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燕
孩子所有不正常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他们的情绪。发现了问题,耐心去疏导,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会被消灭掉,而孩子也成长为更好的模样。
儿子喜欢当小丑
小涛今年12岁,是珠海市香洲区某小学的六年级男生。虽然他个子已经长到了1.62米,性情却还像个小孩子,动不动就做鬼脸,不是皱鼻子就是挤眼睛,要么就歪嘴吐舌,像个马戏团的小丑,所以,他是班里的活宝,总能制造出笑声。不久前,他在校运动会上获得长跑冠军,上台从校长手里接过奖状时,他突然扭头向台下的观众做了一个滑稽的鬼脸,惹得观众哄笑。校长不明其意,十分尴尬。
小涛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同学和老师的议论。老师们报以宽容的一笑,同学们大多持不赞同的态度,认为小涛做鬼脸太丑陋了,对人不礼貌,女生们则私下议论他“小儿科”。因为这事,小涛跟女生互怼了几次,他觉得自己性格外向不是错,再说,做鬼脸是情不自禁,又不妨碍别人,不该被讨厌,但女生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小涛跟班里女生闹别扭的事,小涛的妈妈柳女士通过班主任知道了,她没有向着儿子,反倒支持女生们。“这么大的小伙子了,个子比我还高,成天没个正经,做鬼脸不分场合,不是幼稚是什么?”柳女士气不打一处来,“我甚至怀疑他发育迟缓!”
一语点醒梦中人,班主任认为发育遲缓不是小事,必须引起重视,于是催促柳女士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我咨询。
“男孩喜欢做鬼脸,算不算心理疾病?”柳女士开门见山地问。她告诉我,最初见小涛擅长做鬼脸,她觉得挺好玩,还曾让他当众表演过,但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恶习,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打骂来纠正,但是没啥效果。“他不当着我的面做鬼脸,却去学校丢人现眼,惹女生们讨厌。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我告诉柳女士,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小孩子做鬼脸:有的喜欢挤眉弄眼,有的喜欢龇牙咧嘴,有的还装出各种怪样子以博得众人的笑声……总之,孩子的鬼脸、洋相千奇百怪,大多被成年人赞赏或默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成熟,做鬼脸、出洋相之类的小把戏渐渐淡化,最终消失。可是,有少数孩子例外,他们的年龄不断增长,做鬼脸这种行为却没有改掉,相反,变成了他们行为习惯的一部分。这种异常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小丑般行为”。
柳女士大惊,道:“小丑般行为?好怪的名字,不过挺贴切的,就是像小丑那样出洋相,哗众取宠。”
我说:“心理学把年龄大的孩子喜欢做鬼脸的行为称为‘小丑般行为,并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为了称呼起来方便。统计显示,欧美国家有较多人有这样的行为特征,中国人性格相对含蓄,这种行为特征相对少见。”
柳女士问:“为什么幼儿喜欢做鬼脸就不是问题呢?”
我解释道:“10岁以下的孩子,因为年龄小,智商、情商、心理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较低,动作夸张、喜欢做鬼脸与其认识水平和审美习惯是协调一致的,所以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本该有更高的认识水平,审美习惯也应该趋于成熟,如果还是频繁出现小丑般行为,就不正常了。”
柳女儿追问:“怎样的不正常呢?”
