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微课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9-03-18 11:48刘学佳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有效应用课堂教学

刘学佳

摘 要:小学阶段科学实验微课主要指以微视频作为载体的教学形式,按照实验教学中特定技能、知识点以及某教学环节,合理设计与完善学习资源,有支持重复播放、聚焦科学知识、精悍短小等特征。微课辅助科学实验活动,可以突出关键实验环节,改善演示手段,有效改善科学教学工作中实验讲解耗时长、学生基础知识差异较大、教学模式老旧等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在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同时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基于对展开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思考,进一步提出小学科学实验微课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微课;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一、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思考

1.了解实验的基本要素

首先,明确科学实验的目的。正式进行实验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最大限度地吸引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实验活动验证的科学知识。其次,明确具体操作内容。学生认知程度、心理特征直接决定了实验教学的效果,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缺少目的性、系统性,造成实验活动经常出现完成本环节操作后不了解后续操作内容的现象,使得实验失败,影响学习进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在实验活动准备环节帮助小学生全面掌握实验操作流程。最后,明确科学实验结果。科学实验是论证科学知识的主要形式,由现象观察至对比分析,最终获得实验结论的全过程也体现着学生由感性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的升级。教师借助于实验结果的检验,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印象,进一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拓宽科学实验空间

科学实验的活动场所不能够局限在教室中,应该把实验范围拓宽至学校实验室、学生家庭,比如“食醋和小苏打变化”实验项目,教师可以把教学资料和相应的演示视频上传至班级学习群组,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家庭中参照微课再现实验,通过自主选材、记录实验步骤,深刻体会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增加实验锻炼机会

科学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各种趣味性实验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多多给予学生引导和鼓励,比如,“神奇的纸”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把瓦楞状纸和白纸分别放置桌面,用手轻轻按一按瓦楞状纸和白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把感受记录在活动手册表格中。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开思考,充分激发科学研究兴趣,无形之中提高了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科学实验微课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示范操作技能

小学科学实验包含较多基础性技能、理论内容,例如测力器、天平以及酒精灯等器材使用技巧。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通常采取边口述边演示实验步骤的模式展开具体教学活动。而新课改趋势下,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实践操作各项细节展示不清晰、学生技能掌握能力差异等问题,使得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说明课程问题。可是,长时间解析非常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好奇心分散,造成实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将实验操作项目借助于微课呈现,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比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前几节课程关于材料的知识,提出思考问题:“我们周围都是有哪些材料呢?这些材料在水中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呢?”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且分发为各小组准备的教学物品,要求各组成员仔细观察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按照它们所用的材料给它们分类。鼓励各小组成员谈一谈自己所在小组都有什么材料(学生回答:木头、塑料、金属等),教师再次提出教学问题“木头、塑料、金属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水中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呢?”学生可以预测上述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且按照组内成员的意见填写实验记录单、汇报预测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猜想正确性的检验,播放“把物品轻轻放入水中央再放手”的微视频,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则代表它在水中是沉下去的。如果物体不能够碰到水槽底部,则代表它是浮在水中的。分别出示多媒体课件“金属做的物品沉在水中,木头和塑料做的物品浮在水中。”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材料有关,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木头有着浮在水面的特性,那么它还有哪些特征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呢?教师出示以下几组图片“用木条编成筐利用了木头的什么特性?(一定的柔韧性)”“用木头做成船利用了木头什么特性?(可以浮在水面)”“用木头做成凳子、书柜利用了木头什么特性?(耐用和结实)”“用木头做成筷子利用木头什么特性?(轻便,容易加工)”“用木头做成房梁利用木头什么特性?(承受能力较强)”完成课件观看后,组织学生归纳木头的特性有哪些,将木头的特性填入气泡图中。师生共同进行课堂总结,掌握了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能够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耐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材料有着直接关系,进一步发展小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展示长周期实验

结合科学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周期性观察项目也是主要的教学活动,比如,每日观察与记录植物成长过程;喂养小动物,记录幼崽到长大的发育周期;选择一段时间中星星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等。完成周期性实验活动观察之后,组织小学生进行心得体会的交流,课堂展示观察记录(汇报成果)。需要注意的是,汇报成果环节如果仅采取单一性语言描述,难以准确地表达出事物情况,更是无法激起班级学生的共鸣。再加上实验观察周期性较长,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模糊,即便是小学生亲身参与活动,也无法有效调控成果汇报的节奏,使得整体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教师如果搜集和整理小学生日常观察的各种科学资料,搭配对应的说明和讲解,录制成微课资源,形象生动的视频与图片可以加深小学生的印象,然后组织实验交流和分析,可以充分启发小学生思考灵感,准确发现个人学习问题的同时体会科学科目的独特魅力。例如,“我们周围的植物”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活动记录表的填写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识字量和观察能力。在此条件上布置15日的植物觀察活动,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的一种植物,观察植物的特征(包括外形、气味、色彩、触感等),每日填写植物生长情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拍摄植物图片或录制视频,为成果汇报提供参考依据。回归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观察物体的异同分为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推荐优秀代表进行成果汇报,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和视频,边看图边讲解,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观察活动可以促使小学生全面调动感官识别常见的植物,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且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各种植物的比较和简单分类,长周期的实验观察使得学生加深周围植物的外形、气味以及颜色等,轻松地说出植物名称。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可以将发言权留给班级其他同学,促使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猜你喜欢
有效应用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