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华 陈维娅
摘 要: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指南》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我园积极跻身于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第三批项目园,深入理念革新、行动推进,将《指南》与“自由、自主、创造、愉悦”游戏精神有机融于课程建设中,基于儿童视角、基于儿童立场,从理念到行动,从外在环境到内显课程,寸积铢累,不断在推进过程中思变、行变、知变。
关键词:观念;环境;材料;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45-2
自2016年4月,我园申报的《魅力阳山 原色童年——基于地域资源的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被江苏省教育厅审批通过,成为省课程游戏化的第三批项目园。三年来,我们围绕“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指南》”的项目建设要求,基于儿童视角、基于儿童立场,深入理念革新、力求行动推进,从理念到行动,从外在环境到内显课程,寸积铢累,不断在推进过程中思变、行变、知变。
一、观念之变:多元有效,博采众长
自立项以来,我们用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审视本园现状,着力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游戏精神,将落脚点回归真实。近两年,我们更是对观察分析和反思评价这两方面着重培养,做到观察分析在先,努力实现从“全面”走向“专精”。
1.观察分析——关注幼儿,解读行为
作为“高新区课程质量助力提升”项目园之一,我园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专家资源,聚焦幼儿观察,相继在“数学”、“健康”、“艺术”三个领域进行了尝试与探索,经历了近一学年的研究,已有7个成熟案例确定书稿出版,而我园更是以7个引领教师为原点,辐射至全体教师,基于教师自我需要,自主选择观察研究“同心小组”,带动整个教师团队观察能力的全面提升。
2.反思评价——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
我们不断聚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问题,研训结合,剥丝抽茧地引导教师剖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要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具体场景灵活分层,以大教研组和小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研讨、分享活动,有现场互动式教研,有头脑风暴的浸润式教研,有专家引领的专题研修等,变模式化的“半日活动调研”为灵动的“模块教研”,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发声”,在教研中变“被动”为“主动”,以持续跟踪观察儿童游戏为基础,分析解读儿童行为背后的意义,不断调整时间安排、空间布局、材料支持、互动方式等,逐渐催发教师成为具有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教师。同时,作为美国“时光迹”区内的实验基地,我园以6个实验班级为中心,逐步从数字化教研管理、教师观察评估、家园共育等维度,促进教师客观、科学地对幼儿进行个性化发展评估。
二、环境之变——发现自然,发现孩子
立项伊始,我们意识到了“环境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作用”,围绕“游戏化环境、游戏化课程、游戏化园所”的建设总思路,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造基于儿童需要的园所环境,全面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1.户外环境——变优美为适宜,突出一个“趣”字
我们充分考虑活动区设置的价值、条件、空间大小,相继开辟了玩沙池、玩泥区、玩水区、小山坡、大型户外涂鸦区、环幼儿园车道、绿地网绳钻爬区、种植饲养区,创设了户外音乐区、科学探索区(运水管道)、角色游戏区(娃娃家)、树屋、户外生活体验馆、攀岩墙、户外木工坊等10余个户外活动区。
2.室内环境——变教室为“家”,突出一个“馨”字
对比以往我们可能加班加点做环境布置,现在我们把精力更多地用在了解每一个孩子和他背后的家庭上。通过室内外环境的优化,我们逐步为孩子营造了自由游戏的乐园,主动探索的学园,自主生活的家园。
色彩——柔和。整个活动室色彩是比较协调的,没有大量的高饱和的三原色,这种柔和的色彩会给人安静的感觉,有助于孩子静下心来专心学习、专心做事。
布局——错落有致。活动室内有家庭中必不可少的餐桌、橱柜,软软的沙发、地垫。这些家具高低不一,摆放错落有致。为了营造温馨的氛围,我们在布置环境时,软质的材料就会选择的多一些。老师们关注教室布置的每一个小角落,會让孩子也更留心于身边点滴之美。
氛围——有归属感。老师特别注重给孩子创设身份认同感的环境,如给刚入园的小朋友制作身份卡、个人档案、自画像、全家福,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就是这里的小主人。这些环境改造的背后更多的也是教师理念的转变。
