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艳
伴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国家和政府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此同时,相关学者对河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有关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在对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建设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仍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一般意义上来讲,河流生态系统主要是指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其属于一种流水生态系统,更是扮演着陆地、海洋之间联系纽带的角色,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严格意义上来讲,河流生态系统包含了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以及湿地沼泽生态系统等诸多子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复合型的生态系统,具有过滤、屏蔽、源汇以及提供栖息地等功能。河流生态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河流生物圈中的循环发展。
完整的生态系统必须具备生物与生境两个基本条件,即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和保障生物生存的非生物环境。河流生态系统作为其中的一种,必须具备这两种基本条件和一定的组成结构。根据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描述,不难发现,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河流形态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境的多样性。受河流生态系统多样性特点的影响,在对河道进行防护工程建设时,必须要对河流的生态系统进行详细了解,尽可能减少防护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一)在实施河道整治工程中,势必会对河流的生态完整性造成影响。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的这一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整治工程占地造成的,而草地大多是工程占地的主要类型。在实施整治工程中,草地的面积大多会因此发生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河流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稳定发展情况势必会发生变化。草地作为河流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稳定性势必会对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在河道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势必会对河流周边的陆生植被造成影响,尤其是包含临时占地和永久占地的施工占地行为。通常情况下,河道的整治工程势必会对施工区域的生物、植被造成损坏,导致植被失去原有的生物生产力以及自然能力,进而使得河流区域的景观质量以及生长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在对河流进行防护工程建设时,常常会出现人为干扰行为增多,尤其是施工期间临时搭建的土料场、弃渣场以及生产生活区域等工程,使得原先的土地植物受到一定的破坏。
(二)在对河道进行加固段工程施工时,受抛石工程类型的影响,势必会对水下的生物造成破坏。加固段的施工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多是受临时占地的影响,其主要以林地、草地以及少量的耕地为主。鉴于对加固段的整治工程大多是临时占用,常常会在工程即将完成时,对河流的临时占地的植被等生物进行及时恢复和绿化,进而减少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整治工程中的分流鱼嘴工程以及中汊封堵工程也会对河流生态环境中的植被带来影响。鉴于这两项工程施工范围大多是在水域进行,没有涉及河流草地的占用,或者工程建设占地面积较小等,因而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植物影响较小。除此之外,河道整治工程也会对河流生态环境中的动物资源产生影响。施工过程中对河流土地的占用和使用,会对该生态环境中现有的动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改变原有水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使得河流领域内的爬行类动物数量和种类相对减少,施工人员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以及施工机械排放的污水等都会对河流的局部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直到施工结束或者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
(一)为了更好地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河流进行整治工程时,要采取适当的河流整治措施以及合理的施工计划。河流作为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对河道进行整治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河流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气候特点以及人类活动进行详细全面地了解,充分掌握河流的内在循环规律,在此基础上制订合理科学的整治计划。在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时,要给予河流发展一定的自由性,更好地适应河流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对河段进行阶段化整治时,同样要对该段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坚持遵循河流发展的客观规律,尽最大限度减少对河流平面形态以及断面特性的改变,对整治河道的边界进行合理规划。此外,在充分考虑河流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要对整治工程的施工范围、生产生活区域的划分以及施工材料的选择上进行科学判断。
(二)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采用生态型的整治工程材料。河道整治工程之所以会对河流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受施工材料的影响。在使用传统施工材料时,常常会因为混凝土、砂石等材料造成河道水域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出现河道水域自净功能降低、水土交换阻隔以及河道硬化等现象。通过对生态型河道整治施工材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施工工程给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促进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护坡工程作为河道整治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施工理念的影响下,可以通过生物护坡等方式实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通过对河道铺设具有抗侵蚀性的护垫之后,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表面受雨水的侵蚀后果,利于对地表植物的生长保护,进而增强河道的防冲能力。
(三)在对河道实施整治工程时,要始终秉承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做到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发展。随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加强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也因此成为施工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整治工程仅只注重河流的防洪功能,进而使得整个整治工程实施体系不完整,出现河槽淤积萎缩的现象,甚至在部分河道出现污水垃圾等恶劣情况,这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循环。对此,通过在施工计划中纳入生态和谐发展理念,推进整治工程实施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透水生态型的方式,在河道应水坡的地方种植草类植物,在河道背水坡地方进行灌木的种植。通过这种方式,在对河道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实现河流生态环境的美化,真正实现河流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鉴于河流生态系统发展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其在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对河道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河流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始终坚持生态和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现代生态工程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