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正祥
(天门市陆羽研究会)
也许是离开了江浙、乃至江西地区的“朋友圈”,壮年后的陆羽少有唱和诗作存世;囿於岭南边埵信息闭塞,因此,老年陆羽的宦游生涯鲜为人知。但这段历史,於完整陆羽生平不可或缺,亦对明了其暮年归隐的踪迹大有裨益。故此,特作此《考》,以就教于方家。
《與地记胜》卷八十九广州 “官吏”载:”陆鸿渐,佐南海陇西公幕府。(1)自号東园先生。東园即广州東郊园也。” 具体担任什么官呢?《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六“人物”说:“唐陆羽,竟陵人,为南海帅从事。(2)(3)又诏,除太子文学皆不就。为人高洁,自称桑苎翁。雅嗜茶,尚著茶经三篇。”
“南海”,即南海郡,广州府的别称。当时,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均在广州。 “南海陇西公”、“南海帅”即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李复。 据《唐方镇年表》卷七《岭南东道》载:贞元三年(787年)李复为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贞元四年(788年)为江陵少尹,复任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三载;贞元六年(790年)至八年(792年)复为岭南节度使。
戴叔伦有《容州回逢陆三别》作於被罢容州经略使北还途中,说明“至迟贞元五年夏陆鸿渐已在李复幕中。”[1]
“唐代从事不是具体的幕职名称,也不“单指不参政的幕客”,而是所有幕职的泛称。同时,从事也可指代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支使,掌书记,参谋,推官,巡官等具体的幕职”。[2]例如, 李复任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期间(788-789),李翱有《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4)由此推测陆羽在容州的任职为“巡官”。
最能見证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是周愿。他有“三感说”(5):“愿与百越节度使扶风马公曩时俱为南海连率陇西李公复从事,(6)公诏移滑台,扶风公洎予又为幕下宾,从容两地,七改星火......。愿频岁与太子文学陆羽同佐公之幕,兄呼之。”(7)这就表明,周愿、马总和陆羽三人一起供职於李复幕,先后长达六七年,其中在广州共事四五年。
陆羽为何能到广州“从事”?一是能力与资力,二是故交。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事指的就是参政的幕僚。从史料记载看,幕主往往非常信任从事并委以重任,甚至令其掌留务”。[2]在赴广州之前,陆羽曾任过尉官(7),为洪府户曹府君柳澹撰过笺事状(8),继而带“太祝”衔赴湖南幕。(9)“但鸿渐在湖南并没留滞很久,因为这时故人李齐物之子李复由容管经略使调住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而且当年湖州诗会中的故交周愿为幕中从事,于是陆鸿渐又离开湖南赴广州依李复,入其幕中为从事。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官衔才由太祝迁太子文学,很可能是李复表授。”[2]
关于陆羽在广州的日常工作,《北户录》(10)中有一则辑录:“愚傳聞貞元五年秋,番禺有海戶犯塩禁者,避罪於羅浮山,深入至第十三嶺(山有十五嶺,四百三十二峰,九百八十三飛泉洞府也),遇巨竹百千萬竿,連亘巖谷,竹圍二十一尺,有三十九節,節長二丈,即由梧類也。海戶因破之為篾,會罷吏捕逐,遂挈而歸。時有軍人,獲一篾,以為奇者,後獻於刺史李復。復命陸子羽圖而記之,亦資耳目之一事也。舊記云:李公顧謂門生廣州桑苧翁曰:夫視聽之外、經籍未録、不合有而有者,不知其極。况兹竹載在圖記,不足奇也。漢太尉許慎《說文》有長節竹,謂之䇗(音鐘。一本作籦),得非羅浮山龍鍾之義耶?桑苧翁前席而言,曰:頃天寶末,有韋長史虚舟寓於廬山瀑布泉時,夏月多雨,見瀑布之中流出一桃葉,闊五寸,長一尺二寸。至德初,徐正字嶷,於海塩縣白塔山沙渚之上,得一桃核片,可貯一升,則知草木在山海之間,有瑰形殊狀者,多矣。”从上前段文字可知:陆羽日常的写写画画,直接听命于李復,且能说会道、見多识广,常为刺史“前席而言”。文中记叙的时间“貞元五年秋”、及称呼“廣州桑苧翁” 均与前述方志和“三感说”相吻合。
岭南既有陆羽的“足迹 ”,也有他的手迹。《韶州府志》(11)记载:“陆羽题名并镌“枢室”二字,余襄公有《记》。”(12)记曰:“洗尘而视,则有陆羽题名墨迹在焉;张炬而入,则有六祖偃息石牀存焉。”又《乐昌县志》亦载:“有陆羽题名墨迹在焉。” 泐溪石室位于今广东省乐昌县西石岩寺,洞内有南宗六祖惠能憩息的石床。作当终身信佛的陆羽,此处当然是他心目中的中枢之地,且乐昌地处韶关西京古道驿道。蒋寅先生认为,“陆鸿渐在赴广途中或佐幕期间曾游乐昌”,[2]笔者推测可能是在他离任广州后北上之时。
《唐国史补》(13)卷中载:“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其略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异日在他处”是什么意思?