我说:“除了个别孩子因为身体发育迟缓以外,更多的小丑般行为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如果想纠正孩子的小丑般行为,必须先弄清楚这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原因,对症施治,否则多半没有效果。”
鬼脸背后的学问
我告诉柳女士,造成小丑般行为的心理原因,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种:
第一,缪斯天性。
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潜藏着一种天性——缪斯天性。所谓缪斯天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在的艺术灵性和能力。的确,有时候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很令成年人惊异,比如,6岁的孩子问:“为什么只有在湖边才会有波浪呢?”想了一会儿,他自问自答,“波浪是在湖里淘气呢。”4岁的孩子走路时看到一朵白云在很快地移动,就自发地做出了如下的解释:“一定是某个开机器的人使白云移动的。”8岁的孩子说:“一定有个力大无穷的人藏在山后,太阳是他玩的火球,每天早晨他把太阳抛到空中,晚上再收回来。”这些例子都是缪斯天性的体现。在这种天性的驱使下,有时小学高年级的大孩子也会出现天真、幼稚的小丑般行为,做鬼脸便是这种幼稚行为。
第二,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
年龄较小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被长辈关注,当感觉自己被冷落时,会本能地做些奇怪动作来引起长辈的注意。比如:看到父母与老师专注地交谈,孩子会不断地冲老师和家长做鬼脸;陪妈妈逛街,在妈妈进更衣室换衣服时,孩子会向售货员做鬼脸;等等。成年人总是以为自己已经十分关注孩子了,可是孩子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总是觉得大人忙于自己的事,没有注意到自己或是对自己不够关心。当孩子在感觉自己有什么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时,特别希望自己被发现,于是便想方设法吸引他人的注意。他们很可能调动大脑内储存的经验信息,习惯性地采用吸引他人的老手法——做鬼脸。
第三,转移他人的注意力。
有心人会发现,孩子扮鬼脸,大多发生在他们做错事的时候。比如,有个孩子在讲台边请教问题时,不小心碰翻了老师的茶杯,他向老师道歉时不断做鬼脸,他是想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分散他人的注意力,以掩饰自己的过失,逃避预感到的惩罚。还有一些孩子,喜欢通过做鬼脸来打破尴尬、紧张的局面,比如看到父母生气了,就想用这种办法逗父母发笑,从而转移父母的注意力,达到缓解紧张局面的目的。
第四,模仿幽默。
除上述几种目的性很强的心理以外,模仿别人的幽默也是重要原因。有的孩子天性幽默,善于从别人的欢乐中获得快乐。他们平时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小丑生动有趣,便于模仿,于是就模仿这种行为以取悦他人,并从中获得快乐。有些孩子,看到电影里的一些幽默情节,或卡通片中的幽默故事,觉得趣味无穷,于是便想自己也演示一下。正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其中的幽默,便自以为扮鬼脸、装小丑就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事实上,这种小丑行为只能称为一种低级的幽默,绝不是真正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幽默。
欲擒故纵治顽疾
柳女士问:“这四种原因,在小涛身上都有体现,看来是综合作用的结果。请问,如何矫正做鬼脸的恶习?”
“首先您要矫正自己的认知。”我说,“孩子喜欢做鬼脸,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心理学研究显示,做鬼脸、扮小丑对孩子来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至少需要四个程序:第一,要用敏锐的视觉捕捉别人所做鬼脸的特征,这需要较强的观察能力;第二,做出惟妙惟肖的模仿动作,这需要较强的记忆力、模仿再现能力;第三,做鬼脸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合,这样的场合往往转瞬即逝,所以,需要孩子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第四,必须把上述能力成功合成。所以,喜欢做鬼脸的孩子都比较机灵,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很快便会摒弃做鬼脸这种不良行为。”
柳女士松了一口气,说:“谢天谢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来引导呢?”
我说:“打骂肯定不行,因为这种粗暴的方法对孩子来说可能是负面强调,使做鬼脸成为孩子反抗父母压制的手段。再者说,孩子做鬼脸,初衷是好玩,不仅对别人没有损害,甚至是以自己的丑陋换取别人欢笑的善举,为什么要惩罚呢?”
柳女士笑了,发誓不再对小涛动粗。
我建议柳女士用以下三个策略引导小涛戒掉小丑般行为:
第一,端正认知。我建议柳女士尽快与小涛详谈一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他已经长大了,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只有衣着得体、举止大方才能赢得同学们的尊重。“最好能找面镜子,让小涛对着镜子做他最拿手的鬼脸,让他看看自己做鬼脸时是多么丑,帮助他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我说,“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您应该尽可能地关注小涛的生活和学习,多在他取得成績的时候予以赞赏,失败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免得他有失落感。”
第二,欲擒故纵。如果谈心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孩子难以克服做鬼脸的恶习,家长可以采取欲擒故纵之策:对孩子的做鬼脸行为置之不理,就像没有看到一样。这是因为,对孩子的小丑般行为,家长无论是夸奖还是惩罚,客观上都会满足孩子吸引他人注意力、转移他人注意力、缓解与别人之间的矛盾等心理,从而强化、鼓励了这种不雅的行为。
第三,理解幽默。要矫正孩子的小丑般行为,最根本的方法是帮助孩子真正理解幽默。我对柳女士说:“建议您带小涛看高雅的幽默电影,读高雅的幽默故事,最好能在观看、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讲解,帮助小涛分析幽默原理和意趣,使他认识到小丑般行为不等于幽默,只是幽默的低级行为,而且容易让人感觉不舒服。明白了这些,不仅能帮助小涛戒掉做鬼脸的恶习,还能促进他的成长,一举两得。”
初中入学前的那个暑假,小涛在妈妈的引导下重点克服小丑般行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今,小涛已是初中二年级学生。柳女士给我发来小涛做升旗手的照片,他一脸的严肃和勃勃英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