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真全
咳嗽一症,临床甚为常见,然其病因复杂,明代张景岳执简驭繁地将其归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并倡“六气皆令人咳嗽,风寒为主”;病机多端,《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治法难穷,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大略不出祛邪利肺、扶正补虚之法。笔者研习经典,结合临床,试就本病症病机作如下探讨,以求拓展临床诊疗思路与方法,服务于病患。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故《难经·八难》谓:“气者,人之根本也”。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亦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肺主一身之气,故《素问·五脏生成》谓:“诸气者皆属于肺”。津液为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同气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太过与不及,以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异常,均可影响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的异常——咳嗽。气液宣通本是生命物质、能量、信息运行的基本保障,亦是生命发生、发展得以维持的基本条件,故,《素问·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金代医家刘完素倡“六气皆从火化”说,其非常重视气液宣通,并倡导“气液不通百病由作”之论,并将这一理论用于指导治疗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五官疾病而获卓效,有“长沙复生”之誉[1]。气液宣通与咳嗽病证亦关系密切,试从六经、五脏、三焦角度以论之。
1.1太阳之咳《伤寒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为寒水之经,邪气郁滞,经气不利则头项强痛而恶寒,肺气壅塞而不得宣通,故咳嗽上气;邪气郁闭,气不布津,津聚为饮,液凝为痰,故咳嗽吐痰;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腑气不通则为膀胱蓄水,水饮上迫,则吐涎沫而头眩,或为短气而咳。故,治太阳经证宜用仲景麻黄汤、射干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达宣肺达邪、顺气导痰。太阳腑证宜以仲景五苓散、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等通阳化气,利水解表。
1.2少阳之咳《伤寒论》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为相火之经,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化热,故口苦,咽干,目眩而胸胁苦满。胆热上犯,肺胃气机不利,故,咳嗽呕逆心烦,默默不欲饮食。《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是动则病……嗌肿喉痹。”另外,《针灸甲乙经》谓:“夫胆者,中精之府……咽为之使”,因此,咽喉部燥痒、疼痛等症常见于少阳之经气液宣通不利所致。故,治少阳之咳当以仲景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利枢机为法,以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1.3阳明之咳《伤寒论》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为燥土之经,邪入阳明,肠胃失调,邪从燥化,故病以里热实证为特征。燥热之气未与有形积滞相结而弥漫全身,或热壅于肺为咳嗽喘逆,或热闭于肺则呼吸迫促;抑或燥热之气与宿食相合,形成燥屎,结滞肠中,而成阳明腑实之证,以令下腑(肠腑)气液不通,上脏(肺脏)津气不利,而为咳,为喘。故,治阳明经证之咳,当以仲景麻杏石甘汤以宣肺泄热,降气平喘;对于阳明腑证之咳,除有仲景三承气汤之通腑泄热外,后世温病学派尚有宣白承气汤以治之。
1.4太阴之咳《伤寒论》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为湿土之经,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则脾土不运而寒湿停滞,肠胃气机不利,气不宣通则腹满时痛,液不宣通则浊阴上逆,影响胃气则为吐,为食不下,影响肺气则为痰,为饮,为咳嗽上气。清阳不升,土湿下行,则为泄,为利。故,治太阴之咳,宜以仲景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理中汤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后世平胃二陈汤、六安煎、参苓白术散亦为健脾利湿,温化痰饮之治。
1.5少阴之咳《伤寒论》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为君火之经,寒化则心肾阳虚,阴寒内盛而有脉微细,但欲寐,以及阳气不达,气液不得宣通,寒饮内生而肢厥下利,口渴呕逆,寒饮犯肺则咳嗽胸满,无热恶寒;热化则阴亏于下,火亢于上,而为心肺火郁,气液不得宣通,或为燥火灼金而入睡干咳,或为阴不敛阳而不得眠。故,治少阴之咳,当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小青龙汤以温阳散寒,利水化饮。甚而用肾气丸以温补肾阳,益火消阴。对于热化证,宜以仲景黄连阿胶汤、猪苓汤以滋阴降火,利水化饮。
1.6厥阴之咳《伤寒论》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为风木之脏,病入厥阴,气火内郁,疏泄失常,而发生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气火上扰,则心中疼热,胃脘嘈杂,甚而肺气不利而为咳嗽胸痛,迁延不愈。故,治厥阴之咳,宜以仲景乌梅丸、麻黄升麻汤以清上温下,宣畅气液。
2.1肺脏之咳《素问·咳论》谓:“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亦即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均可涉及于肺,令肺失宣降,气液不得宣通,而为风、为寒、为燥、为湿、为痰、为火、为虚之咳,此即明代张景岳咳嗽分外感、内伤之渊薮。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常令肺气失宣而鼻塞气促、胸闷咳嗽,内伤饮食多令肺气不降而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治法常用荆防达表汤、止嗽散、桑菊饮、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以祛邪利肺、以沙参麦冬汤、补肺汤等以扶正补虚。
