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贵州高校发展特色优势专业,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也服务于地方经济,伴随地方经济发展可以更好地吸纳本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分析当前贵州高校特色优势专业的现状,并探讨贵州高校普通专业在本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贵州高校特色优势专业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助于逐步打造高校特色优势品牌专业,也有利于提升高校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综合排名。
关键词: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普通专业;特色产业;地方经济
一、 绪论
(一) 高校发展特色优势专业目的和意义
贵州省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在工作规划中将继续深入优先发展教育,在教育中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在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规划》指出,要大力提升高等教育,鼓励高校开放办学,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
建设贵州省高校特色优势专业对优化贵州省高等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布局有着重要作用,建设特色优势专业一方面是促进贵州省的高等教育布局,提升贵州省高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也为新时代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一大批符合贵州发展的特色人才,进一步推动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結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打造“特”+“优”的专业设置模式,对优化地方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布局,深化教师科研,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意、创新以及创业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提升地方高等院校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深远的作用,进而在生源、就业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 概念界定
因此,本文着眼于贵州省的高等教育的专业发展,探索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优势专业的发展状况。
在本文中,特色专业指的是学校根据所具备的条件,经过长时间的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的,具有优于其他高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一般来说,特色专业是师资队伍状况好、教学基本设施先进齐全、经费投入有保障并取得一定建设性成果的、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稳定的、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
所谓优势专业指的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或急需或有潜力的专业,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为社会输出需要的人才;它在一个学校发展中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办学水平,包括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也就是已经有一定的专业建设水平;与参与学校的总体办学定位相协调,或者说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专业。
二、 专业课程培训注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 贵州省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应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地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只有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近年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色经济贡献逐渐加大,接下来笔者分别从贵州省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两方面来进行举例分析;在贵州省的特色产业方面,笔者主要从贵州省的特色旅游产业出发,另一个是从贵州省极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展开论述;在产品结构方面,主要从贵州省茶产品和酒产品两方面进行论述。
从2017年年底的《贵州省统计年鉴》中得出,贵州省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数据中,接待游客量为1634万人次,同比增长了36.1%;旅游业的综合收入为185亿元,同比增长36.8%;促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了45.25亿元,同比增长18%。说明贵州省特色旅游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旅游产业呈井喷式发展。
近年来,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同样迅速,而中小微企业又是民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贵州省统计年鉴得出中小微企业数占贵州省企业总量的97%,因此贵州省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考虑到贵州省中小微企业较多的现状,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输送更多的技能型+创业型人才,为中小微性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产品结构方面,笔者简要介绍贵州茶产业现状与酒产业现状,2017年贵州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茶叶总产量,产值两项均居全国第三位。同时,2017年贵州省茶园面积占茶叶、水果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全省涉茶人数近400万人,茶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省的一张名牌,对此,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应输送更多的茶产业相关高级技能型人才。
同样贵州酒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17年贵州省全年白酒产业增长12.9%,居全国第九位,白酒产业实现总额420.3亿元,同比增长59.9%,由此也可以看出,贵州酒产业在发展中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高校人才培养就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开设与教育
在茶产业方面,贵州省高校专业设置上已经进行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实效,目前,贵州省已经有两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茶学专业,其一是贵州大学,其二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同时茶学专业在高职教育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如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贵州大学设立的茶学专业,主要涉及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为贵州省开设特色专业的探索提供了参考意见,为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大学茶学专业还与特色茶叶产地进行深度融合,其中贵州大学茶学院湄潭分校就是很好的实践。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茶学依托于都匀特色毛尖茶产业,坚持茶学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对培养能在各类与茶业相关企业从事工作的人才有着借鉴意义。同时贵州农业职业学院2015年成立茶学系,在培养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茶艺与茶叶营销方面的人才做出了探索。
在酒产业方面,贵州省高等院校也进行了探索,其中2012年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办的茅台学院,就是酒产业与高校专业设置的具体体现,为贵州酒产业立足于特色专业发展并辐射全国提供了平台,并以其特色专业吸引全国考生。同年,贵州大学成立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为更好地服务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白酒和特色食品产业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历近六年的发展,贵州大学酿酒专业逐渐形成了贵州省高等院校的特色优势专业,为“特”+“优”专业开设提供了成功的参考经验。
(三) 普通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也要注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一定要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开设的普通专业也要适当地根据本地的发展现状设立符合自己实際的培养目标,建立符合实情的培养方式,依托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培养能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输送出更具有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普通专业在设置上未显示出其特色性,从而使学生在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很难具备社会适应力。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在不同地方对学生要求不同,开设的目的就不一样,而针对贵州省中小微企业规模较大的现状,贵州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并未引入贵州省情教育,也没有通过本省的小微企业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对当前贵州省行业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
同样,物流管理也是一门常规课程,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这门课,但是相比内陆地区,贵州省物流管理就更强调陆路物流,而沿海地区就更注重水陆和航路物流,高校应在专业课程培训上再探索一条适宜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培养模式。
因此即使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理地貌特征不同,人文环境存在较大差距,社会需求也会有很大区别,这也是形成不同高校特色优势专业的重要基础。
三、 特色优势专业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及其作用
普通高校科研发展的重点方向将科研成果与特色优势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好的学校品牌专业,也才能对社会形成强大吸引力。特色是局部的,是专业建设中某一方面凸显出来的优势;品牌则是整体的,是专业建设的各方面综合优势的显现。因此,品牌专业是在特色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通俗地说,品牌就是口碑、声誉。品牌专业体现着一个专业的培养能力与质量、信誉和形象,是赢得市场的法宝,也是专业发展的潜力所在,是地方院校走向社会的名片和标签。对受教育者来说,品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机会在未来的就业市场具备竞争力。具备竞争力的就业者也将反哺学校,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认同度。
同时,也只有以特色优势专业为基础才能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特色优势专业的设置主要依托的是当地的特色优势资源以及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础之上设置的。因此,在特色优势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探索和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工作在教学一线,对特色优势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深刻的认识,如果教师们能加强科研意识并形成成果,必将对特色优势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工作,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当前企业的需求,如果能做到产学研结合,必然能转化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从而提升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四、 结论
前面的分析说明地方普通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只能在实施差异化的战略中,找到屹立于全国高校之林的方法与路径,才能塑造出自身独特的学校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优质的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
地方院校“特”+“优”专业建设的关键,需要有一支理论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和应用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一方面地方院校可以通过人才引进,聘请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授课,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与地方特色优势企业合作的形式,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经验较为丰富的技术骨干人员授课,让学生亲临其境,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 深化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去同质化
产教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企业给学生提供资源、平台;学生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产教研融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深入本土企业,深入基层,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理论知识。针对学院特色优势专业,既可在校内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也可考虑与知名企业合作成立股份制企业或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齐抓共管做好人才培养。
(三) 强化对外的沟通交流,吸收宝贵经验
地方院校“特”+“优”专业的建设要注重对外的沟通交流,不能闭门造车。对外的沟通交流包括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院校间的交流,有利于在特色优势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相同的问题时可以相互借鉴,少走弯路。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与社会接轨,为培养出服务地方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相适用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汪上,刘朝臣.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52-55.
[2]周建松,孔德兰,章安平.以优势专业建设为抓手,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14(5):78-80.
[3]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5-17.
[4]邱均平,殷之明.我国综合性大学本科优势专业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7):83-84.
[5]廖卫兵,刘君君.浅谈地方性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新余高专学报,2007(12):99-101.
作者简介:袁晨,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明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