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作为彝族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作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折射的是彝族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核和悠久的历史进程,是传承和保护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就目前看,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发展中存在制作形式单一、缺乏服饰研发、制作质量不高、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品牌意识、缺乏着装氛围等问题。
1.丰富服饰样式。在充分保持楚雄州自身服饰特色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制作样式,满足穿着群体对服饰多样性的需求。
2.加强服饰研发。在多渠道培养彝族服饰设计人才的同时,多角度研发、设计、制作符合着装群体不同场合穿着,具备着装的多样性、方便性、舒适性等要素的彝族服饰,通过人才兴盛和技术研发促进企业兴旺发展。
3.提高制作质量。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对彝族服饰的质量需求,在进一步提高制作材料的同时,提升制作工艺质量,满足着装群体对服饰质量的需求。
4.提升发展模式。进一步引导和扶持企业在扩大和规范生产规模的同时,促进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管理,冲破小作坊、家庭作坊等单一的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生产要素齐备、能够适应各类市场需求的生产制作企业。
5.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效应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彝族服饰作为特色民族样式,在当今服装发展潮流中要占据一席之地,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打造自己的经典品牌,有品牌才能增强效益,有品牌才能促进发展。
6.营造着装氛围。发动、鼓励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在大多数特定公众场所穿着彝族服饰,大规模发动彝族群众日常穿着彝族服饰,在全州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着装氛围,用实际行动支持彝族服饰发展,刺激和促进市场增量需求。
(民进云南省楚雄州委会)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但是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问题仍然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同一贫困地区中,非贫困村与贫困村生存环境相似,村民住房、生产生活条件差不了多少,而两者得到的帮扶措施截然不同。对重点贫困县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以中央、省级为主,而非贫困县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扶持以地方政府为主。二是同一贫困村中,按照贫困标准来划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做法没有错,可实际中农民收支的不确定性,有的进入了精准扶贫队列,有的没有,有的被划分为非贫困户的家庭条件并没有比贫困户好多少,特别是中途出现一些变故而导致人均收入低于贫困户的家庭,成为没有被识别的贫困户,生活相当困难,却没有得到及时帮扶。三是同样是贫困户,非贫困村的贫困户与贫困村的贫困户在教育、住房、医疗、劳务就业、危房改造、小额信贷、产业扶贫等方面国家的政策是一视同仁的,但实际上得到的实惠差距很大,主要是省级对涉农资金整合后,提取了大部分涉农资金用于片区县和贫困县的扶贫,片区县、贫困县因为有较多的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帮扶,可以给贫困户“开小灶”。实际上就出现了非贫困县的贫困户与片区县、贫困县的贫困户在教育、住房、医疗、劳务就业和危房改造等方面享受不同的帮扶政策,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脱贫相对艰难。
1.统筹扶贫力度。在同一贫困地区中,加大对非贫困村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的力度,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2.统筹扶贫政策。在全面脱贫攻坚战中,要实现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公平对待,实现贫与非贫统筹政策,公平科学地对待,这样才能实现全面脱贫、全民奔康的宏伟目标。
3.统筹扶贫资金。非贫困村的贫困户与贫困村的贫困户在教育、住房、医疗等保障方面除享受同等扶持政策外,建议省级整合用于扶贫的涉农资金分配时,不能按照贫困县进行分配,应该按照贫困人口进行分配,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也要按照贫困人口进行分配。
(桂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