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即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得借助语文课堂。因此,丰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战场。
一、深入浅出,训练理解能力
崔峦指出:“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要如何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做到深入解读文本,浅出教学内容,就一定能打造扎实的课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外国作品。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较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是这样做的:
(多媒体出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师:同学们能理解屏幕上这段话的含义吗?
生:不能。
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探讨。
师:联系前文,母亲对“我”文章的评价是什么?
生:精彩极了。
师:“来自母亲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生:是鼓励、赞扬。
师:母亲的鼓励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我”会越来越爱写作。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父亲对“我”文章的评价是什么?“父亲的警告”又指的是什么?
生:父亲对“我”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的警告是批评。
师:这样的评价又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
生:“我”会不爱写作了。
师:如果天天听到的都是这样的评价,“我”又会怎样呢?
生1:“我”失去写作的兴趣。
生2:“我”可能会失去信心,或许从此以后再也不去写作了。
师:所以,这时,就需要谁的力量来平衡?
生:母亲的力量。
师:这样的力量会促使“我”怎样想,怎样做?
生:不错!还可以继续写。
师:相反,如果只有母亲一味的赞扬、鼓励,“我”又会怎样?
生:骄傲,自满。
师: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吗?
生:不能。
师:所以,这时,又需要——
生:(异口同声)父亲的警告。
师:同时有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警告,又会使“我”怎样呢?
生1:会热爱写作,并不断修改。
生2:使“我”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并不断地总结、提高。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屏幕上的这段话,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1:鼓励的力量和赞扬的力量都很重要,它既让人敢于创造,又使人不骄傲自满。
生2: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警告缺一不可,它促使人乐于做事,善于做事,有利于人的成长。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是由文题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评价为切入口,再引导学生明白单有鼓励或者单有批评都不行,从而一步步地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由浅入深,达到理解句子内涵的目的。
二、借助留白,拓展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字、词、句、段、篇,甚至是标点符号中,往往有许多空白,这些空白点总称为“留白”。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捕捉到文章中的“留白”,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点进行想象,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天窗》时,出示以下教学片段:
(多媒体出示:你会从哪小玻璃上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哪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学生朗读这段话)
师:文中的小朋友从天窗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什么?
生:可爱的星星,奇幻的云彩。
师:从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什么?
生:灰色的蝙蝠,会唱歌的夜莺,恶霸似的猫头鹰。
师:句中的破折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能补充吗?
生1:也许是偷吃粮食的老鼠。
生2:也许是一只饥饿的黄鼠狼。
生3:也许是从树上掉下来的小松鼠。
……
师:那么,这小小的玻璃窗上面还可能有什么?你又能想象成什么呢?
生1:可能是一片树叶,想象成一块巧克力。(众笑)
生2:可以想象成凉皮儿。(生大笑)
师:看来同学们都饿了,只能想象成吃的东西吗?
生1:能想到外面刮风了,把树叶吹下来了。
生2:能想到有人摇了屋前那棵大树,把树叶摇下来了。
生3:能想到有小动物在树上窜来窜去。
……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正是因为他们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才有了如此美妙的想象和如此精彩纷呈的回答。
三、尊重体验,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倡导“我手写我心”,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所以,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如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时,可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想象:
女娲跑到山上,山上全是零零星星的碎块,女娲只好用手一块块地翻找 , 。
教师相机提问:女媧在翻找什么?她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再出示课件“她走上一座座高山……她爬上陡峭的悬崖……黑夜降临……”,让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艰辛,激起内心的感受,抒写真情实感,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总之,扎实有效的课堂能使读者和文本之间产生奇妙的思维火花,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更使课堂精彩纷呈。只要我们用心解读文本,丰富课堂教学,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