2.2心脏之咳《素问·五脏生成》谓:“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即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之作用……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环,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故又有“呼出心与肺”之说。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等导致气血异常,气液不得宣通,从而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症。治法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煎等以理气活血,化痰止咳。
2.3肝脏之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天气通于肺……风气通于肝”。肝具风气,主升、主动,故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对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具有重要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起着调节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亦能正常和调。倘肝疏泄太过,亢逆化火,木火刑金则为咳嗽气逆,胸满胁痛。肝之疏泄不及,或曰肝失疏泄,令全身气机郁结,气液不得宣通,导致气血津液代谢障碍,为痰、为饮、为水、为湿,痰浊蕴肺或水饮迫肺,亦为之咳。治法常用化肝煎、加减泻白散以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或以柴平汤、柴苓汤以疏肝运脾,燥湿利水。
2.4脾脏之咳《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亦即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健运,气液宣通,而无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的生成。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而现喘咳痰多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说。此外,脾气虚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散精于肺,而使肺失滋养,或为肺气亏虚,或为肺阴不足,均可令肺虚而咳嗽气短,胸闷喘息,此即土不生金之谓也。治法常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以培土生金,化痰利湿。
2.5肾脏之咳《素问·逆调论》谓:“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过程,肺、脾、三焦、膀胱等脏腑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尤其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又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故谓肾主水液。若肾中精气蒸腾气化失常,气液不得宣通,则可关门不利而见尿少、水肿,甚则凌心射肺而为悸、为眩、为咳、为喘。另外,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肾脏之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脏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而见动则气喘,甚则咳吐涎唾之症。治法常用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金水六君煎、苏子降气汤等以补肾降气、化痰利水。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元气升降出入的通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肝、肾、膀胱等许多脏腑协同作用而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若三焦水道不通,气液宣通不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就难以实现,上焦不利,则为咳、为悸,中焦不利,则为痰、为饮,下焦不利,则为水湿肿满、便溺不利。
是故,《素问·咳论》谓:“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腹满,不欲食饮”——中焦受之;“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上下二焦受之。因此,久咳不已,三焦受累,中气虚羸而痰饮水湿积聚于胃,甚则上犯于肺,故谓聚于胃,关于肺。此为后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理论渊源。
《伤寒论》230条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张令韶注曰:“不大便者,下焦不通,津液不得下也。呕者,中焦不治,胃气不和也。舌上白苔者,上焦不通,火郁于上也。可与小柴胡汤,调和三焦之气,上焦得通而白苔去,津液得下而大便利,胃气因和而呕止。三焦通畅,气机旋转,身濈然汗出而解也。”[2]故,针对三焦之咳,当以仲景小柴胡汤法和解少阳,通利三焦枢机,以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若上焦症剧,可合麻黄汤、桂枝汤之类;中焦症剧,可合平胃散、三仁汤、小陷胸汤、半夏厚朴汤之类;下焦症剧,可合五苓散之类。
清代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卷六中谓:“兹有一方,可统治肺胃者,则莫如小柴胡汤……盖小柴胡汤能通水津,散邪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减合法,则曲尽其妙。”[3]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卷二中亦谓:“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慢求(熟读《金匮》者自得之),又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治优优。”[4]当代医家,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早年作文曾谓:“小柴胡汤能使上焦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故凡属于外感咳嗽无论新感或旷日持久之咳嗽用之咸宜。”[5]诸家均得经旨,均悟仲景旨趣,确为中肯之语。
概言之,“气液宣通”当源起于《黄帝内经》“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发扬于金元医家刘完素,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临床咳嗽的辨证论治,审证求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