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学家的强国精神和爱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

2019-03-19 13:24陈传军孙丰云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爱国科学家育人

□李 波 陈传军 孙丰云

一、大学生秉承科学家强国精神和爱国情怀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对当前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并对2018年工作提出五个“牢牢把握”和四个“贯穿始终”要求。

教育是“教”和“育”两方面的事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保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德立学”、“以德树人”,使各类课程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响应国家号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过很多优秀的爱国、爱民族的科学家,他们都拥有高贵的品格和高尚的精神。科学家精神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爱国科学家的强国精神和爱国情怀不仅需要传承,更是实现“中国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所不可或缺的。大学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大学课堂更是与大学生接触的一线阵地,如果能将科学家这些宝贵的精神食粮在课堂上与大学生分享,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爱国情怀的升华,对专业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不但不应该被遗忘,而应该作为我国的伟大精神财富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秉承这样的初心,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科学家的精神鞭策自己,积极地投身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中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奉献终生。

二、国内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状

两年多来,全国高校在习近平总书记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各项思想政治改革措施如雨后春笋蓬勃开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清华大学建立了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工作体系、党建工作质量保障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系、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三全育人”学生培养体系等。东北大学实施了“领导力提升”工程、“质量提升”工程、“育心铸才”工程、“一五一十”工程、“廉洁护航”工程等。浙江大学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规划,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育课、综合素养课与系列讲座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平台,通过慕课、“微课堂”等教学形式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课”的传播效应。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合,实施“专家大报告+教师重点专题讲授+学生研究性学习+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推进案例式、情境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建立“有分有合、统分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科学的学习效果考核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课堂授课。厦门大学组织开展师生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持续深化师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对“双一流”建设的紧迫感、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这些都是从更高层面的、宏观的改革措施,对各高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课时是否允许,融入过程是否晦涩、生硬,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并吸收,效果如何体现等。特别地,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严谨、结构紧凑,难度高、内容多,如何穿插思想政治内容的教学还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数学课堂在这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还是比较少的。

三、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措施

针对数学专业的特点,数学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须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安排。将爱国数学家的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数学学科的分支很多,每个分支都有优秀的爱国数学家的影子,如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称为数学王的苏步青,中国解析数论的传世人和开拓者华罗庚,从零起步的数学家吴文俊(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有突出成就),“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中国群论的奠基人段学复,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陈建功,拓扑学大师姜伯驹等。他们的成就是璀璨的,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但这些都与他们背后的付出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分不开。数学家们也曾是普通人,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有过梦想,他们的经历必会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现在大学生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正在失去一些本该属于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如果将爱国科学家的大爱传递给他们,定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问题的关键是实施过程要做到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做到有机融合。第一,通过互联网媒体,书店以及查阅各种数据库搜集科学家的素材,这其中包括访谈节目、个人传记以及各种专业书籍。第二,对这些素材进行处理、分析,根据每一位科学家的专长找到与专业体系课程知识点的“触点”,做到有机融合。为不对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造成影响,素材的处理要做到简短、精炼且具有针对性。作为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使德育教育巧妙、自然,确保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育人目标相得益彰。第三,可以将某些素材剪辑成短视频,不定期地在课间播放科学家们的事迹短片,特别是能体现出他们对自己专业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努力奋斗的爱国精神等的纪录片。可断点续播,既充实了课下活动形式,使学生换一下脑筋,得到休息,又能体味科学家们的高贵品格,陶冶情操。第四,充分利用好班级群的平台,在班级微信群里不定期发布一些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分享科学家小文章、专业动态等,给学生以鞭策,督促学习。随着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付诸实施及跟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精神面貌定会焕然一新,对所学专业的看法,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会有一个重新的定位。

四、结语

将科学家的强国精神和爱国情怀融入课堂,在各个专业的教学来说都是行得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很多优秀的科学人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地质事业奠基人李四光、桥梁之父茅以升、动物遗传学创始人陈桢、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周培源、原子能科学之父钱三强、国之大医吴阶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们都有坚强的意志,有为实现祖国复兴,国家昌盛而奉献终生的高贵品格,是很好的素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各个专业的教学中,如果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实践的检验,不仅可以从心灵深处给学生以鼓舞,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也可以加深对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更能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回归课堂,专注课堂,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这也正是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如该教学法能够推广,对各个专业的教学都将如一缕春风,对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改善,对学校的学风,校风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爱国科学家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假如我是科学家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