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谢 东
(2019年4月16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广西全区蚕业工作暨蚕桑产业扶贫工作会,主要任务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一号文件、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18年广西蚕桑生产发展成效经验,分析形势,部署2019年全区蚕桑生产和产业扶贫工作。
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希望大家利用好这次机会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刚才,李标站长对2018年广西全区蚕桑生产情况向大家作了汇报,就2019年的重点工作做出部署。南宁、河池、百色等6个市县作典型发言,介绍了他们的情况和打算,讲得都很好。希望大家抓紧落实好李标站长的工作部署,相互学习借鉴各地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共同推进特色富民的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去年全区蚕业工作会议以后,各地坚持以质量效益为目标,努力降低蚕茧市场价格波动、台风洪涝灾害、病虫害多发等不利影响,认真贯彻有关决策部署,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了产业转型发展,取得良好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区桑园面积18.95万hm2,同比减少了0.90%;蚕茧产量36.89万t,同比增长3.81%,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蚕农售茧收入172.16亿元,连续8年超百亿元,蚕茧平均收购价格46.67元/kg;全区小蚕共育率82.50%,方格蔟应用率75.00%。全区生丝产量3.18万t,茧丝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了蚕桑生产。
2018年,广西全区54个贫困县中有46个发展种桑养蚕,其中有17个县把蚕桑产业作为“5+2”主要产业来抓。全区贫困县桑园面积9.69 hm2,约占全区51.16%;蚕茧产量15.19万t,约占全区41.17%,蚕农售茧收入约70.87亿元。以百色靖西市为例,全市养蚕贫困户人均收益超4 000元,蚕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广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科技服务团(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获2018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团队。蚕桑产业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既融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发展壮大了产业基础,提升了产业地位。
近年来,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分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以质保牌,以信取牌。2018年宜州区以蚕桑特色产业为依托获得“中国蚕桑之乡”“全国农业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四大称号,成为广西蚕业在全国的亮丽名片。通过加强宣传和举办展销活动等,提升广西桑蚕茧丝绸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打造出了两广二号和“桂蚕”系列家蚕品种、“桂桑”“桑特优”系列桑品种品牌,形成了“南方丝缫”“刘三姐”“绮源”等知名蚕丝被品牌。培育了河池市宜州区、环江县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品牌,“宜州桑蚕茧”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并荣获首批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近年来,广西蚕桑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合作创新、集成创新等形式,在蚕桑基础研究、优良品种、实用技术、设施设备创新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2018年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共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成果登记13个、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11个。其中,“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广西蚕桑产业有史以来第一次连续两年获得广西科学进步奖一等奖。这些科研成绩的取得很不容易,借此机会向广大的蚕桑科技工作者表示敬意!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桂政发〔2019〕7号)。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目标、厘清思路、综合施策,不仅要求农产品质量好、农业产业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还要求农业经营效益高、农民收入多、农村生态环境美。
蚕桑产业是广西的优势产业,也是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更是绿色发展产业,在全国保持着领先地位。在全国全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下,广西的蚕桑产业要积极融入大农业,把握机遇、顺应潮流,发挥特色优势推进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广西蚕桑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蚕茧产量约占全国的50%,但蚕茧产量多而质不够优;二是蚕桑产品品牌众多,知名品牌很少;三是蚕桑生产大而不强。虽然总量大,但是仅限于原料茧丝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影响力较小。坚持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坚定不移地推进质量兴蚕业、品牌强产业,提高产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广西蚕桑发展质量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大力推进蚕桑生产标准化 要生产出优质蚕桑产品,首先要抓好标准化生产。今年春节后农业农村厅组织春季调研活动,我们在宜州调研时发现,方格蔟和采茧机有好几个厂家生产,但没有统一标准,方格蔟规格从300多孔到100多孔不一,普及推广很困难。所以要从推进蚕桑生产标准化方面提升蚕桑产品的质量。一是加快标准制定和修订。重点是要抓紧制定和修订种桑养蚕的农业标准,省力化养蚕机具的行业标准等。二是加强标准宣传推介。大力宣传规范使用桑园农药和蚕用蜕皮激素、防病药物等,研究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从源头上减少养蚕过程中农药中毒、激素乱用现象。三是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把是否按标准生产作为政策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推行良好蚕桑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
2.实施品牌提升行动 要围绕品牌创建、品牌认证、品牌保护、品牌营销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大力开展蚕桑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一批蚕桑特色产品品牌,将品牌建设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加大品牌创建支持力度。这些方面宜州区结合特优区建设已经在做了,希望多总结提炼推广。二是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可以参考其他农产品建立蚕桑品牌目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蚕桑品牌“含金量”。三是建立健全激励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假冒行为,为品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四是通过参加农业交易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方式,搞好品牌营销活动,鼓励媒体宣传推介优质蚕桑产品品牌。