《舆地纪胜》卷七十六復州“陆子泉”条目下有注文:“羽嗜茶得西湖中井泉以试茶。后於广州赋诗云:“千羡万羡西江水……”。又,南宋名臣郑刚中曾在景陵(5)提及此事:“鸿渐后宦游广中有诗云: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14)“宦游”,泛指离乡求官奔波在外。 由此可知, 后世流传的“六羡歌”,原作於广州。 陆羽居广州,已是花甲之年,地处数千里之遥,得知其师去逝信息,当已经年,不久便结束宦游,回故居“老奉其教”。
又少年时期曾经在竟陵生活的赵璘曰。“余幼年尚记识一复州老僧,是陆僧弟子。常讽其歌云:‘不羡黄金罍...... ’又有追感陆僧诗至多。”(8)推测赵璘在竟陵生活的时间段,约在唐元和末和(或)长庆年间。此时,陆羽已故一、二十年。因此,他所谓的“陆僧”,当是暮年(离开李复后长达十年的岁月)隐居於西塔寺的陆羽。《舆地纪胜》卷七十六復州景物下曰:“覆釜洲:在竟陵县西禅寺,有洲如覆釜,即唐陆羽隐居之地”;《明一统志·山川·景陵》曰:“覆釜洲,县西里许。陆羽隐地。”
试想,如广州任“从事”后的陆羽没有返乡,此《歌》何以始流传给“陆僧弟子”?
《唐国史补》(9)卷中曰:“羽于江湖称‘竟陵子’,于南越称‘桑苎翁’”。国人年老方称翁。可见‘桑苎翁’特指老年陆羽,无能是自号还是人称。
陆羽故居西塔寺有“桑苎庐”,顾名思义桑苎庐乃晚年陆羽居所,方志有图可见。道光《天门县志》卷六山川曰:“西湖......有洲曰覆釜。唐僧積公及陆羽所居。其后積公葬此建塔名西塔寺。寺有陆子祠并桑苧庐......明一统志覆以形似名,相傅即陆隐居之地。”
陆羽少年时期虽然在寺院长大,但常识告诉我们,孩童是不会有单独房间的,且那段时间是不能算“隐居”的。因此,佛事经典将其归为“隐士”也好,方志载其“隐居之地”也罢,都说明竟陵“桑苎庐”是其暮年隐居之所,其名源于“廣州桑苧翁”。”《通论》和《通载》(15)将“隐士陆羽”列传其中,根据是陆羽晚年回西塔寺“老奉其教”,卒后受到佛教界的认可,又足资证明周愿《三感说》的真实、可靠。”[3]
综上所述,陆羽约于55-60 岁时在广州担任过“从事”,也算是高官的幕僚,符合“太子文学”之“级别”。其名号据居所称“东园先生”,今广州市越秀区该地名尚存; 其日常事务有记可窥,“足迹”“手迹”有遗可考。因在此期间闻其师过世而“歌”,后带回故居得以传颂;为纪念“桑苎翁”“退休”后隐居,后人复建“桑苎庐”而传世。这是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有史可考,合情合理。
注 释
(1)陇西公: 指李复。李氏郡望是陇西,遂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2)帅:即连率,连帅。泛称地方长官。唐代多指观察使、按察使。
(3)从事 :官名。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刺史的佐吏。后因而以“从事”为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又有部郡国从事史、大致刺史辖几郡,即设几人。每人主管一郡(国)的文书,察举非法,汉末刺史权重,从事名目更多,文有文学从事、劝学从事等,武有武猛从事、都督从事等,均由刺史自行辟任。
(4)李翱(772~841),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李文公集》卷十《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云“阁下既罚推官直,又请陆巡官状,独不虑判官辈有如穆生者。”
(5)《三感说》:《牧守竟陵因游西寺塔著三感说》,《全唐文》卷六二〇),公元816年时任竟陵守周愿撰。
(6)扶风马公:扶风(今属陕西);马公,马总(?-823年)。 早年任大理评事,后被义成节使姚南仲辟为从事。历任虔州刺史、安南都护、桂管经略观察使、淮西宣慰副使,淮西节使。 忠武节度使、镇国节度使、天平节度使等职。
(7)钱起《送陆三出尉》
(8)[唐]赵璘《因话录》
(9)权德舆《送陆太祝赴湖南幕》
(10)《北户录》:三卷,段公路著,唐代岭南中国风土录。段公路约咸通十二年(871)从茂名归南海。其先仕南粤,后官万年县尉。是书为作者亲自南游五岭间采撷民间风土、习俗、歌谣、哀乐等而作。
(11)韶州:唐韶州属南海郡,乐昌属韶州。
(12)《同游泐溪石室记》:宋工部尚书余靖(1000年~1064年)撰。余曾以尚书左丞知广州。 余靖(1000年~1064年),天圣二年进士。 曾以尚书左丞知广州。
(13)《唐国史补》:李肇 《唐国史补》成书于唐穆宗长庆年间 (821—824),距陆羽去世不过 20年。
(14)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
(15)《通论》和《通载》: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宋]祖琇撰;佛祖歷代通載 [元]释念常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