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医文化思政德育的探讨*

2019-03-19 14:30杨宜花刘端勇赵永红周步高
光明中医 2019年9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德育

杨宜花 刘端勇 赵永红 周步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都在急剧变革,伴随着网络普及,社会大众和各种媒体对医疗信息高度关注,医患双方均深感焦虑,安全感、信任感急剧下降,因此,对作为未来医务人员的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较其它行业高,医学类院校的思政德育理应着重培养。另一方面,医学教育专业性非常显著,医学生培养任务极其繁重,所学课程常为其他专业的2~3倍,教师、学生对学业感到不堪重负。在无形中造成专注于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对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与其他高校无异,仍以专业思政课作为德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度并不显著,形成与社会的期望值不对等的矛盾,医学类院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1]。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主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因为所有学科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德育元素,所有课堂都可以肩负起育人功能,故全体教师都应该承担起思政德育的职责,切实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本文旨在对思政德育融入中医专业教学进行控讨。

1 传统中医文化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具有明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1 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蕴含丰富人文思想教育资源的中医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中医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精神创造,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强调“仁心仁术”“为医先为人”的素养和品格,其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可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具有宝贵的医德教育功能[3]。如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邀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诚恳告诫大医治病,当发大慈恻隐之心;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中载有篇章论述“医家五戒”和“医家十要”,其内容地位相当于医德医风的道德法典。中医文化对医务人员和医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是职业道德的根脉,更是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中医文化将人文道德与中医学科结合渗透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和专业兴趣。同时,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开展思政德育的重要资源,将医学人文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汲取中医传统文化价值观精髓,并注入当代大学生德育之中,在中医文化的传承中加强中医知识培养并与医学生思想道德隐性教育相融合,既有利于传承中医经典,又有利于培育高素质医务工作者。

1.2 思政德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育方式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政德育偏重于显性教育,忽略隐性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显性教育为主,这种定位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政德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割裂,已越来越不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而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要求,通过潜在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个性予以渗透、熏陶和塑造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掘中医教育“传道”所蕴含的人文德育内涵,渗透于专业教学之中,适时、随感而发,不空洞不乏味,较之传统专业思政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具有暗示性、隐蔽性、无意性,是对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与价值[4,5]。而隐性教育的手段灵活,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过程平等,潜移默化长效性好,能有效地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扩大思政德育的覆盖面,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政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

1.3 中医专业教师融入思政专业教师及行政管理教师队伍,形成三位一体教育合力,促进医学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中教师结构不尽合理,从事思政人文教学的教师中,懂得医学人文的教师较少。笔者在长期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1)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获得来自教师的引导帮助,另一方面却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会选择主动求助。2)所有专业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课程文化,尤其中医学类课程蕴含深厚的医学伦理和人文教育。所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的隐性教育,既可以增强专业学习,又可以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3)无论是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的专业教师,还是院系辅导员均从主观上衷心希望“天天和学生见面的专业课教师也能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心理建设”。

2 传统中医文化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途径分析

2.1 高度重视思政德育目标,深度挖掘课程自身人文特色,提取相关思政德育的医家经典著作要素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能被历史选择并传承至今,其知识体系无不包涵和体现着历代医家高尚的品德修养,或是深厚的亲情仁爱,或是坚定的学术意志,或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因此,高度重视思政德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对医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需求,也是为传承好中医文化实现中医专业良性发展的需要。着重挖掘提炼与个人修养、道德三观、情感意志,言行习惯、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亲情仁爱、求真求实、批判发展、学术诚信等相关的思政德育要素,并适时地与当下社会医疗事件相融合,深度发现和挖掘其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故专业教师不但需要积累丰富的中医文化,而且也需要培养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时时学习,处处留心。

2.2 准确构建中医课程独特文化、教学方法和思政德育之间的无声衔接为了实现思政德育的教学目标,除了对于课程中医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教学形式和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构建思政德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完整教学策略。笔者在长期从事专业教学、教学研究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现,巧妙的教学方案设计是实现中医文化德育的关键性因素。顺其自然、润物无声地构建教学设计和隐性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开展德育的核心环节,一旦过度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课程前期,在教学中多通过医家传纪和医学名篇、医学名著介绍名医们的学术成就和医德修养,以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中医情感为主。比如讲解孙思邈的医德医术、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汪昂撰写《医方集解》《本草备要》的事迹,探索医家们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特点,激励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但学习效果显著,而且学生的思想道德也得到新的发展。教学中期,学生疑惑最多、思维最活跃、表达也最积极,也是调整课堂设计、有效执行教学方法的最佳时机。笔者在此期多采用翻转课堂,比如将学生熟悉的中药或者方剂:杏仁、人参、六味地黄丸等内容让学生进行讲解,学生从听课的身份积极地转变为主动挖掘中医文化的授课者,在“杏林春暖”的故事中体会董奉的高尚仁爱,在“人参杀人无过”的片面认识中传播“实践求真、钻研求实、客观批判”的学术观点等。笔者通过长期访谈发现:翻转课堂方式下的学生之间的“分享”授课比师生之间的“讲解”授课,在隐性人文德育的效果上更有优势。课程后期,因课程结束和考试临近,学生学习心理变得急躁和实在,更加需求有时效的学习方法,故而此时不宜对课程内容做过深过多的探讨,以知识点的全面总结、凝练为主,适当加入专业信心和学术诚信相关方面的德育要素。总之,及时准确熟知学生学习心理,合理设计人文德育教学目标,才能实现中医文化和思政德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3 小结

医学生作为社会医疗行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先进的社会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需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医学生的思政德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内涵与素质教基本相同。思政德育不仅是独立形式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渗透在其他专业学科教学中。笔者通过中医专业教育渗透思政德育的教学实践研究,有效促进高校思政德育资源的整合,进而形成教育合力,将有力加强中医专业教育和思政德育融合,促进高校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文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