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龙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实施三年以来,虽因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小企业融资难、环保政策和交通运输领域的规范治理等因素对降本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冲淡效应”,但总体看政策实施效果明显,总体目标得以实现。对于政策未来走向,本文指出降成本宏观政策依然要保持相应的力度和时间长度,且政策应更细化到具体行业。同时就如何激发经营微观主体活力,使“降成本”成为内生需求方面提出十二条建议措施,因为只有企业的内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国家宏观政策这个外因发挥最大的功效。
2016 年8 月8 日,国务院印发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一个时期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回头审视《方案》实施的效果,研判未来政策走向,做好企业自身深化、细化的降成本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
《方案》所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全面系统推进和抓住关键环节相结合、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支持企业发展与实现优胜劣汰相结合、降低外部成本与企业内部挖潜相结合、降低企业成本与提高供给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好政府、市场和企业各自的作用,全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方案》明确的工作目标就是:降成本工作要努力使企业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得到合理和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上涨得到合理控制;3 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方案》还从八个方面提出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具体措施:一是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包括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免征18 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减免一批政府性基金等。二是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包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贷款中间环节费用,扩大长期低成本资金规模,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稳妥推进民营银行设立等。三是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压减各类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组织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逐步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四是合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包括阶段性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规范和阶段性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五是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包括加快推进能源领域改革,积极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实施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完善土地供应制度等。六是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包括大力发展运输新业态,合理确定公路运输收费标准,规范公路收费管理,规范机场、铁路、港口码头经营性收费项目等。七是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包括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开展投贷联动试点,鼓励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金融租赁方式盘活存量资源,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等。八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内部挖潜,开展技术、管理和营销模式创新,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目标成本管理等。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实体经济的政策,在政府系统层层细化,层层抓落实,既看到了短期效果,又充分考虑了长期制度层面的深化改革,在宏观上为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三年来,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基本到位,各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的细化政策,作为实体经济企业也实实在在地获得了政策红利。三是各类实体经济企业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也积极响应《方案》对企业的要求,积极转化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使外因真正通过内因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在转型升级、管理创新、内部挖潜、降本增效、转变发展模式等方面,做了扎扎实实的工作,提高了企业苦练内功的本领。四是在宏观经济转轨变速的过程中,国家宏观政策积极引领,社会、企业各界积极响应。三年来,许多企业有阵痛,但是基本做到了平稳过渡。对于那些本应该淘汰的过剩产能,也实现了宏观政策所需要的积极预期。
2016 年3 月以后,全国性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比如:铸铁、钢材、特种钢、铝、铜、橡胶、玻璃等都有大幅度的价格上涨,2018 年底和2016 年初比,钢材价格几乎翻了一番,目前也依然在高位运行。这又与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环保升级有密切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对降本效果产生了“冲淡效应”。
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能够充分分享到政策红利,但对于民营中小企业,由于银行风险管控力度加大,这些企业分享到的政策红利并不多。虽然宏观层面一直在强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银行内部的管控机制和考核政策的确限制了资金的走向,对降本效果产生“冲淡效应”。
各行各业的环保政策出台,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环保成本,废气、废水的治理,需要大量设备投入;动力机械尾气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也大大地增加了企业制造成本。关键是这种成本的提高,并不能得到消费者在短时间的认同,在销售价格上无法体现,企业自我消化能力不足,也对整体降本效果产生了“冲淡效应”。
近三年交通运输领域的规范治理,限高、限宽、限重,事实上造成短期内运费急速上升,所以也对降本效果产生“冲淡效应”。
对于三年来《方案》实施的政策效果应全面地、系统地、历史地、辩证地看,无论其政治效果还是经济效果总体上是明显的,总体目标得以实现,降本政策的引领作用得以在全社会充分体现。
经过三年政策和市场的多重调整,企业的成本结构及成本消化能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基本平衡。面对诸多国内外政策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的优胜劣汰依然在进行中,还将需要一个过程。降成本宏观政策依然要保持相应的力度和时间长度,给实体经济企业一个调整期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这是很有必要的。我国经济绝不能脱实向虚,这是一个根本原则。本文认为政策还可以更加细化到一些具体行业。我们一直讲“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应该细化后再有区别地实施不同的政策强度,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调整、转型、升级。