三、材料之变:基于儿童,支持发展
在项目的推进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开放性材料、低结构材料对于幼儿的学习的重要性。在孩子眼里,一块石头可以成为故事中的人物;一颗榛子可以成为假想炊事中的食材,一片花叶可以成为娃娃的衣裙……因为,这些材料是充满魅力的,是完全开放的,是可以移动的。
材料的投放过程亦是教师“材料观”发生变革的阶段,我们从三个方面展开:
1.可变性
材料的提供基于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一成不变的材料无法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我们通过前期《区域活动材料计划表》对主题下区域活动周期性材料进行整体规划,力求达到丰富多样,富于变化。
2.层次性
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水平,源自对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观察,以解读幼儿行为、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倡导材料提供富有层次性,以游戏材料为支架推进游戏递进式的发展,从简单到多样,从无规则到自主设计规则。
3.自然性
游戏材料以生活中的自然物为主,从原来的假材料、高结构、限定功能性,转变为真实的、低结构、一物多用的材料,如树叶、树枝、贝壳、羽毛、石头、纸筒、蛋壳、豆子等具有多种玩法、多种教育目标。我们很少用到塑料制品,因为塑料不易老化变旧,难以让我们感受到白驹过隙光阴荏苒,自然材料变老变旧的过程,可以与孩子们发生对话,发生时光流逝的情感共鸣。教师对材料认知的改变,极大催生了幼儿自主探索的发展,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成长。
四、活动之变:回归游戏,关注生活
课程游戏化追求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儿童,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因此,我们开始学着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去考虑,从以往过多地关注教材,逐渐转变为关注孩子的经验、兴趣与需要。
1.作息制度——从“固定”走向“弹性”
为了保障幼儿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幼儿需求。我们改变了多年来执行的详细的、程序化的一日活动安排,实行“时间大段”作息制。优化调整后的“弹性作息安排”将原来一些细碎的时段进行了科学合理地整合,打破精细、零散的时间界限,将时间化零为整,安排上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如用餐、午睡的时是固定的,大时间段里的游戏、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又是老师可随活动需要自主安排,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促进幼儿的自我管理。
2.课程内容——从“计划”走向“生成”
以前的课程,教师往往存在过度依赖教材,忽视幼儿实际需要、照搬教材内容的做法。而现在的课程,教师逐步追随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关注孩子周围的生活与资源,生成一系列的活动,使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自然中成长。如由种植活动缘起的“我和种植的故事”,“橘子故事”等;从主题中来的,如“民族游园会”、“亲亲水世界”、“小小成长礼”等;从偶发事件中来的,如“刺毛虫的故事”、“我带小鸭去散步”等。
3.课程审议——从“接受”走向“思考”
在每一个主题实施前,我们都会对主题进行前审议,包括从环境(区域、角色、户外等维度)创设、资源利用、生活环节的组织等实施途径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审议,通过个体反思与团队研讨相结合的分阶段“实践——审议——实践——再审议”循环跟进的方式,提高课程建设和评价的实效,我們会在每一个主题实施大时间段中“留白”,将更多实施课程的自主权交给一线教师。
三年来,我们逐渐学会了突破原有的依赖蓝本教材的观念,从固化走向开放,对于教学资源的视野不断地“打开”,依托日常建立和梳理的三级资源库、资源地图,从孩子日常观察表现和兴趣指向出发,开展了丰富灵动的活动。
课程游戏化可以说是一种契机,在推进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是一次次理念的洗礼、认知的重组、专业素养的提升,能够更贴近儿童的视角。因此,我们要遵循幼儿成长的自然法则,回归童心,回归原色,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渗透于游戏和一日活动中,全面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坚信,只有孩子发展的基础变得丰满,生命的底色才能变得多彩,童年才能变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