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运用渗透到各行各业,正潜移默化地变革着我们生活、工作和思维,也推动着政府审计工作的变革。新形势下,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政府审计工作是实现政府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必由之路和完善国家治理的迫切需要,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大数据政府审计工作。2015 年,国务院颁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全面推进大数据在各个行业的运用与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的战略”。《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在政府审计工作实践中探索大数据技术运用的途径”,“通过利用大数据实现政府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金审计工程”和“863”计划项目的推进也加快了政府审计和大数据的融合。利用大数据开展政府审计能有效规避审计抽样风险、保证审计的及时性和持续性、提高审计效率。因此,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在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技术、审计平台、审计思维等方面的创新,对于进一步深化政府审计工作、改善国家治理结构和提升审计监督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的审计模式、审计方法、审计职能、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范围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呈现出新的形态。
大数据具有的大量性、多样性、快速性、价值性特点为全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提供了条件,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收集并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数据(包括非结构化数据),通过采用关联对比、数据挖掘的整体审计模式发现审计中的细节数据信息,多维度和深层次地分析数据,解决审计数据跨领域、跨行业、跨层级问题,让审计人员能从总体角度全面把握审计对象,确保审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模式由传统的抽样向整体模式转变,避免了审计的抽样风险,提升了审计的效率。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方法由单一向多维转变,主要采取一下三种方法: 一是查询分析,通过SQL 结构化查询语言语句对审计数据进行查询、计算、关联、分析。二是多维分析,基于海量数据采取多维分析技术对审计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如将审计对象的关键信息设置字段,并建立多维数据集,通过切片、切块、旋转、钻取等方式,全面、精准把把握被审计对象。三是数据挖掘,审计人员采取抽取、转化、分析、模式方法对财务、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同时,离群点技术、聚簇分析、序列分析能提高数据分析的精确度,发现审计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大数据的运用大幅度地提升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改善了数据处理的方法,审计职能也从事后揭露到全过程监督转变,审计人员通过广泛收集、深入挖掘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数据,建立数据库系统,并对大数据平台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动数据,发挥事前预防功能,有效规避潜在风险,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能对数据深入剖析,并预测趋势走向,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全过程监督。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审计规模、难度的加大,使得风险也随之加大。传统的审计组织结构受技术和数据限制,在审计部下设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社保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科室,各科室之间以“单兵作战方式”开展审计,这种组织结构缺乏有效沟通、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导致部门之间协作能力较差,影响审计效率。为了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政府审计的组织管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逐渐趋向扁平化,即实行审计机关负责人垂直管理,由审计小组长直接开展审计,利用大数据整合各个部门资源,建立“整体分析-分散审查—集中研究”的组织管理模式。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经济社会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审计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在许多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需要政府审计范围延伸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大数据为进一步扩展审计范围,实现政府审计全面覆盖提供了技术支撑。如政府审计机关可利用大数据平台获取被审计对象的人实时信息,并持续跟踪数据动态,评估潜在风险,实现时间上的审计全覆盖,同时,大数据能最大限度整合跨行业、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实现信息资源上的审计全覆盖。
大数据背景下,尽管我国政府审计在审计模式、审计方法、审计职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但受制度环境、技术、平台、人才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大数据审计创新仍存在很多问题。
当前,我国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还缺乏完善的法律准则和制度保障,尽管近几年国务院和审计署出台了如《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等指导性文件,提出要构建大数据审计模式,搭建数字化审计平台,实行联网审计,对计算机审计数据行为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但这些政策性精神尚未转化为法律法规,而我国现行审计法律制度体系也并没有体现大数据审计相关内容,导致大数据审计在数据收集、储存、处理、分析各个流程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据,无法保证大数据审计的合法合规性,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一是现有审计技术与云计算技术要求不同步,云计算技术通过互联网集群计算能力和数据的效率化传输,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数据信息传送平台,但现有政府审计仍以人工为主,不仅影响审计效率,还难以满足海量数据分析需求,导致审计结果的不精确性。二是现有审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要求不同步,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和互联网将不同的数据联系起来进行整理分析,实现对数据的实时监测和有效控制,但当前物联网在审计中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无法适应大数据审计的要求。