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伟,苏军强
(庄浪县畜牧兽医局阳川工作站,甘肃 庄浪 744616)
奶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对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牛均可感染,一般为良性经过,大部分病牛在发病后2~3 d即恢复正常;若大群发病,产奶量会严重减少,直接影响奶牛产奶量及公牛精液品质,并使部分怀孕奶牛发生流产,甚至会导致少数奶牛瘫痪而被迫淘汰,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做好免疫接种,消毒隔离,防暑降温等,是预防奶牛流行热发生及传播的关键。
本病的病原体为弹状病毒属水泡病毒,大小约为140×80 nm,有囊膜,呈子弹形或圆锥形,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血液、肺和呼吸道分泌物中。病毒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钠敏感在50℃10 min,37℃ 18 h可使病毒灭活。在pH 2.5和pH 12的条件下10 min内灭能。成熟的病毒粒子长130~220 nm、宽60~70 nm。牛流行热病毒粒子表面有纤突,中央区域由核衣壳组成,病毒的装配是在宿主的细胞浆内,成熟的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到空泡内或细胞间隙中,出芽的形状为弹状或锥形。
牛流行热病毒可在牛肾、睾丸以及肺细胞和肝细胞等细胞培养物中生长并产生病理变化。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呈子弹或圆锥形,基因组为单股RNA,有囊膜,能耐反复冻融,对热敏感,56℃10 min,37℃18 h灭活。病牛高热退去后14 d内血液中存在病毒。用发热期病牛血液1~5 ml静脉接种易感牛只后,经3~7 d即可发病。用高热期血液中的白细胞接种新生小鼠,可使其发病,发病小鼠表现神经症状,易兴奋,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常倒向一侧,皮肤呈痉挛性收缩,多数经过1~2 d后死亡。病牛大多数为良性经过,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死亡率为1%~3%[1]。
本病主要感染奶牛和黄牛,水牛较少感染。以3~5岁牛多发,犊牛和9岁以上的老牛很少发病,高产奶牛发病严重,母牛中以怀孕牛最为严重,发病率高于公牛,产奶量越高发病率越严重。
本病呈周期性流行,根据相关报道知悉,本病近年来流行周期为3~5年流行一次,而我国广东地区1~2年流行一次[2],有的地区2年发生一次小流行,4年一次大流行。流行方式为跳跃式蔓延,以疫区和非疫区相间的形式流行。本病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短期内可使大多数牛发病且呈流行或大流行。一次流行之后隔6~8年或3~5年流行一次。本病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1.72%和2.54%,流行后虽有零星发病报告,但很快平息[3]。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病牛在高热期血液中含有病毒,自然条件下传播媒介为吸血昆虫(蚊、蠓等)。通过蚊虫叮咬和吸血昆虫感染而传播,因此,疫情的发生与发展和吸血昆虫的生长周期相一致,奶牛流行热发生的时间大多在蚊蝇孳生的8~10月份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一般多发生于夏末秋初,高温高湿且蚊蠓滋生旺盛的季节流行,其他季节发病率较低,发病后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短期内可使多数牛发病,呈流行或大流行。但在南方一些个别牛场有报道称3月份就发病,这种早发与其气候有关[4]。
此病潜伏期3~7 d。病初仅几头牛出现症状,随后波及全群,来势凶猛,表现暂时性发热,体温升高到40~42℃稽留50~70 h,然后体温恢复正常,发病牛鼻镜干燥且无光泽,眼部流泪并见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随后眼结膜和眼睑充血、潮红,有的表现为怕光,在耳尖、角端、四肢末端等处冷感明显,皮温不整,肌肉震颤。有明显粘液性线状流涎、随病程发展可由病初清亮的浆液性转为粘稠脓性鼻液。多数病牛伴有咳嗽,鼻孔开张,呼吸急促,伴有呻吟。肺部听诊可听到喘鸣音和高亢的肺泡音,严重时病牛窒息死亡。有的肩、背、胸、腹处发生皮下水肿,触诊有捻发音。
2.1.2 急性型 病牛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达40~41℃,眼睑水肿,流泪、畏光,精神萎靡,眼结膜充血,皮温不整,呼吸急促,口腔黏膜红肿,流线状鼻液和口水。病程3~4 d。
病牛眼食欲废绝,体温40℃左右,眼结膜充血、潮红、流泪不止,呈腹式呼吸,口腔流涎,流浆液性鼻液,肌肉震颤,精神萎靡不振。胃、肠蠕动减弱,瘤胃停滞,反刍停止。粪便呈黑褐色,干而硬有时混有黏液。还有少数病牛表现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病程3~4 d。
病牛多数体温不高,体温升至40~41℃,食欲减退,肌肉颤抖,皮温不整,精神萎靡,四肢关节水肿和疼痛,呆立不动,呈现跛行,特别是后驱表现僵硬,不愿意动。
