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在中式建筑中的体现和运用

2019-03-18 16:38雷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空间营造阿恩海姆

雷磊

摘 要:传统的中式建筑是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居住环境中的体现,其建筑形制和特征所反映的是对文化思想的表达和追求,这种追求表达在空间营造上与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不谋而合。文章从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出发,简要分析中式建筑中空间感的营造法则以及中式建筑的理念在当下的运用和发展。

关键词:中式建筑;阿恩海姆;空间营造

一、何为空间

空间是我们感知到物体存在的主要概念,在物理概念中,空间是由点、线、面等基本要素所组成的可接触、可感知的三维空间。同时,空间也是人类的视觉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感受物体在特定空间中的位置关系来判断物体的特性。阿恩海姆通过对视知觉特性的研究,在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赋予了空间新的定义,他提出空间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具有视觉属性和知觉属性。空间的视觉和知觉性经常运用在与视觉相关的艺术设计活动中。本文将结合中式建筑的空间特性来解读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以及空间感在设计活动中的运用。

二、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

在我们的理解中,物体的空间特质由物体的长、宽、高所表现,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性质,物理学概念中所指的参考系和空间都是静止的或者相对静止的。基于这些概念,阿恩海姆从艺术的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具有空间感的成因。

艺术作品中空间感的出现源于人类的视觉机制和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格式塔心理学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人的眼睛由于视知觉的基本规律,倾向于把任何刺激样式归纳为现有条件下最简单的形状。阿恩海姆对此的看法是视觉机制探索出的最简单的形状即被“简化”过的事物,人眼若要顺利知觉到最简化的样式,就必须从整个样式所处的三维空间中分离,即式样的各个组织部分出现在基底上方或前方的空间中,基底本身则仍然保持整体性。他还认为,艺术作品的空间感知不仅是艺术作品在平面等单一空间维度上的分离,还包括深度方面的分离,作者可在艺术作品中利用透视、光影等视觉原理,建立出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参考系,从而将观察者带入作品所营造的空间感受中,营造出超越画幅的空间感受,也就是作品深层次的体现。

三、空间理论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早在阿恩海姆提出空间理论之前,空间的概念就在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从远古时期第一件石器诞生开始,艺术作品就被赋予了空間的概念,空间作为造型艺术来说是可接触的固有特征,是我们对造型艺术作品在三维空间中存在的感知。

空间理论也广泛运用于其他类型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无论是西方油画还是中国画,其都是艺术家运用画笔在平面中营造一个由视觉可感知的空间,构图所带来的画面的视觉张力,就是空间感在画纸上的体现。这就是阿恩海姆提出的“图—底”理论,人们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眼睛的视觉机制会自觉地把画和画纸分离开来。

“图—底”理论在雕塑和建筑作品中同样适用,当我们把雕塑和建筑理解为由不同形状的几何体所组成的向外凸起的立体物,除了其本身在空间中的立体感之外,雕塑和建筑同样拥有作为“图形”所需要的性质,而立体物周围的间隙恰恰构成了无形的“基底”,这些间隙和立体物之间在视觉上相互吸引又彼此对抗,形成“图—底”之间的平衡。

四、传统中式建筑中体现的空间营造法则

传统的中式建筑在形制上贯彻和承载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理念,多用木、石材料和榫卯的铸造手法,使传统中式建筑拥有其独特的造型特点和空间营造法则。

佛塔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佛塔在印度的原型为窣堵波,最初是用来摆放供奉佛经、舍利的建筑,称为浮屠,后来又随佛教一起经历汉化过程,隋唐时期正式更名为“塔”并沿用至今。作为寺院中的主要建筑体,汉化后的佛塔在造型和结构上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相结合,由原本的覆钵式塔衍生出多种形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式建筑形式。

亭阁式塔和楼阁式塔是佛塔起初的汉化形式。亭阁式塔是由覆钵式塔结合中国古代亭阁而产生的亭阁式塔,其特点是塔身外表犹如一座亭子,通常只有一层,顶端加建有用于存放经书的小阁。楼阁式塔则是吸取了中国楼阁建筑的特点而形成的佛塔形式,为表达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中对天的向往,楼阁式佛塔充分继承了楼阁高大巍峨的特点,其通常分为基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塔身由多层叠加的塔楼组成,一层塔的高度相当于亭阁的一层,且每层高度相当。楼阁式塔的横截面多为八边形和六边形,每层横截面的面积逐渐缩小,最后汇总尖锐的塔顶,呈现出以塔尖为中心向内收缩的形式,使得整个塔的形状呈锥型。这种锥形结构在视觉上契合了人眼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这种上下不平衡所带来的张力赋予塔身一种向上的延伸感。从纵截面来看,同等高度的锥形比矩形在视觉感受上更有说服力。

密檐式塔则是在楼阁式塔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同样是多层塔,密檐式塔的特点在于每一层塔楼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渐缩小,塔身的第一层比较高大,而第一层以上的各层塔楼明显缩小,各层塔檐之间的间距也越来越密集。这样的结构使得外部塔身的层数多于内部的实际层数,其同样符合近大远小的视觉透视机制。在视觉感受上,密檐式佛塔所呈现的空间高度往往比其实际高度要高,这是由于在视觉上我们对于层高的判断往往依靠层数给出参考,密集排列的塔檐所形成的视觉参考系影响了我们对空间的感受。