《方案》的第三十八条讲到:“改进企业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运营模式,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挥好广大企业职工的作用,激励挖潜增效。鼓励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加强企业标准化建设,推进企业研发设计、物流、采购、安全生产、销售服务等管理标准化,提高运行效率。”字数不多,但题目很大。基于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本文认为,应激发经营微观主体活力,使“降成本”成为内生需求,只有企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国家宏观政策发挥最大的功效。
面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但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为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需要企业坚持战略发展,通过提质增效升级,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战略目标;在成本管理上,需要创新成本管理理念,深化成本挖潜空间,加大成本管控力度,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引入大成本管理战略思想,狠抓全价值链成本优化工作,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谋发展、促转型,切实做好开源节流工作,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面对产品需求结构调整,企业须优化营销策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销售规模性价比。
一是创新营销系统的激励机制。实施营销部门模拟利润中心运行,以销售利润和销售回款作为考核及计奖的依据,即优化产品销售结构增加销售利润,货款收回及时计提奖金。这一政策可大大激发一线营销人员的内生动力,使产品销售结构得以优化,销售利润得以明显提升;即时收回货款,大大压缩了资金在经销商处的停留时间,实现资金快速回笼,《方案》实施当年企业经营现金流实现了大幅度提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有息负债额。
二是提升渠道能力。通过建立渠道布局、推进渠道专营建设、推进品牌店建设等工作,提升了产品销售能力。
三是适时调整促销政策。从给经销商的优惠比例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现金购货优惠,大大增加了经销商的现金提货比例;根据不同区域,在不同阶段分别实施促销方案,提升了产品销售规模。
依托采购平台,通过实施采购准时化付款、采购成本再评估和深化采购管理模式,打造采购供应链竞争优势。
一是实施采购准时化付款。央企、国企相对于大部分供应商中的中小企业而言,有天然的融资优势,包括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把这一优势及时传导给供应商,就可以及时解决很多供应商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资金问题,从而带动供应链整体融资水平的下降,也是《方案》中降低融资成本措施实施的有效途径。因为有很多供应商不能及时拿到供货款项而拒绝谈判供应中其他的事宜,所以通过准时化付款,可以打造企业对外的良好信誉和正面形象,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一些企业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把占用供应商资金当成业绩,这种观念更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及时按合同约定支付货款,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也大大降低了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准时化付款也可大大减少企业内部人员的“微腐败”现象,从而降低供应商的交易成本。
二是全面开展采购成本再评估工作。通过组建专业的成本核算团队,发挥财务、审计、技术、工艺、质量、采购等专业优势,组织对众多规格品种物料、零部件实施采购成本再评估,消除价格、费用偏高的不合理部分。
三是深化采购管理,提升采购降本能力。将降本目标纳入关键绩效指标管理,通过采购价格合理性评价、招标采购、实施采购定价信息化以及准时化付款等专项工作,强力拉动采购管理及降本工作。
实施以上措施并配套以约束机制,大大激发了相关部门和经营单位的积极性,在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保持了企业制造成本的相对平稳。
面对当前内外部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为消化公司剩余制造加工产能,实施“整体利益最大化,内部供应优先”的经营策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供应生产制造资源,加速外委零部件加工工序回收,提高内部供方的供货比例,提升产品价值链附加值。
紧紧围绕企业战略发展思路,持续推进成本优化工作,采取降成本目标管理、项目组推进、全价值链成本分析、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抓住生产、采购、研发、销售等成本关键点,深化挖掘降本增效空间。通过低边际利润产品成本优化、设计降本、降低废品、控制费用、管理创新等手段,不断改善优化成本结构,综合提高产品创利水平。
一是按照零基预算原则,分职能系统梳理分析各项费用,加强非生产经营性费用支出管控,在确保消除无效费用的基础上制定下达各项费用管控指标。二是通过费用预算管控机制,明确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或人员,杜绝预算外费用。三是开展月度费用管控效果分析评价,通报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加大考核力度,确保管控目标实现。
一是创新融资渠道,建立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和外币资金池。充分利用外债、公司债等多种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利用集团公司规模优势扩大授信规模,提升融资议价能力。三是严格资金管控,不断提高资金集中使用效率。四是发挥财务公司内部资金结算中心作用,合理使用金融工具,实现时点性闲置资金理财增值。
一是调整人员总量和企业经济规模相匹配。将调整人员总量和企业经济规模相匹配作为与业务发展融合的切入点,以经济性用人为基础,严格控制人力资源总量,优化人员结构,降低人工成本,确保职工工资稳定增长目标。
二是制定绩效考核政策,落实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机制。实施绩效考核,分解确定工资总额基数,强化效益导向。
三是将人力资源存量和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建立内部人力资源余缺调剂激励机制,充分盘活了内部人力资源存量。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因素成为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因素,企业管理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第一位。在这种情况下,对物的管理也要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因为只有人的作用充分发挥物的价值才能深度开发出来。”①毛洪涛:《业绩管理会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年。在企业这个相对微观层面,如何把每个层级的员工的价值追求与公司整体利益获得相趋同,从而改变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营销人员、生产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去真心实意地践行公司价值最大化,去挖掘各方面的潜力,降低各方面、各环节的运营成本,这一内生需求产生的动力,终将是企业在复杂经营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功。我们期待宏观层面能有更多、更好、更有针对性的“降成本”政策,同时也呼吁各企业,真正加强财务管理价值创造之理念,机制先进、目标一致、全员共御,在市场竞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