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散青少年教育帮扶途径探析

2019-03-18 11:50唐桂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青少年

唐桂丹

摘要:近年来,闲散青少年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闲散青少年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帮扶,探索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管理服务机制,打造有利于闲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平台,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闲散;青少年;教育帮扶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志码:

所谓闲散青少年,是指法定入学年龄,但不在学、无职业的16—25周岁的青少年。社会闲散青少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加强对青少年闲散状态诱发因素研究,探索服务管理工作路径,既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一、闲散青少年现状和特点

1.文化程度偏低,安排就业难度大。他们大多数有学业失败的经历,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小学和初中水平的占97%。他们过早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竞争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单一,加之择业期望值过高,又怕吃苦,因此就业安排难度比较大。

2.性格缺陷,心理适应性比较差,自控能力偏弱。部分青少年懒惰闲散成性,受不了约束;他们重情感,讲义气,情绪极不稳定,变化多端;奉行利己、利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无法纪,狂妄自大;缺乏生活的信心和奋斗目标,不自爱自重;喜欢游离于正规化集体之外,容易产生避世情绪,易受社会上不良分子的诱惑和拉拢。

3.生活方式消极,无所事事。他们平时生活主要以享受型娱乐为主,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录像厅、台球房、赌博场所等,相互影响,交叉感染,易引起团伙犯罪,他们又经常光顾娱乐场所,也就方便了他们交流犯罪技术和犯罪经验。

4.缺乏主流价值认同,容易对主流社会产生对抗情绪,滋生犯罪行为。许多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记录或犯罪前科,尽管其犯罪多表现为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盗窃、抢劫、等治安犯罪,但如不加以管理,就有可能发展成刑事犯罪。

二、闲散青少年问题成因

1.家庭教育不当及缺失。(1)家庭状况不正常,存在包括离婚、再婚、丧偶、无业、待业、下岗等状况在内的不稳定因素,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他们在生活中缺少关爱,没有青年人应有的快乐和健康的生活习惯。(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些父母忙于挣钱,或者常年在外,无力监管、教育子女,对子女放任自流;有些父母文化水平比较低,不懂得科学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造成孩子抵触情绪;有些家长拘泥于传统管教方式,对子女溺爱或过于严厉,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归属感与温馨感。

2.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倾斜,忽视了对大多数学困生的教育与管理。(1)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在应试教育观念下,教师只重视少数尖子生,精力主要用在有培养前途的学生身上,往往忽视了对学困生的教育管理。这样,不少学生自认为前途无望,进而自暴自弃、放弃就学,流散于社会。(2)学校管理问题。学校对于青少年在成长和生活方面的关怀指导比较少,部分学校不重视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使一些青少年缺乏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差,因而容易误入歧途,堕入犯罪深渊。

3.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缺失及社会组织控制弱化。(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娱乐场所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打击不力。闲散青少年经常出入游戏厅、网吧和歌舞厅。不少游戏厅带有赌博的性质,游戏内容充斥着暴力与色情,加上一些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错误引导,潜移默化对青少年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2)有关部门不重视闲散青少年问题,对闲散青少年缺乏有效的管理途径。

三、闲散青少年教育帮扶途径

1.形成三方联动机制,改变其“失学”的闲散状态。(1)学校要加强管理。坚持依法治教,大力宣传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任何學校和教师不得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更不得以任何理由劝其离校。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关爱帮扶制度。(2)各职能部门救助。建立和落实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入学资助制度,建立鼓励社会各界对义务教育捐赠的优惠制度,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的有关制度。进一步强化学籍管理,规范学生转进、转出和休学等学籍管理程序。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街道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公安、民政、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闲散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建立动态管理数据系统,为开展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3)要把好家长关口。利用家访、给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加强宣传力度,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家长的思想做通了,闲散青少年失学的情况会大大减少。

2.形成就业服务合力,改变其“失业”的闲散状态。(1)劳动部门要多创造就业机会,与闲散青少年群体之间应建立起畅通的就业信息沟通机制。对失业闲散青少年进行登记,提供就业援助;对闲散青少年进行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信息咨询等免费服务,为其就业上岗创造条件;鼓励闲散青少年创业致富,为那些有一技之长而没有资金基础的闲散青少年提供小额贷款,提供创业的启动资金。(2)督促企业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规范用工秩序,不得以清理城市劳动用工为借口,辞退闲散青少年。加大阵地建设力度,通过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活动,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帮助其健康成长。(3)加强对14—18周岁不良行为青少年尤其是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摸底排查工作,建立健全档案台账,深入分析演化过程和控制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预防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帮教实效。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帮助服务工作。重点在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法律救济等方面提供帮助,为新生代农民工进一步融入城市创造宽松环境。

3.构建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体系,改变其“失管”的闲散状态。(1)加大社会化运作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党政主导、综治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闲散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社会闲散青少年工作的总体规划,整合各方资源,相互配合,优势互补,逐步建立新型社会闲散青少年工作体系。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开展活动活跃闲散青少年生活,培养闲散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采取政府向专业社团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通过培育专业社团、整合社会力量、组建专职社工队伍,积极探索组建以教育、联系、服务社会闲散青少年为主要工作职责的社团组织,实现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有效覆盖和管理。(2)加大帮扶工作力度。一方面,打造帮扶队伍。选取公道正派、热心公益、能力强的同志加入,在区、街道、社区三级配齐配强帮扶队伍,进一步延伸调解工作触角。同时健全培训制度,注重加强网格化技能培训,增强网格化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和帮扶对象联系。将工作对象分为接触对象、服务对象和个案对象。对于接触对象,利用网络、热线电话、现场走访等方式开展访谈;对于服务对象,分为需救济、扶持、引导、干预四种类型进行分类帮扶,强调针对性;对于个案对象,组织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提升融入社會的能力和信心,强调实效性。(3)提供专项经费支持。闲散青少年的排查摸底、走访、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有一定的经费支持,才能确保取得实效。因此,政府应重视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财政部门划拨专项资金,为加强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教育帮扶、技能培训等工作提供持续有效的经费保障。(4)加强检查督导。各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指导,深入基层,广泛动员,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及时研究落实相关措施,努力解决实际困难。要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防止形式主义。

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把闲散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促其实现自我发展,并最终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海虹.闲散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管理路径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张权.基于需求管理视角的闲散青少年帮扶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5).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