明。如果在教学中把杂文与五种纯文学分开,就不能更加透彻地解读纯文学。鲁迅杂文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世界,远远超过了五种纯文学。所以,鲁迅文学创作的整体包括五种纯文学和杂文,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

其次是鲁迅的翻译。鲁迅的创作有500多万字①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没有注释的《鲁迅全集》编年版,总字数是5009千字,2005年有注释的《鲁迅全集》是750万字。,翻译也不少,涉及15个国家,110多位作者,近300万字②2009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顾钧《鲁迅翻译研究》中总结鲁迅的翻译有近300万字;2008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译文全集》(共8卷),总共3656千字。,主要是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的翻译,文学作品翻译又涉及小说、戏剧、散文、随笔、童话等多种体裁,理论著作翻译则包括文学理论和其他理论的翻译。从地域上看,鲁迅的翻译以俄苏和东欧的作品为主,日本以及法国、荷兰、西班牙的也占一定比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对鲁迅的翻译有所了解,所以要帮助学生认识鲁迅翻译的整体状况,对鲁迅翻译的组成部分进行介绍,特别要注意以点带面地呈现翻译与鲁迅创作之间的关系,比如果戈理《狂人日记》对鲁迅同名小说的影响。在具体处理这个教学“点”的时候,应从语言文字、主题、反映社会的深广度及结尾等多方面启示学生,以便更深入地认识翻译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

最后是鲁迅的学术研究。本科生对鲁迅作为学者是比较生疏的。综观鲁迅一生,其学术工作有以下几类:小说史和文学史,如《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小说史大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杂文中的学术文及其他述学文,如《朝花夕拾·后记》、《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病后杂谈》系列;科学类文章,如《鲁迅的科学论著集》、《说鈤》、《地质学残稿》;各类序跋,如《鲁迅全集》第十卷、《鲁迅全集补遗》;辑佚校勘的各类文献,如《鲁迅辑录古籍丛编》。这些内容必须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鲁迅学术研究的丰富性,然后择一重点具体分析。例如,可选择鲁迅辑校《嵇康集》来进行教学。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即从1913年开始就着手辑校《嵇康集》,一直持续到30年代,有20多年,先后写出了五篇关于《嵇康集》的序、跋、著作考和著录考。如果从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比较喜欢六朝文章开始算起,他基本上一生都在关注嵇康。通过史料的梳理,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鲁迅创作何以文字简练?何以能够跨越文体?何以能写出《孤独者》和《故事新编》?设置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如何滋养鲁迅,并进一步体会鲁迅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鲁迅的美术工作、图书编辑和版画引介也是鲁迅文化遗产的重要组部分。鲁迅在其创作和出书的过程中,自觉体现出他深厚的美术功底和很好的美学素养。这也要让学生有所了解。总之,《鲁迅导读》课要树立鲁迅文化遗产的整体观,为将来学生进一步研究鲁迅打基础。

三、示范性地解读鲁迅作品

解读鲁迅作品一要具有代表性,二要从易到难。这两个原则的确立主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鲁迅作品的难度。在几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这三篇文章可作为示范:《藤野先生》、《狂人日记》和《复仇(其二)》。选择这三篇文章首先是它们具有代表性。《藤野先生》是作为散文能综合表现鲁迅的知识谱系和文化生命的轨迹;《狂人日记》是鲁迅小说创作各种倾向的萌芽;《复仇(其二)》作为散文诗可以把鲁迅摄取基督教文化那一面体现出来,也能深入表现鲁迅彷徨时期的思想状况。其次是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藤野先生》在基础教育中学习过,学生容易进入,但其文本背后的张力需要在中日文化关系中才能深入理解,这又是高中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藤野先生》进入小说《狂人日记》 是教学内容的深化,能够比较好地展现鲁迅启蒙思想的小说化,进而把握整个鲁迅小说的基调。《复仇(其二)》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体现了鲁迅思想最复杂的状态,涉及基督教与启蒙、迫害先知等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理解它必须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下面重点谈谈《狂人日记》的精读。

竹内好说《狂人日记》“包含着所有倾向的萌芽,对作品整体而言占据着特殊的位置”[5]。竹内好的说法有道理,怎样来进行呢?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这篇小说有无数的研究成果,教学既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考虑有四个探索的方向:一是《狂人日记》的生发;二是《狂人日记》的文本;三是《狂人日记》艺术;四是《狂人日记》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同学关注《狂人日记》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看不到该作品产生的人际因素,所以在讨论中应着重把作品产生的人际机缘提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没有鲁迅留学及教育部任职所结成的人缘,周树人很可能成不了鲁迅。鲁迅完整的生平史教学在此就发挥了作用,实际上就是知识的迁移,也就是学生不容易把鲁迅生平史中讲到的内容迁移到作品的解读中。关于《狂人日记》的文本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序言文字的奥妙、弄清正文中的文史常识和人称指代。序言的文字解读难在它和正文之间的关系,解决这个问题是思考思想主题的基础;小说所涉及的文史常识很多,只有逐一弄懂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人称指代复杂,人称转化频繁,而且在上下文的语境中的具体所指不确切,这要回到文本细节,在反复的讨论中仔细辨析。小说的艺术层面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关注“人”、小孩、月光、陈年簿子和黑屋子等意象,找出它们在小说中的分布情况,最后总结鲁迅通过隐喻和象征,达到了陌生和新奇的艺术效果。小说的结构艺术应该关注总和分的模式建构,特别是情感起伏与语言段落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可和学生一起绘制坐标曲线图,然后通过曲线图分析语言的多少与情感的关系。《狂人日记》的思想层面教学是最后一个步骤,教学中应集中讨论“破”和“立”的相关问题,具体让学生依据小说认识“破”什么,“立”什么,最终让学生体味鲁迅的核心思想与小说的复杂关系,并辐射到鲁迅整个小说创作。综合来看,《狂人日记》的教学改革与研究,要做到“理论与作品分析相结合”,“建立一整套知识谱系,培养学生发散与聚合的思维能力,达到知行合一”[6]。

《藤野先生》的示范解读侧重说明历史真实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悖立与整合,而《复仇(其二)》的解读则要把握鲁迅对《马可福音》的继承和发掘,并不是平地高楼的创造。在此不对这两篇文章的教学做详细分析。鲁迅文学作品的解读是《鲁迅导读》课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可把学生感性地带入鲁迅的艺术世界,让学生感受鲁迅的艺术力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语

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是《鲁迅导读》课程教改教研的整体性构想。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学的过程设置和预期目标都存在差别,所以不能用教条主义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上的总结思考仅仅是抛砖引玉,而更多更好的教学设想与教研总结还需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狂人日记杂文鲁迅
蜕变与抉择:成长小说视野里的《狂人日记》
鲁迅,好可爱一爹
画与理
鲁迅《自嘲》句
《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论析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