奶牛流行性发热的发生具有病种多、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为短暂的高热、气短,有时可引起关节痛跛行。大部分剖检病灶为间质性肺气肿。在诊断方面可结合病畜临床症状特点,做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检验,本病主要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蓝舌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等相区别。
取高热期病牛血液接种于仓鼠肾传代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用已知抗血清做病毒中和试验鉴定分离病毒。或者用病死牛的脾、肝、肺、脑等组织及人工感染乳鼠脑组织制成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或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镜检。
用微量病毒中和试验检测血清中的抗体,采集发病牛只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以检测特异性血清抗体。此外,也可用琼脂凝胶扩散试验检测。
4.1.1 呼吸型 肌肉注射安乃近、氨基比林、喘气100等药物或皮下注射5%麻黄素5~12 ml,以缓解病牛呼吸困难,防止肺部受损严重。同时静脉注射5%葡萄糖1 000 ml,生理盐水1 000 ml,青霉素400万IU,安痛定40 ml,维生素C 8 g,维生素B11.5 g。如效果不明显可反复补液,利于排毒降温。另外,也可肌肉注射抗病毒1号、硫酸卡那霉素。
4.1.2 胃肠型 以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用复合B 30~50 ml肌肉注射,或者用龙胆酊、陈皮酊、姜酊、等药物进行治疗,一般经1~5 d可痊愈。
命题1.1[9] 设(X;≤,→,,1)是一个伪BCI-代数,则X满足下列性质:对任意x,y,z ∈ X,
4.1.3 轻症病例 板蓝根注射液20 ml,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或用葡萄糖生理盐水1 500 ml,0.5%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40万~80万IU混合,一次静脉注射,每日1次。可以缩短病程,一般2~3 d可恢复正常。
4.1.4 重症病牛 须加强护理,采取综合治疗。对体温过高或伴疼痛明显的病例及时使用30%安乃近注射液20~30 ml,或复方氨基比林注射20~30 ml,肌肉注射。对于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应采用320万~400万IU青霉素或氨茶碱1~2 g肌肉注射,每天1~2次,一般经2~3 d即愈,严重者可增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4~8 g肌肉注射,每天1~2次。
4.1.5 严重跛行或瘫痪的病牛 除上述,针对降温,控制感染的治疗措施外,可选用(1)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1 500 ml,0.5%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50 ml,10%维生素C注射液40ml,5%氯化钙溶液100ml;(2)电针百会、肾俞、肾角、肾棚等穴位刺激或用定电磁波(TDP)照射[5]。
中药以清热泻火解毒为主,方剂为:金银花50 g、大黄50 g、鱼腥草40 g、连翘30 g、竹叶30 g、穿心莲25 g、板蓝根30 g、栀子30 g、甘草20 g水煎或研磨成粉过筛后开水冲服,每日一剂,连用3 d。
胃肠炎型:加黄苓30 g、黄连25 g、黄柏25 g、白芍20 g,减穿心莲、竹叶。
便秘型:加芒硝40 g、番泻叶25 g、植物油50 ml。
肺炎型:加牛膝30 g、独活30 g、川断25 g、木瓜25 g、防己20 g。
肺气肿呼吸困难的病例用白帆散:白矾、贝母、黄连、白芷、郁金、黄苓、大黄、甘草、龙胆草、石苇各30 g。水煎2次,加入蜂蜜120 g灌服。每天一剂,连服3剂
治疗风热型病例用青板汤:青蒿40 g,板蓝根、柴胡、黄苓、连翘、金银花各60 g,桔梗45 g。水煎去渣灌服。每天1次。
治疗风寒型病例用荆防败毒散:荆防、防风、桔梗各30 g,川穹、羌活、独活、前胡、枳壳各25 g,柴胡35 g,茯苓45 g,甘草15 g,共研细末,水煎灌服。
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要做好疫区和周边地区的疫苗接种。加强消毒,扑灭蚊、蠓等吸血昆虫,切断传播途径。本病一旦发生,应限制牛群流动,及时隔离病牛,对未发病牛只采取紧急接种,对已发病牛只进行退热、强心、补液等对症治疗,用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
在奶牛流行热发病期间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禁非本区职工进入厂(场)区,谢绝参观。本场工作人员应减少与外界的接触,避免交叉传染。一是在进入厂区大门的消毒池内保持一定容积的消毒药液;二是每天对牛舍及其周围进行两次及以上消毒,每周开展一次全场消毒;三是采用多种形式消灭蚊、蝇,切断传播途径。
一是要保持牛舍通风,搭建遮阳棚,严防阳光直射牛群;二是要调整饲料配方,提高日粮适口性,在日粮中添加小苏打和氯化钾,以缓解奶牛热应激;三是要提供足够的清洁饮水,多喂青绿多汁饲料,保证奶牛营养需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在预防本病有可能流行以前,对未发病牛群进行2次牛流行热灭活疫苗的接种。第一次免疫接种21 d后再进行第二次接种,每次4 ml,免疫期6个月。常发地区要做好杀灭吸血昆虫的工作,同时每年进行灭活疫苗的免疫接种,有较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