三是现有审计技术与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安全要求不同步,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数据收集和汇总渠道更为广泛,海量数据可能存在虚设,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且数据存储成本更高,现有政府审计技术在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分析上还存在缺失,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大背景下,数据源是政府审计的基础,建立大数据审计平台是推进政府审计信息化、提升审计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增强审计监管力度的重要举措。但大数据审计平台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当前审计机关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受传统管理体制的限制,尚未建立完整的大数据审计平台和数据采集分析长效机制,导致各部门审计数据孤立存在,更新不及时,无法形成关联性和连续性,基础数据环境薄弱影响大数据审计有效的开展。
一是审计人员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不高,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审计能力,还要精通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电子数据分析等多样的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而现有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数据信息和技术化掌握程度不够,政府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和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完成,不仅影响审计效率,还会增加审计结果的风险性。二是审计人员缺乏大数据背景下所需的数据收集处理能力,大数据背景下,财务数据的
结构和形式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包含了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传统的数据收集处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海量信息分析要求,而现有审计人员数据筛选和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大数据审计的要求。
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给审计工作带来机遇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一是数据安全风险,大数据背景下,被审计对象的数据包含大量的隐私信息和商业私密,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由于审计人员违规操作、系统漏洞、安全防护不到位等导致数据信息被泄露、盗取问题,产生严重的审计风险,影响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二是数据质量风险,一方面,审计人员在采集、处理、录入被审计对象数据时存在录入有误、不完整现象,影响数据质量和分析结果;另一方面,各单位、各部门信息系统的不一致性导致被审计对象数据不标准,数据质量不高,加大了审计的风险性。大数据背景下,审计风险更加复杂多样化,这加大了审计过程中对风险识别、评估的难度。
创新的对策
新形势下,大数据带来政府审计在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审计范围等方面颠覆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不仅需要完善大数据审计法律法规、构建大数据审计平台和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还应在审计思维、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审计准则是合法合规开展大数据审计的重要保障。一是不断完善政府审计制度的具体细则,立足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的特点,修订审计过程中不合理的法规标准,确保审计的规范化。二是建立全方位的大数据审计指南,覆盖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思路、流程、方法、技术等多个方面,全面保障政府审计的开展。三是“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审计规定,基于审计风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不同行业的审计要求存在差异,可以实行国家审计署和地方审计署联合制定规范的审计制度,由国家审计署制定总体审计准则,地方审计署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审计制度,确保审计制度的可操作性。四是建立严格的惩戒制度,对违法违规的审计人员实施连带责任制,以提升法律法规的警示作用。
数据平台是大数据背景下开展政府审计的重要基础,国家审计机关应充分利用“金审工程”的成果和大数据,构建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实现信息全覆盖的一个网络,具有审计和预警两大功能,包含数据交换中心、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备份中心以及审计监管、现场审计、联网审计、审计结果评估、网上审理、风险监控六大系统的大数据审计平台,同时加快完善数据标准统一的信息平台建设进程,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设置同一信息标准,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储存、检测和共享,要加大大数据平台研发力度,将云计算、物联网充分融入大数据政府审计平台,提升政府审计的效率和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影响大数据审计质量和效率的直接因素,应不断完善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批符合大数据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审计人才队伍。一是严格人才甄选机制,把控好审计人员选取的基本标准,优先选取专业素质过硬和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二是调整人员结构,加大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学习大数据与审计交叉的学科、分阶段培训和岗位轮班制强化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具备问题核查、计算机运用、分析研究和精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审计人才。三是提升审计人才大数据分析和数据信息化水平,可采取信息专家讲解、优秀案例分析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促进审计人员快速掌握最先进的数据运用技术和扩充理论知识范围,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四是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大数据背景下,要严格限制数据终端审计信息的权限,严格约束审计人员保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分析数据,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五是审计机关应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开设大数据与审计相结合的专业,并设立专项研究资金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已经深入到国家治理的横向和纵向的各个方面,海量数据的处理使得审计方向由传统局部到整体过渡到大数据时代整体到局部,这种转变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积极转变审计思维方式、更新思维观念。