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张建勇 张骋
摘 要:在应用型复合材料教育探索过程中,教研室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签约率、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率的探索。笔者作为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负责人,对于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本论文中,主要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协作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对提高学生就业积极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就业;应用型;复合材料;人才培养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复合材料与工程方向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专业毕业生具备复合材料与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复合材料及其应用领域从事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制订和管理、从事研究与技术开发、材料加工工艺和设备设计、材料产品技术贸易与生产管理等工作。很明显,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生能力和素质是“市场品质、品牌”的核心元素,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高校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热点与难点。同时,在高等教育发展地方化和市场化日益明显的趋势下,就业、择业等成为考量应用型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笔者作为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负责人,对于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本论文中,主要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协作以及师德师风等方面对提高学生就业积极性进行阐述。
一、 注重“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提升学生思想上就业的能力
复合材料专业教师们深度领会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做好“灵魂工程师”和“文明传承者”,坚决做到“9个坚持”“6个下功夫”,以开设“课程思政”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复合材料教研室注重教学与思政相结合,善于利用“课程思政”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打造20余次优秀教师示范课,将课堂变为舞台,让老师“导演”、学生“主演”;教研室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实现了精神引领,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真正感悟到“应用技术”的深刻内涵。只有将自己所思、所学、所做真正务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发挥效能,提高学生思想上就业的能力。复合材料专业学生每年的签约意向、签约率、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
二、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复合材料专业注重“项目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目前已经申报课程改革、教改项目2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40多篇,并将这些项目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创”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就业、考研增加一道强有力的竞争保障。引领、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科创项目”“暑期实践”等,已达100余次,学生获得相关奖项200余项。目前4届毕业生中已有10余名到麻省理工学院、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复合材料教师认真研究课程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承担重点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实验)等20余门教改课程,在教学中多采用“请见来,拉出去”的策略。目前,已邀请30余名高级工程师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拉近与“卓越工程师”的距离;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工博会、复合材料展览会、企业现场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感触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通过项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研发的氛围,并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科研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就业过程中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仅2018年4月,通过在上海玻璃钢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的现场教学,促成4名同学在企业中实习(成功签约1名),8名同学在企业中进行暑期实践。
三、 “产学研—业”融合发展,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
复合材料专业教师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复合材料专业有90%的教师具有行业背景,横向课题占总项目经费的65%左右,65%的毕业论文均是校企合作完成。教师总是利用自己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加强联系、走访、调研相关企业,精心培育可能成为我们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在毕业季积极推荐学生进行实习、就业。目前已经发展了上海建工集团、法国派立集团、上海玻璃钢研究院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其中校级示范实习基地3家。这些企业定期到学院宣讲、招聘。教师们也通过担任社会公共职务,引领企业、行业协会会议等在学校召开,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就业空间。此外,教师通过担任专业班导师,了解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学业上给予积极指点。2018年推荐10余名同学到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中就业,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极高,进一步反增下一届同学的就业热情。
四、 求真务实,甘为人梯,一切为了毕业生
复合材料教研室关心学生就业以及长远发展。针对有困难的毕业生,推出“就业个别辅导”的帮扶服务。比如一位同学,面试屡屡失败,身心俱惫,一度放弃就业的念头。知道该情况后,笔者主动约同学进行溝通交流,发现应聘职位均为销售类,要求学生外向开朗,而该同学属于内心收敛、学业精湛型同学。她通过简历修订辅导、个性发展引导,确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工程实践类别,并将其推荐到上海友兰科技有限公司做项目工程师,让他能在岗位上发挥优势,短短2年已经做到项目组长的职位。通过这种简历辅导、职位引导的方式,近3年来,已成功推荐20余名同学到华力微电子、上海玻璃钢研究院等知名企业就业,专业对口率提高到85%。
参考文献:
[1]张娜,张建勇,张睿.“协同创新体系”视角下行业特色型复合材料人才培养模式[J].时代教育,2016(3):86.
[2]付斌,张建勇,张娜.浅谈校企合作实验项目的构建及意义[J].时代教育,2018(8):28.
作者简介:张娜,张建勇,张骋,上海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