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乐
(湘潭广播电视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
为大力培养农村经营管理实用人才,2004年由教育部组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实施了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远程高等职业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农民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湖南省启动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该计划是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拓展,以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为主要承办单位,通过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高等职业教育延伸至乡村,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工学矛盾,学生学费享受国家财政补贴。该计划的实施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湖南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在扎实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较好地培养了农民大学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但由于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存在隐蔽、不可见、不易考核等特性,导致学校在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上存在重知识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要加强对农民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丰富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学校在农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上涉及到了职业素养的培养,但仅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层面,不能让农民大学生形成内心的认同感。职业素养的提升,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甚至内化引导比外在说教更为有效。因此,应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形成有效的内化培育机制,促进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农民大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存在对职业素养认识不足、对农民职业定位不清晰等现象,导致部分农民大学生没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注重职业素养的提升。殊不知,在职业素养培育中,学校、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学生自身才是主导者。农民大学生只有树立主动意识,明确自我职业素养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内外部资源,与教师、同学建立起密切的互动关系,勤于思考,勇于改进,才能实现职业素养培育效果的最优化。
3.1.1 组建优质指导教师团队
社团的活动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特别是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农民大学生社团,教师的指导更是不可或缺。
(1)指导教师要成为激活者
指导教师应密切关注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并通过提供指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湘潭电大农民大学生专业学习社团成立之初,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指导教师深入学生中调研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社团宣传不够,很多农民大学生不了解参加社团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为此,指导教师与社团骨干策划了一场社团活动经验交流会,会上王锦等社团成员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和分享,让农民大学生感受到社团是学生施展才华、培养能力、共同创业的交流平台,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
(2)指导教师要成为示范者
在社团这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就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求助,教师也易于获得学生的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职业素养方面,教师自身的职业修为和专业素养、教师对农村农业行业和农民职业所持的观点看法,都能通过社团这个平台清晰地传递给每一位社团成员,潜移默化地塑造农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3)指导教师要成为评价者
指导教师要及时对社团活动的效果做出评价,并据此进行调整、指导。湘潭电大农民大学生专业学习社团早期开展活动时是以社团为单位,组织参观学习、专家讲座等,但在收集活动的反馈意见时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指导教师通过分析评价认为问题在于:一方面部分社团活动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走马观花、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农民大学生缺乏时间和精力。基于此,指导教师提出了社团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既缓解了学生的工学矛盾,又强化了提升职业素养的社团定位。
3.1.2 优化内部管理
(1)科学规划社团活动
在规划社团活动时,应以促进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如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才、优秀毕业生进行讲座,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经历和经验传递给社团成员;让社团成员之间就某个与“三农”相关的主题或身边的案例进行讨论、交流分享;组织成员参加竞赛活动等。
(2)注重培养社团骨干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社团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社团骨干是社团的核心,在维持社团关系中起主要作用。农民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基层干部,通过吸纳、培养他们成为社团骨干,既能够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资源开展社团活动,让他们现身说法,促进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教学者,又有利于社团成员间良好关系的形成。
以职业素养提升为导向的农民大学生社团可以视为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到社团建设上,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社团成员内在的学习动机。
3.2.1 培育社团文化,形成共同愿景
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企业如此,社团亦是如此。社团作为一个学生群体组织,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社团文化,才能增强凝聚力,保障社团持续健康的发展。农民大学生社团要以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为路径,培育爱农、学农的社团文化,形成知农、兴农的共同愿景,促使社团成员自觉钻研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将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3.2.2 加强对外交流,改善心智模式
改善心智模式要求人们不断审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打破思维定势,以新视角、新方法思考问题。农民大学生社团要在学校的支持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加强对外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要走进乡镇农场,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企业家、合作社骨干、种养大户取经;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精英、技术能手开展讲座,接触产业前沿信息和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效促进社团成员改善心智模式。
3.2.3 发挥榜样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组织社团成员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经验,用身边的榜样引领身边的人,是促进农民大学生实现自我超越的有效方法。如湘潭电大农民大学生专业学习社团组织到社团成员王春梅创办的湖南春梅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参观学习,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王春梅在蔬菜种植上取得的成功,让社团成员明方向、知差距,感染和引导他们以榜样为镜,见贤思齐,努力实现自我超越。