阿恩海姆认为组成空间的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一个完整的建筑空间是由其内部各个空间所协调构成,这一点同样可以从中式庭院中得到体现。作为庭院的一种,寺院中所有建筑体最高点的视觉连线框定了整个庭院的空间范围,无论是楼阁式塔还是密檐式塔,其都是对整个寺院空间的纵向扩展,寺院中佛塔的位置往往处于整个空间的中轴线或中心,且由于佛塔一般高于其他建筑体,高低错落的对比丰富了寺院整体空间层次。

庭院是中式建筑中重要的形式,庭院建筑常采用群组布局,由围墙或廊道包围着群居坐落的建筑体,从而组合成为一个庞大的空间结构。如果我们把整个庭院空间看作一个立方体,那庭院中的建筑犹如立方体内部的凸起,这些凸起挤压着立方体的内部空间从而产生凹陷,过于密集的凸起会使空间拥挤,而过多的凹陷也会使空间不完整,因此,合理的空间分布需要凸起和凹陷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

庭院中建筑的排列常以核心建筑体为中心或对称轴,重要的建筑一般围绕中心或沿中轴线分布,其余建筑围绕其周围放置,这种主次有别的分布方式凸显出庭院主人的地位,反映出“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古代文化观念。北京故宫的设计就是采用了这一空间布局理念。

建筑体的排列只能算是空间的堆砌,各个建筑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则需要过渡性空间的衔接。建筑体之间采用廊道和院落联结,将各个建筑体的空间产生重叠,使不同类型的空间产生组合变化,这种布局丰富了整体空间的层次感。四合院中的宅门就是联结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过渡性空间,作为进入宅院的必经之路,半开放的宅门使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发生重叠,从而成为两种空间连接的桥梁。宅门与整个院落的关系就是阿恩海姆所提出的“图—底”关系的体现。当然,南方庭院和北方庭院在造景手法和庭院规划上会有差别,相比北方的纵横交错,南方庭院则更偏向曲径通幽的氛围营造。

室内空间的营造同样注重以不同区域的重叠与递进来呈现空间感。中式建筑对室内空间的营造主要依靠框架结构的运用,框架结构也是中式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柱、桩、梁所构建的建筑框架支撑起整个建筑的力学结构,使得室内空间在分割时无需过多考虑墙体的承重,对墙体和门窗的设计也更加自由。中式建筑的门窗往往占据墙体面积很大的比重,也正因如此,室内空间的划分相比与室外来说则更加柔和与内敛。墙体阻隔视线却又不完全隔绝,既使空间产生多样的变化又不会显得沉闷死板。除了使用墙体之外,垭口、屏风、博古架也常运用于此,使得过渡性空间更加富有弹性。

五、中式建筑理念在当下的发展

随着行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式建筑中一些传统的空间营造方式已经不完全适用于当下。传统中式建筑的施工工艺、材料以及采光、通风等方面都很难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当代中式建筑的形制不能完全照搬传统。新材料的发现与新技术的运用,为中式建筑的空间营造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吸取传统建筑的特点,结合现有的技术与材料,以符合当代需求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中式建筑。

新中式风格的内涵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國传统文化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二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新中式建筑保留了传统建筑形制上的核心理念,类似塔檐的空间处理方式也常见于当代中式建筑中,但其材料和表达形式则更多运用现代手法。目前常见的新中式建筑主要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方主要参考北方传统庭院和皇家园林,多使用匾额、宫灯等宫廷 官府建筑元素,高墙围合,注重庄严和礼序感,街道坊巷和标志性的门头是其建筑形制的核心。南派则主要借鉴苏州园林等江南园林的小巧与精致,飞檐、马头墙、白墙青瓦是其主要特点,布景多采用南方石材和植物,呈现南方淡雅清丽的景致,曲径通幽,委婉别致。

无论是建筑外部还是内部,光影都是塑造空间感的重要方法,光线使我们感受到物体的存在,光线与阴影的相互关系就形成了视觉可感的空间感。由于空间的限制,新中式建筑的体积往往小于传统建筑,因此想要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需要善于运用光影营造视觉效果。灯光设计在当下建筑中越来越受重视,根据光线照射的强度不同可将物体分为亮部、暗部和明暗交界处。阿恩海姆认为视觉梯度的差异正是人类感受空间存在的视觉机制,明暗交界处的阴影不平均引发了视觉机制中消除变形的倾向,产生视觉上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六、结语

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一直在环境艺术领域中广泛运用。在环境设计中,“空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我们的生活环境可以看成一个有许多小空间组成的综合空间,但每一个小范围空间的独特性都需要人们的智慧进行设计和整理。

空间感的营造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阿恩海姆对空间理论的阐释为我们解读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通过不同视觉条件下人们对空间产生的不同心理效应,进而指导建筑空间设计的艺术感,对我们进行城市建设、室内设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空间营造阿恩海姆
对阿恩海姆艺术“表现”理论中几个观点的一些想法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与动态漫画创作
装饰雕塑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丢勒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关于现代绿色办公——空间营造与环境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