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漳县加快推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富民强县”和“生态立县”战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扶持林农发展林药、林禽、林蜂、森林旅游等林下种养及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林蜂业是当前漳县的一大特色产业,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养蜂投入低,回报高,技术含量低,特别适宜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漳县因此大力鼓励贫困户加入到养蜂协会中,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给贫困户普及养蜂知识,全力促进脱贫致富,实现了山林资源的保护和农民的共同致富。
漳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地处黄土高原陇西台地和西秦岭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海拔1640~3941米。漳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湿润、半湿润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夏不酷热,冬不太冷,不干不燥,温润宜人,年平均气温7.9℃,一月平均气温-5.9℃,七月平均气温18.6℃。
全县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现有林地面积179.1万亩,有林地面积67.57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37.73%;疏林地面积0.93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0.51%;灌木林地面积54.5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9.74%。森林覆盖率达20.8%,林木绿化率38.72%。刺槐、榆、山杏等蜜源植物100余种,而且各种蜜源植物从春到秋交错开花,蜜源衔接不断,长达7个月的流蜜期为中蜂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或中华蜂,在漳县13乡镇均有分布。2016年以来,为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早日能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漳县提出中蜂产业发展三大工程,即漳县中蜂养殖技术示范工程;“555”小蜜蜂助农增收工程;土蜂蜜品牌培育工程。并划定了中蜂保护区,禁止饲养意蜂,促进中蜂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18年底,发放中华蜂养殖技术资料10000余份,培训蜂农920人,已发展中蜂养殖协会1个,土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8个。目前注册的土蜂蜜品牌有盐井镇的“立桥山牌”“甘湾寺牌”、石川镇的“万家甜牌”、东泉乡的“漳东梦牌”等。大力推广新法养殖,将原来的土法养殖(一锅煮)改变为中华蜂新法活框养殖。全县有蜂农2428户,有蜂群3.33万箱,年产蜂蜜39.96万斤。年产值2397多万元。合作社吸收贫困户180多户,采取“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实行联户养殖,订单生产,统一装罐,统一收购,走出了一条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漳县养蜂的规模大都比较小,蜂农收益较少,科技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蜂农大多数是小学和初中文化,一般是按传统的方法养殖低,质量差,而且养蜂队伍老化,年轻人大多数都不喜欢、不愿意从事养蜂工作,缺乏后继之人。标准化生产滞后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蜂农重数量轻质量,生产的蜂产品,颜色、浓度差异很大。
漳县蜂蜜远近闻名,产量相对较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一些不法小商贩趁机掺假造假,严重影响了漳县蜂蜜的品牌形象。蜂产品的质量问题是养蜂业发展的关键,漳县对蜂产品的质量安全没有完善的体系进行保障,一些蜂农不合理的使用蜂药,导致一些蜂产品出现严重药物超标的现象,这对漳县蜂产品的声誉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漳县没有建立严格的蜂产品检验标准,市场监管没有发挥作用,导致全县蜂产品的品牌形象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影响漳县养蜂业的发展。
漳县养蜂业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工艺和技术,养蜂工具也十分的陈旧,许多农户靠天养殖,放任自流,有的甚至是毁灭式养殖方式(一锅煮),在盐井乡前进村调查发现,有22户中蜂养殖户,养殖条件十分简陋,最多的20~30箱,最少的1~2箱,全部是传统养殖,产量每箱在10~30斤,产量少,效益低。中蜂过冬死亡率高。
(一)发展中蜂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可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养殖不需要专门的场所,不占耕地,房前屋后、田边地头、路边河边、树林里、屋顶上,树洞里都可成为养中蜂的场所。二是生产只需一次性投入。养殖所使用的工具,有的农民可自己制作,专业工具价格便宜。四是养蜂省力,大部分时间不需要专人看管,只要定期消毒、打扫卫生及冬季定期补饲,劳动强度不大。五是发展中蜂养殖,饲养良好的状况下,当年投资,当年就可收回成本。
(二)发展中峰养殖是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一村一品”的好项目。养殖中蜂是一项大有潜力的经济型产业,风险小,投资少,由于漳县适宜养中蜂地域面积大,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人均蜜粉资源面积较大,发展中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政府少加支持,最容易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优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就有可靠的产业项目。
(三)发展中蜂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发展养蜂需要茂密的蜜粉植物资源,有需求就会追求保护,保护的过程,就是对旅游业的重视。漳县既是养蜂的好地方,又是旅游的好去处。生态环境好,没有工业,无任何污染,生产的蜂蜜具有滋补、保健和药用的功效,市场前景好,是上等的旅游产品,发展养蜂业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四)发展中蜂养殖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中蜂养殖会提高当地植物受粉总量,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蜂资源,无论是对经济、对社会、对生态、对生物的进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发展养蜂业、壮大养蜂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独具特色的蜂蜜品牌,促进养蜂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在全县大力宣传养蜂技术、养蜂先进典型、养蜂优惠政策、蜂产品信息等,推动养蜂业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同时加大对蜂蜜品牌宣传力度,结合贵清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融合漳县井盐文化、旅游文化、汪氏文化,塑造漳县林业新品种—林下养蜂文化。
对漳县的蜂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研制系列蜂产品,增加漳县蜂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更多更好的蜂产品投放市场,实现全县养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加大对养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与用地方面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桥梁与纽带作用。坚持依托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平台,为广大蜂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蜂农的后顾之忧,使全县蜂业生产从过去的一家一户简陋单一的小作坊生产,逐渐向以合作社为龙头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提高蜂农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养蜂示范基地,大力开拓国内外蜂产品市场。大力扶持养蜂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蜂农之间的桥梁。由主管部门和养蜂协会牵头,尽可能地为蜂农提供最新的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农闲时间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蜂农进行集中培训,印发养殖本地蜜蜂的技术资料,使它们充分接触到养蜂新技术,掌握市场信息,提高养蜂业生产水平。
密切与工商、质检等部门配合,加强产品市场的管理,实行严格的检测和准入制度,加大打击造假售假蜂蜜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杜绝假冒伪劣的蜂产品流入市场,只有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树立良好的蜂产品品牌,才能促进漳县养蜂业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林下养殖业虽然涉及多个部门,但林业部门应该发挥主力军作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首先要加快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强技术指导,积极搭建蜂农、养蜂合作社与科研院所合作平台,强化人才培养;其次把有关政策及时送上门、送到家、送到户,努力提高政策服务水平;三要通过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林下经济产品市场建设等主动搭建蜂产品交易平台,提供蜂产品信息发布、市场营销等信息服务,建立社会化服务支撑网络,提升林下养蜂业强有力的竞争力,为养蜂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