一是要革新审计人员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加大对大数据理论知识的普及度,增强审计人员对大数据的理解和认同,实现由“业务驱动”到大数据时代“数据驱动”审计思维方式的转变。二是变革审计理念,数据式审计模式更关注数据的量化,这种从抽样到全量的转变需要更新审计理念,在关注财政财务收支合法合规真实的同时,应从更高的战略角度,全面深入观察、思考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数据,并挖掘内在信息价值,确保对数据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创新大数据审计方法是有效应对复杂多样的审计风险和提升政府审计效率的重要举措,一是要持续优化完善电子政务系统的内容、管理、实操性和安全性。应借鉴国外经验成立相关部门来管理电子政务系统,并结合我国目前审计现状完善电子政务审计内容和结构,制定审计指南指导并约束各类电子政务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能满足公众信息的需要。要大力提升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操性,依据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国际标准,做好系统运营、维护和问题的实时跟踪与反馈,提高审计的质量。同时在继续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电子政务审计安全的重视度,确保电子政务审计系统的安全保障性。二是积极采用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方法,利用数据审计分析模块综合多年历史数据,通过筛选关键部分进行研判,创新型地改变当前审计工作方法,实现由传统映射过去向风险评估和预测未来转变。
传统政府审计流程主要分为准备、调查、实施以及报告四个阶段,大数据背景下,应主动创新大数据式审计流程,在各个审计阶段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一是将大数据融入每个审计流程,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网络爬虫技术智能识别被审计对象的非结构化数据,并标准转化为审计数据,提升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效率;在数据处理和储存阶段,可利用大数据处理平台对各个渠道的被审计数据进行质量筛选、清洗、消除冗余,去伪存真并保留有价值的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存储效率;在数据分析阶段,除了利用传统的查询分析、多维分析、关联分析以外,还可采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方法,不仅提升审计结果的精确性,还能预判未来的风险,扩大数据分析能力。二是积极搭建以政府为主体、第三方服务商为技术指导的云审计体系,构建云审计业务流程,即审计分析云收集审计分析环境需求,通过数据和系统目录提出申请,并分发给审计分析一体机,最后传达给下级审计机关,不仅提升云审计监管质量,还整合了审计数据,降低审计风险。
大数据的到来给政府审计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审计技术的创新是打好这一战役的关键。一是在审计中引入云解决方案,缩短审计开始和结束之间的时间间隔,确保审计结构与大数据变化的同步性,推进持续审计,提升审计实效性。二是依托大数据挖掘技术采集和筛选海量数据,剔除质量、价值不高的多余数据,并进一步处理分析和关联目标数据,实现对数据的快速“提纯”,降低数据分析难度。三是在原有的数据库基础上构建云数据系统,将各个渠道的审计数据统一收集并存储,实现对审计资源的共享,为大数据审计分析提供全面丰富的数据资源。
大数据背景下,为了应对传统审计模式无法适应庞大的数据量增长、种类繁多复杂和结构化程度低的电子信息数据这一问题,应持续创新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式审计模式。一是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构建协同审计工作模式。审计机关应立足大数据审计平台组织协同各地方审计机关、各部门在任务分配、项目计划、资源调度等方面做好组合,制定包含年度审计计划、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的战略目标,利用大数据平台做好内部资源调配,实现数据资源、信息和专家经验的共享,完成协同任务。二是建立完整的数据分析预测系统,能及时根据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建立适应的数据采集方法,随机应变处理好特殊情况。
丰富优质的数据是大数据审计的基础,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机关要高度关注数据的全面性和质量化。一是审计机关可利用互联网多渠道采集、被审计对象定期上报、大数据平台集中收集等多种方式,覆盖各部门各渠道的全口径数据,确保数据的全面性。二是要利用好大数据的检查评估功能,实时监测数据的异动性,并第一时间反馈给数据处理中心,确保数据的高质量。
大数据背景下,审计风险更加复杂多样难控,应防范数据风险,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为大数据审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是要提升审计人员的数据安全意识,通过建立健全的保密制度制度来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并在审计数据采集、筛选、存储、处理、分析阶段设置访问权限和备份数据。二是建立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全方位、实时检测数据中心服务器,防止病毒入侵和网络攻击。三是建立强大、覆盖面广、网络宽带承载力大的网络系统,为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引入政府审计提供硬件支撑,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保留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四是提升信息系统支撑能力,利用虚拟化技术整合原有的审计存储资源,为审计数据中心提供了总CPU 资源482GHZ、总内存1.6TB、总存储200TB。
一是利用大数据平台对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的被审计对象做好分类,对重点关注对象加大审计频率和时长、扩展地方审计机关审计范围,提高整体审计机关的数据风险和审计风险的防控能力。二是及时应对好被审计对象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新业务和新风险,尤其是票据业务、城市管理业务、互联网金融等,做好事前预防工作,从源头上防范审计风险。
为了实现对大数据政府审计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实时跟踪监督,应建立非现场审计监控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全网互通、全流程、实时地对地方审计机关的电子账目或审计数据进行抽样、处理、检查、分析,提高风险预警防控能力,极大提升审计机关各个区域和各个地方审计部门的风险管控能力,为现场审计提供有效的线索资料,保证审计效率和质量,节省审计成本。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亟需建立一个能采集多渠道海量数据、处理速度快、挖掘数据价值、储存容量大、结果分析精准、实时跟踪全流程、风险预警和事后反馈的大数据审计体系,以提高政府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创新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审计思维、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技术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审计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