3.集成运用现代要素 广西蚕桑产业质量不高、大而不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产业素质不高,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必须强化现代科技装备支撑。一是大力创新推广运用农业新技术。目前蚕桑生产机械装备水平不够,应加大力气遴选示范一些前瞻性、引领性技术,组装集成和转化应用一批特色高效品种或技术,推进蚕业智能装备示范运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需求。二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全面深化种业权益改革,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以多种方式参与企业研发,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推进蚕种生产经营向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蚕桑良种质量。三是加快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培育蚕农专业合作组织,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改进蚕农分散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当前,我国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动力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广西蚕桑产业亦是如此。一是与第二三产业相比,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不高;二是蚕桑产业链条短,蚕茧附加值不高;三是蚕业多种功能挖掘不够,生态文化等价值拓展不充分。此外,导致产业效益低、农民增收动力不足的原因还有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成本刚性上涨、经营主体能力不强等。所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降低蚕桑生产成本 节本就是增效,要在“机器换人”、降低人工成本上做文章。一是加快推进蚕桑省力化技术与机械的应用。抓紧研究制定出台省力化器械装备转型升级的行业标准,推出一些具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创新开发适合广西实际的优质、高产、高效、节本、省力化种桑养蚕技术,提高蚕桑机械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蚕茧生产成本。二是大力发展蚕桑集约化。推进耐旱抗病适应性强的蚕桑优良新品种选育和更新换代,同时积极发展工厂化、园区一体化等集约化管理模式和技术,比如南宁市邕宁区的三江村模式等。
2.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针对目前广西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效益难以提高的问题,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要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互换、土地入股等方式,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蚕桑生产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蚕桑生产性服务组织,除了目前的小蚕共育,还应支持蚕桑生产服务组织提供桑园病虫害区域性统防统治,蚕茧统一采摘、收烘、销售等直接面向蚕农的生产服务,引导农民抱团发展,从而提升蚕茧单产和整体质量,带动农民增加收益。
3.推动蚕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要围绕构建现代蚕桑产业体系,把蚕桑产品加工业作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推动蚕桑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一批蚕桑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创建蚕桑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打造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二是开发拓展蚕桑多种功能。要采取多种方式把产业链延伸和生态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2018年在南宁市横县举办的“三月三”桑椹旅游美食节活动结合了民族特色,效果很好。这个“果桑+文化+休闲旅游”就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典范。还有宜州区的“桑树(果)—桑枝食用菌—桑叶茶(酒)—药物(桑树生物碱)”“蚕沙—有机肥”“蚕蛹—饲料(食品)产品”等产业链延伸开发,都做得有声有色。要积极对接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充分利用蚕桑资源,一定要由过去单一的栽桑养蚕模式变成多种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近几年,我们都在强调坚持市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比如种植业处、市场处、产业化处等也都在做这个工作。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是当前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供需脱节、资源错配等问题仍很突出。就广西蚕桑产业而言,要高质量发展,就要考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内部需求提高优质蚕茧供给比例和信息化服务,围绕外部需求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才能实现供给平衡和质量效益双双发展。所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围绕茧丝市场需求,着力提高优茧供给比例 在保障广西蚕桑生产有效供给和稳定我国蚕桑生产在世界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优良蚕桑品种、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以及缫丝设备工艺改进,减少低等级桑蚕丝生产,增加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桑蚕丝制品生产,进一步提高广西优质茧供给比例。一是坚定不移地扶持优势区域发展桑蚕生产。从全区实际出发,按照地域气候资源优势,以良种、良法为核心,按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二是加快推进产业向园区集聚。以宜州区蚕桑特色优势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强全区蚕桑高质量发展园区的示范建设,落实特优区建设规划纲要,强化品牌引领,深入挖掘蚕桑特色产业生产潜力,辐射推动全区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培育打造广西茧丝品牌,辐射带动全区优质原料茧生产,逐步提高广西优质茧生产比例,实现产业增效蚕农增收。
2.围绕市场信息的需求,推进蚕桑信息化融合发展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蚕桑产业。一是构建蚕桑产业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大农业构建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强蚕桑数据采集、整合、传输、共享,强化农业大数据应用。今年2月份的春季调研,我们走访了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和河池市中农茧丝绸有限公司,他们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就是通过整合企业与种养蚕农需求,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资金和为蚕农提供生产物资供给的服务。二是可以借助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继续举办培训周活动,完善全国培训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培训资源,帮助广大农民获得信息服务。这段时间,我们党员干部使用的学习强国APP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我们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也可以参考借鉴。
