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教学的合理打开方式

2019-03-18 11:59郭珍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原著名著方法

郭珍

将名著阅读(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是部编版教材的创新点之一,也是编者推行“三位一体”(教读-自读-课外阅读)阅读體系,着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承载点。

那么,如何做好名著阅读的导读教学?它的合理打开方式应是怎样的呢?化用郑板桥两句诗云:咬定“导”字不放松,收效源于过程中。

“导”字,怎样理解呢?引导?指导?疏导?笔者认为,皆有之。并且,“导”,应贯穿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

读前导,主要目标是兴趣激发与方法指导,是让观众情绪激动、急待大幕拉开的引子。这个环节的“导”要突出“三个一”:聚焦一点,精选一篇,突出一法。

一、聚焦一点

名著,作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当然,其魅力,绝不仅限于某一方面。比如《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性很强的作品,虽不似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似散文那般意境深邃、情深意切,但是它人物形象鲜活立体,淡淡幽默的语言让人唇齿生香,采访、转述、逐条的日记等多种呈现形式来记录史实、分享感悟的方式亦令人眼界大开……一节导读课上,是否要面面俱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合理的打开方式应该是聚焦一点进行充分品赏,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兴趣,选择其“人物形象鲜活立体”这一特色进行品赏。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印象,再挑选《红星照耀中国》中对这些伟人进行细致描写的句子或段落,让孩子们猜猜是谁,接着老师介绍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经历、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引领他们走进作品,走进不拘小节、不乏童心的毛泽东,走进虑事周密、热情坦诚的周恩来等人物,进而走进整部作品……

在确定作品导读的聚焦点时,除了要充分阅读作品,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之外,还要多方了解大师名家对该部作品的评点,便于自己更深地理解作品内容,更好地把握作品内涵,更准地找到作品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引领孩子们走进作品。

二、精选一篇

在明确一部作品导读重点以后,还要精选能集中体现这一特点的篇目或章节,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这一特点,进而激发他们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例如《昆虫记》这部作品,如果导读重点放在“对昆虫细腻的描写”上,可以《昆虫的装死》这一篇切入。此篇在描写大头黑步甲装死和复活的样子时可谓细腻传神,惟妙惟肖。它装死的时候是这样的:便一动不动,如死一般。它的爪子蜷缩在肚腹上,两只触角软塌塌地交叉在一起,两只钳子都张开着。而复活的时候却是另一般模样:前爪跗节开始微微颤动,随即所有的跗骨都颤动起来,触角也跟着慢慢地摇来摆去……腿脚随后也跟着乱划乱踢起来。它的身体在腰带紧束住的地方稍稍弓起,接着重心落在头和背上,然后,它猛一用力,身子便翻转过来。此刻,它便迈开小碎步跑动起来,仿佛知道此处危险重重,必须逃离险区。假如我又把它抓住,它又会立刻装死。爪子、触角、腿脚,蜷缩、软塌塌、微微颤动、摇来摆去、稍稍弓起……动作、情态、心理,如见其形,如见其景,令人忍俊不禁,拍案称奇。孩子们读到这样的章节,一定会为大头黑步甲的聪明、智慧称赞不已,为作者细腻传神的描写倾倒折服,会急不可待地拿起作品进入那个趣味横生的世界。

还可以选择几个章节。比如《西游记》导读重点如果放在作品“跌宕起伏的情节”上,可以择取《孙悟空三调芭蕉扇》或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相关章节进行阅读实践。

精选,是以教师读在前、悟在前为基础的。因而,每一部作品,教师都要做阅读的先行者。切不可当甩手掌柜,只要求学生读,而自己置身书外。

三、突出一法

部编教材“名著导读”在编写体例上有较大变化,其中一点就是增加了“阅读方法指导”,强调一书一法。指导课教学中,应突出这“一法”的指导与阅读实践。

比如,《西游记》这部作品,教材在这部作品中要落实阅读方法“精读与跳读”。有教师这样设计《西游记》的导读教学环节:

1.略读前言或简介,了解《西游记》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

2.快速浏览作品目录,说说你有印象的故事或者最想读的故事。

3.精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精彩片段。

①交流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穿插介绍原著的精彩描写,体会原著的精彩,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

②交流描写孙悟空“三打”的句子。

③小组自己设计朗读方案,选择相关内容进行朗读展示。

4.布置阅读任务,探讨、交流作品的阅读方法。

整本原著——通读:浏览、跳读,把握大意。

①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②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③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④遇到不懂的打个问号,可以自己揣摩或参考译文,也可以请教别人。

这个教学设计,特别关注读书方法的指导,比如了解作品主要内容运用浏览(目录)法,直奔最感兴趣的故事运用跳读法,品味其情节之摇曳生姿、描写之细腻传神运用精读法。同时此设计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导读时可以突出一种读书方法的了解和实践,但是读原著时不限于一种方法,也不限制学生阅读作品的方法,孩子们可以运用自己最有效率的读书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读中导的任务有三,即督导,疏导,引导。

督导,侧重阅读过程的监控,阅读习惯的养成;疏导,侧重阅读难点、疑点的拨云见日;引导,侧重后期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兴趣的再刺激。

以《湘行散记》的阅读为例:

学生在进入《湘行散记》阅读时,可以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进度表,教师每周至少随机抽查一次,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学生读完《鸭窠围的夜》之后,教师应及时介入指导,明确指出该文的精彩,不仅在于沈从文对湘西的深情,对那个世界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还在于他高超的文字表现力及文章笔法,引领学生通过品读这篇文章中的精彩语段,感受湘西原生态的生活状态。

连续读完《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后,学生或许会质疑《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这篇文章的思想价值,教师应当指出水手和妇人是湘西下层社会的代表,他们对爱与美同样充满憧憬,但也时刻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而这一隐忧的背后其实就是作者在《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一文中所痛感的:“但这个民族,在这一堆长长日子里,为内战,毒物,饥馑,水灾,如何向堕落与灭亡大路走去。一切人生活习惯,又如何在巨大压力下失去了它原来的纯朴型范,形成一种难于设想的模式!”

对阅读的过程及情况始终关注,及时排解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会让他们更有兴趣、更有信心进入后阶段的阅读。

学生整部作品按照计划阅读完后是否就结束了呢?还得做好阅读后的指导。

读后提升是名著阅读的旨归所在。在学生阅读完整部作品后,要给出一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整理阅读成果,这是由输入到输出的一个必经过程。这个过程,也离不开老师的“导”。这时候的“导”应突出个性化,要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能力,因材施教。擅长整体把握作品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撰写阅读感受;擅长专题阅读、爱思考的同学可以提供给他相关拓展资料,让他在比较、借鉴、思考中形成自己对作品相关专题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其阅读品味;擅长课本剧、话剧改编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回顾、咀嚼原著,合理进行创编,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关于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除了在导读教学上多思考外,还有一个很有效的做法,即师生一起,共读经典,同沐书香,这便是给予学生最好的引导!

[作者通联:湖北潜江市教研室]

猜你喜欢
原著名著方法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拔牙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