3.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广西蚕桑发展必须要坚持大开放、大合作、大交流的理念,围绕产品、企业、产能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蚕桑发展对外开放合作。一是推动产品走出去。充分利用广西的沿海区位优势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力,积极扩大广西茧丝对印度、日本、东盟乃至欧盟、中东的出口份额,同时还可以把广西优秀的蚕桑优良品种推送出去,广西的桑树在古巴就生长得很好。二是推动企业走出去。广西在种桑养蚕技术方面很具优势,鼓励企业到区外、境外,如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建立生产加工基地,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扩展市场。
同志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当前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阶段,可以说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使命担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坚决打好产业扶贫硬仗。蚕桑产业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周期短,当年种桑,当年可以养蚕;投入少,每亩投资1 000元左右;见效快,20 d左右1个批次,一年滚动养蚕8~12个批次;收益好,农户形容“养蚕好比当干部,月月都有‘工资’收入”,就劳动力而言老少皆宜,都可操作。河池市宜州区很多贫困农户通过种桑养蚕盖起了一幢幢“蚕桑楼”,真正实现“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确实种桑养蚕是脱贫致富的好产业。所以要发挥好蚕桑产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指导规划,推进贫困地区蚕桑产业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广西蚕桑产业扶贫工作指导意见》的精神,重点帮助17个将桑蚕列为“5+2”主导产业的贫困县,指导其编制产业脱贫实施方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二是整合自治区、市、县、乡蚕桑专家力量,实现四级联动,在贫困县开展蚕桑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帮助地方引进茧丝加工企业。通过“意愿探访”“牵线搭桥”确定帮扶对象,因地制宜指导规划发展,开展联合帮扶,有效推动贫困地区蚕桑发展,让农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致富。
2.抓好种苗供给和技术培训,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 一是加大贫困地区蚕桑优良品种供给及推广应用。抓好广西桑蚕原种场、贫困地区桑蚕普通种场和杂交桑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与提升,保障蚕桑良种安全足量供给。推广应用蚕桑优良品种,比如在石山地区、土地贫瘠的贫困地区推广种植抗逆性较强的桂桑优12,在高温多湿等恶劣环境下饲养抗高温抗脓病的强桂蚕N2等家蚕。二是继续加强技术服务培训。依托蚕桑技术专家团队和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等科技平台,结合春冬季农民农闲集中时机,加强蚕桑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贫困地区蚕桑生产水平,实现早日脱贫。
3.总结推广扶贫模式,强化扶贫舆论宣传 一是总结推广“联合帮扶”的新模式。一方面继续发挥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技术帮扶优势,到点到村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指导生产,赠送生产资料,这个很实际、很重要、很受贫困农户欢迎。另一方面与定点帮扶第一书记驻村点开展联合帮扶,做好帮扶示范。这样才能实现产业扶贫有实效,产业发展有突破。二是做好扶贫宣传。在广西农业、蚕业信息网开设的“产业扶贫”专栏发布相关专题信息,宣传扶贫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好经验、好做法以及相关文件,及时报道各地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展现扶贫工作的亮点和特色,坚定贫困农民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开展宣传工作,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人人参与帮扶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当前党的十九大为广西“三农”特别是蚕桑产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与新要求。各级农业农村蚕业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采取得力措施,扎实有效推进,力争蚕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全区脱贫攻坚,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各地尤其是重点蚕区要充分认识发展蚕桑生产的重大意义,要把发展蚕桑产业列为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狠抓落实。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负主要责任的模式。要建立完善专门机构,明确职责,创新思路,定目标、定任务、定方案、定措施,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今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安排了特色优势区域和补助市县项目资金在蚕桑方面的投入,有扶持小蚕共育室和蚕种场生产能力提升建设的,特别是宜州区作为蚕桑特色产业优势区,建设单位一定要加大力度,做好园区建设工作,给全区蚕桑生产树标杆、立品牌。各地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茧丝绸加工技改升级、基层蚕业技术推广服务、合作组织建设以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蚕农增加投入,搞好蚕桑生产。
当前,广西蚕业发展条件优、基础好、优势明显,正是做大做强、提升效益的黄金时期。全区各级农业农村蚕业部门要乘势快上,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开拓思维;要主动出击,善于把压力变动力,别人越是徘徊不前,我们越要抓住机遇;要以生态蚕业、智慧蚕业、现代蚕业、品牌蚕业为抓手,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力争在新机遇中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的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就包括了农村农业人才优先。所以我们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转岗培训、短期培训、高级研修班等培训活动。要加快建立健全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区、市、县、乡、村五级技术推广队伍,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依托现有平台,加强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满足科研、生产、推广、管理等需要,着力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为加快建设蚕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同志们,抓好蚕业生产,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促进蚕农增收,职责神圣,使命光荣。全区各级农业农村蚕业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清形势,增强信心,抓住机遇,创新工作,努力把广西蚕业推向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区脱贫攻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也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